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高丽使节眼中的江苏运河
——以权近《奉使录》为中心

2022-11-30 14:10胡梦飞
关键词:邳州泗水吕梁

胡梦飞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权近(1352-1409),字可远、思叔,号阳村,权溥之孙,权准之子,高丽王朝末期、朝鲜王朝初期著名文臣、学者。高丽恭愍王十七年(1368)文科丙科及第,历任艺文应教、成均馆大司成、礼义判书等。朝鲜开国后,历任大司成、中枢院使等,谥号“文忠公”。他精通性理学,与郑道传一起被称为朝鲜王朝初期朱子学的“双璧”。著有《入学图说》《周易浅见录》《四书五经口诀》《礼记浅见录》《奉使录》《东国史略》《阳村文集》等。[1]139-140《奉使录》是权近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出使明朝时的见闻记录,是研究明初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权近前往南京朝贡所行路线,由平壤至辽东,再至北平,然后在通州沿运河由水路南下,经沧州、德州、济宁、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至南京;而返回时,亦由南京水路经淮安,再改陆路,由沭阳、宿迁等地进入山东境内,在蓬莱乘船至旅顺口,再走陆路,渡鸭绿江,返回高丽。《奉使录·序》载:权近离高丽,“逾鸭绿江,渡辽河,以北抵于燕。浮河而南,入淮、泗、历徐、兖之墟,溯江汉以达于京师。”[2]45这是权近赴明的路线。其返回高丽,又“由淮而北,过齐鲁之东,以涉渤海。”[2]45往返里程达万余里,历时四个月左右。权近在前往南京途中,从通州沿运河南下至扬州,由此渡江到达南京。回程时,亦由南京乘船至扬州,再由扬州沿运河至淮安。在其《奉使录》中,留下了众多有关江苏运河风物的记载和描述,对于我们研究元末明初江苏运河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一、权近《奉使录》中的徐州

洪武二十二年(1389)七月,权近自山东鱼台谷亭驿抵达沛县泗亭驿。嘉靖《沛县志》卷二《建置志·公署》记载泗亭驿:“在县治东南一里,汉高帝为亭长即其地;永乐十三年,知县李举贤建;成化十八年,河决崩坏,迁建于旧驿之南。”[3]19其《过沛县泗亭驿诗》下注云:“河支南注泗水,西来会于沛城之东。”[2]77诗云:“僻处箕封国,尝观禹贡书。今来过沛泗,更得问青徐。沟洫玄□后,风云赤帜初。夏亡流水在,刘蹶古宫余。桥市轻烟锁,船窗过雨踈。悠悠思往事,停棹为踌躇。”[2]77

注文里面提到的:“河支南注,泗水西来,会于沛城之东。”这在地方志中也能找到相关依据。这里的“河支”指的应是“泡水”。嘉靖《沛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南流过沛至徐城,东北合沛水,循城东南达于淮。”[3]3泡水:“即丰水,发源兖州府单县界,出丰县,循县治前东流,与泗水合;正德初年,黄河泛溢,西南接泡水岀飞云桥流入淮泗,势甚汹涌,今涸;有龙泉细流,遇春夏水发,可行舟。”[3]3嘉靖《沛县志》卷一《舆地志·形胜》记载沛县:“北通鱼台,南有泗水、泡河环抱,土沃地饶,桑麻蔽野,运道接江淮,商贾舟楫日夜骈集。”[3]5

离开泗亭驿后,权近一行抵达徐州夹沟驿。明《漕运通志》记载夹沟驿在徐州,至泗亭驿七十五里。[4]47嘉靖《徐州志》卷六《人事志一·官署》记载夹沟驿:“在城北九十里,永乐十三年设建,官吏同上(指彭城驿)。水夫一百五十人,站船一十五只。”[5]382权近《过徐州夹沟驿阴雨舟中述怀》诗云:“我行半天下,与在一室同。舟浮数千里,溯沿河水中。崖高波流下,跬步望不通。虽遭堤平处,阴雨弥长空。山川且莫睹,况乃文物丰。逢人欲有问,语异难开听。相对各默默,直是如盲聋。所以志不展,郁郁尝在胸。安得有羽翅,飞上凌秋风。周观八极外,敀来临华嵩。下视小天下,一览超鸿蒙。”[2]77-78

