“十七年时期”东北地区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2022-11-28 05:23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齐克达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于冠超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术家东北地区题材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齐克达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 于冠超

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美术部的迁入,使建国初期的东北地区从根源上具备新中国成立初期所推行的文艺观及正本清源的服务于革命事业的美术创作群体。在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东北地区的美术家遵循主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题材方面深挖自身革命历史文化,塑造出该时期东北地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主要面貌,实现以图像再现历史。

一、东北地区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塑造新中国的视觉形象与牢固的爱国主义战线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是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革命历程的表达方式,因此,通过组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实现对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完成对新中国形象的形塑,是美术界在此时创作的一条重要线路。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促成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集中涌现的有以下几点因素:第一,自1950 年起,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为丰富对党史、军史的视觉展示与陈列,先后四次组织美术家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进行创作。第二,全国美展、1957 年庆祝建军三十周年美展以及各省际间的美术作品展上,集中涌现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第三,在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响应以及革命历史画创作与展览热潮的感召下,各地区的美术家也将创作内容对准了革命历史题材,其作多可见于各省市的博物馆展陈以及美术作品展览中。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串联起国内各区域美术家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时期具有雄厚工业与革命文化基础的区域代表,在美术作品的产出方面也为国家整体美术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鲁迅美术学院、吉林艺术专科学校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的美术家为主体创作的人才队伍,在以国家、省市组织的美术工程创作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的几次历史画创作号召,在遵循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美术家的专擅方面与地域文化特性开展创作,产出了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独具特征的美术作品。

东北地区多位美术家参与该时期的国家美术工程。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征订创作中,鲁迅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任梦璋两次受邀参与,分别于1959 年、1961 年完成了军事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平型关大捷》和《攻克锦州》。1959 年,鲁迅美术学院王绪阳在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巨幅历史画《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同时还包括许勇所作国画《戚继光平倭图》等。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教师胡悌麟所作《旗开得胜》,亦为1963 年应中国军事博物馆之邀,所作的反映人民群众抗美援朝战争场景的作品。

此外,黑龙江地区的历史画创作也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陆续开展。1951年,哈尔滨市文联美术组为东北烈士纪念馆创作了一批历史画和肖像画,于此诞生的作品有:石揖的《火烤胸前暖》,石揖、史国才合作的《夜袭汤原镇》、刘惠民的《哈尔滨解放》、史国才的《沿江罢工》、栾玉箴的《冷云烈士像》、石璞的《金剑啸烈士像》等。通过这一系列创作活动的开展,开启并促进了黑龙江地区新中国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

总之,新中国时期东北地区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在国家组织的美术工程与国家、地方性美展的统召下,本地艺术家挖掘个人的学术背景与地方历史文化而进行创作的,在为国家美术工程贡献力量的同时,进一步锤炼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深化了革命思想内涵,并使得一部分参与其中的美术家坚定了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东北地区此后的美术发展奠定了方向。

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贯彻与体现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全国美术创作所围绕的主题之一即为新中国塑造新的形象,在这一任务中,历史画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拥有延安革命美术血脉的鲁迅美术学院,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重镇,由鲁美主导与传播的苏联美术技法传统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通过毕业生与交流活动扩散到整个东北地区。此时美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即从创作方法到基础练习,都是由上而下一以贯之的,作为建国初期东北大区唯一的一所艺术高校,其作为地方性艺术高校的特殊地位及该校领导者同国内美术界高级领导人同为延安解放区培养出的美术家的缘故,使鲁美同国内美术创作的领军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及苏联的美术院校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东北地区主流的创作思想与手法是以鲁美为核心向外传播的。

任梦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求学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1955年入选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主流观念的塑造使其形成了将生活体验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同当时的主流创作模式一致,任梦璋的历史题材创作也是立足于现实并从对实地的考察与对史实的实际了解开始的。作品《平型关大捷》,作者采用竖幅构图的方式使画面中心落在几位激战中的战士,硝烟弥漫的山坳与远处冷峻的群山更加烘托出环境的险峻。在艺术表达中突出英雄人物,是当时的创作法则,而这幅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表达并非采用突出个体英雄的方式,而是模糊了个体的面孔,以对一组投入到战斗中的战士描绘,通过对每个各司其职的战士的动态表达,强调出战场上的集体英雄主义情节。

胡悌麟的作品多以军史题材为主,在此类创作上,胡悌麟有着其他美术创作者不备的优势。其1949年入伍,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后调任沈阳军区文化部《东北战士》社任美术编辑。朝鲜战争爆发后随军前往朝鲜战场,在此期间,就有过表现朝鲜战场的素描组画和连环画作品发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与战争实景对视觉的刺激无疑塑造了胡悌麟对于军史题材作品表现的独到视角。其鲜战争题材作品并非直接展现战争的残酷或尖锐的敌我冲突,而是对战争中体现脉脉温情的人性光辉情节的描写,侧面传达战争的残酷一面。作品《孤儿》表现在昏暗灯光下酣睡的两个朝鲜遗孤,以及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为他们缝补破损衣裳的场面。作品里没有硝烟、没有激战,战争的残酷却从失去亲人的儿童与志愿军战士年轻的刻画中显露。《下哨归来》描绘了两位下哨的战士,采摘野花的片刻,近景处的战士在轻采花朵,远景处的战士则依旧挺胸扛枪,目眺远方,一张一弛间将人性中柔软与刚强的部分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对两位战士五官的模糊描绘,则为传达人性光辉的普遍性。