离开夹沟驿,权近抵达徐州“荆山店”。查徐州地方志,并无“荆山店”的相关记载。其《过荆山店》诗自注云:“在夹沟驿下三十里”。即上文提及的“夹沟驿”南三十里。诗云:“江上峰峦点点清,红楼碧树望如屏。舟中独唱渔家傲,鸥鹭双飞下晚汀。”[2]78权近在诗文中提到的“荆山”指的应该就是位于徐州城东北的“荆山”。嘉靖《徐州志》卷四《地理志上·山川》记载荆山:“距城六十里,宋苏轼时有言其下可沟畎积水,因往相视,以山多乱石,不果。”[5]225夹沟驿距离徐州城北九十里,而“荆山店”在夹沟驿南三十里,距离徐州城北六十里,这与地方志的记载无疑极为吻合。荆山位于徐州城东大黄山镇境内,山峰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179米。山下的古驿道连接南京和北京,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的要道。宋代,苏轼来这里治理水涝;明末,在山下凿开荆山口,开通了一条往东流淌的不老河,泗水由此改道;清代,张胆修建了荆山口石桥,总纂《康熙字典》的张玉书撰有《重建荆山口石桥碑记》;桥梁再次加长后,乾隆皇帝写有《荆山桥记》。

离开荆山店后,权近一行抵达徐州城。其《夜雨泊徐州城下》诗自注云:“有二河会于城之西北隅,一自北由夹沟而下,一由汴梁而来;其源皆出于黄河。”[2]78诗云:“风雨凄凄洒尽船,夜深来泊古城边。晓窗忽觉还家梦,万里羁心更渺然。”[2]79诗文中的“二河”即“泗水”和“汴水”。

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其四源并发,于是取名“泗水”。它西行经泗水县城,南下曲阜,达兖州,南折至济宁市东南鲁桥镇进入运河。现在,我们名之为“泗水”的这条河道,实际上只是古泗水的上游部分。古泗水自鲁桥镇以下,又南入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南行,经昭阳湖西岸和明清之际沉没于微山湖的沛县留城,再南行至徐州市东北隅,与西来的汴水相会合,循废黄河至淮阴,注入淮河,全长一千余里,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将“淮泗”连称。唐代诗人自居易在他的词作里也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的名句传世。[6]7-8

金明昌五年(1194)八月,河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故堤,由封丘(今河南封丘县)漫流而东,由此开始了长达600多年之久的黄河夺淮入海的过程。元代南北大运河开通,徐、沛间的泗水为南北漕运所经过,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明代后期,先是沛县境内的运河经常淤塞,严重影响了漕粮的运输。遂于昭阳湖东开南阳新河,至留城接故道。沛县境内泗水逐渐淤塞,现仅在上游部分地区可稍见河道痕迹。明万历年间,为避黄河之险,又自李家口开泇河至直河口,即现在的山东韩庄运河及邳州中运河,留城至徐州的一段河道不久即淤为平地。清代咸丰年间,黄河北迁,金元以来泗水被黄河所夺占的徐州以下的一段河道也归淤废,成为黄河故道。[7]94

汴水,原称“卞水”,后改称“汴渠”,指汴水在荥阳一带从黄河分出的“狼荡渠”(即古鸿沟)。河南商丘至徐州的这段河流古称“获水”,古获水发源于商丘北面的湖泊。春秋末年,汳水在商丘北与获水相接。魏晋之际,自荥阳汴渠东至开封,又自开封循汳水、获水至泗水的“汴泗运道”成为当时从中原通往东南的水上交通干道。隋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西段起自今河南洛阳市西,引谷水和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水,由洛水入黄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入淮河。[8]46泗水过徐州城东南,受两侧山地所限,形成二处急流,即“百步洪”和“吕梁洪”。这条航线避开了徐州二洪激流,并不经过当时的徐州。[9]25

虽然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并不经过徐州,但当时的汴泗运道仍可通航使用,黄河自板渚经古汴河先由徐州会泗水,再向东南注入淮水,沿途经过考城、曹县、砀山、萧县等地。在隋及唐中期以前,汴泗运道一直是条重要航线,直至唐后期才改线南移至通济渠故道,经商丘、永城、甬桥、灵壁入淮河,并以“汴河”之名成为唐后期的主要漕运航道。但开封至徐州间的汴水故道,始终不废,仍可通行舟楫。[10]89-90唐宋时期,称通济渠为”汴河”,开封以东至徐州一段称“汴水”。金元以后,全部河道皆为黄河所夺,“汴水”一名遂废弃不用。古汴水由安徽萧县入徐州境,至彭城东北角入泗水,故有”汴泗交流郡城角”之说,其位置大致在今坝子街桥附近。[7]94其中阳武至徐州段大致循隋唐以前的“汴水故道”,徐州至清口入淮段即“泗水故道”,清口以东至云梯关入海河段即“淮河下游故道”。[11]17-18

嘉靖《徐州志》卷四《地理志上·山川》记载泗水:“由沛县至谢沟入州境流十里至留城,……又十里为秦梁洪末直渡,受乌嘴沟水,十七里有三里沟,三里至城东北,受汴水合流。”[5]251-253即汴、泗二水在徐州城东北合流,这里的“泗水”和“汴水”指的都是“故道”。清康熙《江南通志》卷一《舆地志·图说》记载徐州:“泗水自山东鱼台县流入沛县,又东南至郡北;汴水西北自砀山县来注之,是所谓‘汴泗交流’者。今自砀山以下,汴之故道也;郡城以下,泗之故道也。”[12]316-317同书卷十四《舆地志·山川·徐州府》记载泗河:“在府东北,由山东历沛县至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所谓‘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12]935汴河:“在府北,由河南历砀山、萧县至州东北,合泗水而南。”[12]935乾隆《徐州府志》卷二《山川》记载汴河故道:“在城北,《水经》: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过萧县南,又东至彭城县东北入于泗。郦(道元)注云:获水自萧县歴龙城,又东迳同孝山北,又东净沟水注之,东迳阿育王寺北,与安陂水合,又东迳弥黎城北,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又东转迳城北,而东注泗水。……《方舆纪要》:汴水旧自河南永城县入州界,经砀山、萧县至州城东北入泗;自唐宋以来,汴渠多自夏邑、永城达宿州境,又东南至泗水达淮,而入泗之流甚少;其后大河决啮,遂夺汴渠故道为经流矣。”[13]89-90泗水故道:“在城东北,自沛县流入境,至城东合汴水,又东南入邳州界。”[13]90由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初年,汴、泗二水的故道依然在徐州城东北交流,这从明代嘉靖《徐州志》卷首所载“州治之图”亦可看出。权近在注文中言其“会于城之西北隅”疑似有误,且“其源皆出于黄河”的说法亦有待商榷。