1963年,中国军事博物馆邀请胡悌麟为馆藏陈列创作一幅表现朝鲜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这场正义战争的作品,明确要求以朝鲜战场的担架队为主题。《旗开得胜》于此诞生。作品表现了担架队在奔赴战场前士气激昂的场景。胡悌麟在接到任务后,身赴“抗美援朝担架队的故乡”进行长达3个月的体验,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把握史实,并对原型人物绘制速写,积累真实的创作素材。在《旗开得胜》作品中,可以看出与苏联现实主义历史题材作品的内在联系。构图上,群体人物呈错落的一字型排开,通过对人物面部刻画的精细程度,将人物的远近层次区分开来。走来的部队领导在排布上将其置于远景,画中着力突出的是出征前的时刻,将昂扬的斗志与典型英雄形象的刻画放在了全体担架队员上。在作品中中心人物的选取与排布、对人物的典型刻画同苏里科夫的作品《女贵族莫洛卓娃》《禁卫军临刑的早晨》有着一定的联系。

王盛烈是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画家,早年赴日习油画,鲁美创办彩墨系后,因工作需要沿现实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八女投江》是反映八位抗联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的作品,创作手法上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限制,将现实主义手法与中国画笔墨进行融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革命历史内容构成了其主要表达方式。国画创作中重视素描训练的主流观念,使笔墨退居次要地位,令画中人物具有了非传统的造型观。该作品的完成是新中国时期新中国画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中国画改造的成果体现。

在该时期东北地区的历史画创作中,美术家秉持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现场考察与史料核对,来确保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密切联系。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手法的推广,一方面是因当时国内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为主流的创作原则所塑。其次,是以鲁迅美院为中心学院教育对苏联美术传统的继承与传播。这些在主流话语需要体系下诞生的、对历史阐释与叙事实体组成的历史画,是构成东北地区美术史的重要部分。

三、立足地域历史文化的革命历史题材

通过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东北地区美术家所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的考察可以发现,作者在选材方面多立足地域历史文化,以表达与东北地区密切相关的革命历史事件为主。这些对于本土历史文化的视觉表达,一方面是受地方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在理解与表现上有着其他地区的作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其对于地方性的革命历史叙述也进一步充实着国家革命历史的整体叙事,使塑造国家形象所需的图像话语更加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对抗联精神的视觉表达是东北地区的美术家们的关注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在东北抗联的美术创作方面大致分为两类:第一,对抗联队伍中的英雄人物与著名战役、场景的描绘,来表达抗联精神。如: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石揖的《火烤胸前暖》等。第二,通过刻画抗联队伍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处境,来反映抗联队伍的艰难与不屈的毅力。如:在任梦璋的《杨靖宇将军》(图1)、戈沙的《星火燎原》(图2)、孙常非的《火烧阳明堡》以及全东植的《长白之晨》等。

图1 《杨靖宇将军》 任梦璋 该作1960年展出于“第二届东北三省美术作品展”

图2 《星火燎原》 戈沙 油画

对解放战争的表现是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东北地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另一个主要表达方面。东北地区是解放战场上敌我必争的重要地区,毛主席曾说:“只要有了东北,中国的革命就能胜利”。任梦璋的《攻克锦州》描绘了东北解放战场锦州战役中我军发起冲锋的一个场景,画中通过对战士、军马向前冲锋背影的描绘,体现出战场上我军奋勇冲锋的斗志。“三下江南”是指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配合“四保临江”作战采取的军事行动。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在东北的驻军,胡悌麟的《三下江南》即对这场战役中一场景的描绘,通过战士冲锋时大幅度身体动势的刻画,以及在冲锋战士手中舞动着的红旗的描写,彰显着将士们革命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东北地区的美术家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中主要选取本土的革命历史事件,描绘勇于斗争的精神、必胜信念、临危不惧、临死不屈的高贵品质,在主流革命叙事中,增添了重要的地域成分,从而构成更完整的历史叙事。

四、结语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东北地区的革命历史画创作是在国家对革命历史叙述的背景下、以明确的命题创作活动陆续展开的。在创作手法上,遵照当时主流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并注重情感表达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呈现出在叙事手法与表现语言上,同主流历史画保持一致的面貌。在题材选取上,着重挖掘东北地区本土的革命历史资源,对抗战时期的抗联队伍、东北解放战争以及参与到朝鲜战争中的东北志愿军予以选取。对地域革命历史资源进行挖掘与表达,完善了新中国整体革命历史的叙事与形象表现,以地方角度配合了该时期新中国的形象与革命史的塑造,同时,在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契机下,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美术发展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美术家东北地区题材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今天是个好日子
美术家赵峰作品选粹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展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