离开徐州城后,权近继续前行,抵达城东南的房村驿。嘉靖《徐州志》卷六《人事志一·官署》记载房村驿:“在徐州城东南五十里,永乐十三年设建。官吏同上(指彭城驿);水夫一百八十人,站船一十八只,上中铺陈实物各一十八副。”[5]382明人冯世雍《吕梁洪志》记载房村驿:“在(吕梁)洪南,永乐十三年建税课局,裁革于正统年;今仍建夫厂二区,砖厂一区,药局一区,今或颓圮半存。”[14]5其《过房村驿》诗注文云:“驿南有石滩二处,谓之‘吕梁洪’。上滩因雨多水,拿舟而下。其下多大石,尤险,舟不得过,登岸,谒龙神庙,有碑记,元翰林学士卢挚文也。递乘他舟以行。南岸众石磊磊出草间,如放群羊。余初视以为羊,更视之,石也。水渚又多露石,色皆青,尝视《禹贡》徐州之赋,有泗滨浮磬,吾意是古凿磬处也。”[2]79诗云:“夜雨浪浪河水生,石滩容易泛舟行。焚香拜谢龙神惠,只谅勤王一片诚。岸头众石似群羊,疑是初平旧收场。闻道泗滨浮磬出,磷磷碧玉露河傍。”[2]79

诗文中提到的“吕梁洪”为徐州黄河险段。明《漕运通志》卷十《漕文略》载元人赵孟頫所撰《吕梁神庙记》云:“徐州之水,合于吕梁洪而入于淮,近世乃兼受河之下流。徐州之山,自西南来,乱流而东,复起为冈峦,累累然相系不绝。水中横石数百步,其纵十倍,其上下如纵,得十之二三,高出于水上者,齰齰然象人齿牙。水势少杀则埽急尤甚,舟行至此,百篙支拄。负缆之夫流汗至地,进以尺寸许其难也,乃几登天。舟中之人常号呼假助于神明。”[4]289明人冯世雍《吕梁洪志》记载:“吕梁洪为徐州之域,盖徐之封域甚广,东至海,南至淮,北至岱,吕梁洪则在东南五十里,洪有二,上下相距可七里,盖河之下流于济,会于徐,以达于淮者。洪石森列如巨齿,而水为所束,则惊湍迅波一瞬数里,舟逆流而上者,则以尺寸计。洪中有诸溜,乃激石而成者:曰卢家溜,曰门限石,曰猫儿窝,曰黄石溜,曰侯家溜,曰虾蟆石,曰邀繟石,曰夜叉石,曰饮牛石,曰牛角硝,曰毂轮石,舟行经此,必以群力挽之而后济,观此可以知险矣。”[14]1成化年间的李东阳在其《重修吕梁洪记》中记载:“徐州有二洪,一以州名,一以山名,曰‘吕梁’。吕梁之为洪有二,上下相距可十里,盖河之下流于济水,会于徐以达于淮。……洪石狞恶廉利,虎距剑擢,阳搤阴龃,中仅可下上,水势为所束不得肆,则激为飞流,怒为奔湍,哮吼喧哄,见者皆骇愕失度。巨缆弦引,进不得尺寸。乘流而放,瞥掠瞬送,迅不复措手,其艰如此”。[15]546

诗文中还提到吕梁洪岸边有“龙神庙”,这在徐州地方志中也能找到相关记载。正统《彭城志》记载龙神庙:“在吕梁下洪,去城东南六十里,即今黄河龙神庙也。前元时,驿丞董恩等建。宣德七年,奉行在礼部勘合,命有司岁时致祭。”[16]36弘治《重修徐州志》卷二《祠庙志》记载吕梁下洪神庙:“旧曰龙神,在吕梁下洪,元驿丞董恩建。宣德七年,知州宋诚、判官潘永重修。旧额无谓,今更之。”[17]167乾隆《徐州府志》卷八《坛庙》记载吕梁洪神庙有二:“一在上洪,旧称‘河平王’,明永乐初建,宣德十年,知州杨秘重修;一在下洪,旧称‘龙神’,元皇庆间建,明天顺初重修。”[13]356同书卷二十七《艺文四》载明弘治七年“祭吕梁青山龙神文”云:“孝宗维弘治七年岁次甲寅十二月丙戌朔,越二十六日辛亥,皇帝谨遣内官监太监李兴、太子太保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以香币牲醴祭告于吕梁青山龙神曰:‘比者黄河不循故道,决于张秋,东注于海,既坏民田,又妨运道,特遣内外文武大臣循行溃决之处督工修筑,神其默相,用成厥功,使农不失业,国计不亏,不胜惓惓顾望之至,谨告’。”[13]1118此外,诗文中还提到龙神庙中有碑,碑文为元人卢挚所撰。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五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此则史料为徐州地方志所不载,对于考证卢挚生平以及吕梁洪龙神庙的历史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离开徐州房村驿后,权近一行抵达邳州下邳驿。邳州在明代属于淮安府管辖。万历《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廨舍》记载下邳驿:“在(州)治西南,泗水之北,洪武三年建,官厅五间,后厅五间,厢房东西各七间,厨房三间,库房三间,门屋一间,廨舍一所。”[18]179咸丰《邳州志》卷三《建置·官署》记载下邳驿:“在(州)治西南,泗水北,洪武三年设。”[19]25《过邳州下邳驿》诗下注云:“泗水东流,沂水北来,到邳州城西而合。”[2]80诗云:“迢迢殊方客,汎汎中河舟。鼓枻入淮泗,万里来浮游。宛彼下邳县,会此沂水流。浑然共无迹,昼夜逝不休。求怀舍瑟者,胸次良悠悠。从容得自适,诚异赤与求。伊人已去远,高风千古留。乾坤雨初霁,灏气凝清秋。郊原庶物富,巨细皆可收。我生在僻陋,夙昔歆嘉猷。今欲趋阙里,俯伏陈束脩。咏皈舞雩下,以写羁旅忧。思之不一得。伫仰频回头。溪毛尚可荐,此意空绸缪。放歌和舷叹,商声满汀洲。”[2]80

注文中提及“泗水东流,沂水北来,到邳州城西而合。”这里的“邳州城”指的应是“邳州旧城”,即现今睢宁县古邳镇所在地。邳州旧城位于沂、泗二水交会处,旧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金代以后,泗水为黄河所夺;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京杭大运河,而徐州以下的河段仍借用黄河河段(直至明代万历年间开泇河以后)。邳州旧城因运河所经,成为“南北襟喉”,水陆辐辏,四通八达。康熙七年(1668)七月,地震河决,邳州旧城沉陷;康熙二十八年(1689),迁建新城于艾山之阳(即今邳州市邳城镇)。康熙《邳州志》卷二《地理志·城池》记载:“邳旧有土城在州治东,由来久矣。汉建安四年,曹操攻吕布,引沂水灌之而一坏;迨金宋交争,随修随埙,元万元怀都补筑之;明洪武十三年,卫官王恒守邳,固旧城西南隅,增筑更易以砖,规模式廓;至康熙七年地震,河水泛溢,决堤而入,全城尽坏,自此积为巨浸。”[20]75咸丰《邳州志》卷三《建置·城池》记载:“旧城西距葛峄山三里,东距下邳故城三里,南距黄河四里,北至今州城九十里。”[19]22沂河,古称沂水,发源于今沂源县鲁山南麓,南流经今沂水县西、临沂市东、郯城县西,至今睢宁县古邳镇东注入泗水。万历《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山川》记载泗河:“(州)治南二里,即泗水,出山东泗水县,源有四泉,西南过彭城,又东过下邳入淮。”[18]144沂河:“(州)治西一里许,自山东沂州南流至下邳西南入泗河。”[18]144这无疑与权近的描述极为符合。

二、权近《奉使录》中的宿迁和淮安

八月初一日夜,权近一行过宿迁县钟吾驿。明代的宿迁属淮安府管辖。万历《宿迁县志》卷二《建置志·廨舍》记载钟吾驿:“旧在旧县西南,洪武元年,驿丞叶仲康□□;初名‘水驿’,洪武五年,改今名;永乐十三年,知县梁孟岳重修;万历四年,知县喻文伟改建于新城南水次仓西,皇华亭一所,驿丞宅一所。”[21]24万历《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廨舍》记载钟吾驿:“去治西南一里,洪武元年创建;初名水驿,洪武五年更今名,永乐十年重建;官厅五间,厢房东西各三间,厨房一间,库房二间,门屋一间,廨舍一所。”[18]180其诗云:“海上三韩使,河中八月槎。星临云汉近,地隔路歧赊。远泛身如梗,频搔鬂欲华。夜深风露气,秋思满天涯。”[2]81注文云:“泗自北,淮自南,至北驿前而合。又有东十里大河经流,自北而来,合于淮水。快风逆,拿舟而下。”[2]81万历《宿迁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运河:“在治西二十步,济、汶、沂、泗诸水合流,自直河入境,经流小河,以会黄河,自古城入桃源县界。”[21]18

权近一行离开钟吾驿后,抵达淮安府清河县清河口驿。这里提到的“清河口驿”即“清口驿”。万历《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廨舍》记载清口驿:“旧在治东五里,洪武四年建,历年淮水冲坏;弘治十年,徙县治之西二里许,官厅三间,后堂三间,厢房六间,库房三间,厨房三间,门房三闻,廨舍一所。”[18]172-173清口驿原在清河县治东五里,初为水驿,宣德九年(1434),因“冬寒河冻,无马递送”,添增驿马。后被洪水冲淹,弘治十年(1497)迁址于清河县治西二里。在这里,权近目睹淮安西北黄、淮、运三河交汇的景象,作《过清河口驿》诗云:“浩浩三河口,风涛怒拍天。孤樯危自袅,轻缆弱难牵。不欲凌波上,唯思泊岸边。顺流犹未易,注目正茫然。”[2]81

当日,权近一行夜宿淮阴驿,次日一早启程,赋诗《发淮阴驿》。诗云:“城郭连雄镇,舟车会要冲。地平家满岸,江阔浪掀空。转舰机轮壮,开河水驿重。买羊酤美酒,共醉橹声中。”[2]81-82题下自注云:“驿西筑堤为堰,其西边各置机轮,斡舟而转,以置开河之中,谓之坝;盖开河地高,水不得通淮故也;西有大和(河)卫,南有淮安府,皆大城也。”[2]81

淮阴驿原在淮安府城西门外运河西岸,明洪武初,开通菊花沟(涧河)以通海运;洪武三年(1370),取水陆路便,淮阴驿改建于新城东北。清江浦修浚后,“使客经过相隔十余里,应接不便”,宣德六年(1431),又迁回运河西岸旧址。天顺七年(1463),于运河东增建厅房、以方便迎送往来官员,形成一驿二馆的格局,河东为水馆驿,河西为陆馆驿。万历《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廨舍》记载淮阴驿旧址:“在郡城西门外官河西岸,洪武初,知府姚斌开通菊花沟,取水陆之便,迁新城东北;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开运河堤西湖以通纤路,官民舟楫俱由西便;宣德六年,仍迁于旧基,岁乆倾圯;天顺七年,知府杨昶撤而新之,又于河东增置厅房、庖湢以便迎送,驿一而馆二;嘉靖间,又圯于水,驿丞僦屋以居,惟东岸官厅尚余三间,今匾为‘皇华亭’。”[18]169注文中提到的“大和卫”,即淮安府“大河卫”。万历《淮安府志》卷七《兵卫志》记载大河卫指挥使司:“去治北二里新城颁春坊,旧太清观基,洪武二年,指挥毕寅创建;十年,指挥时禹增修;岁久倾圯,正德初,指挥崔恩重修。”[18]264

回程时,再入淮安府境,因遇风雨,留住淮阴驿数日,有《淮阴驿阻风雨》诗:“古馆逢秋雨,长江急晚风。淹留皈路阻,寥落客窗空。怀土情无极,登楼望欲穷。河流缘底急,日夜向天东。”[2]87离开淮阴驿后,权近等人抵达清河县小金城驿,并留宿于此,其《宿小金城驿》诗云:“旅馆人稀秋夜清,碧天云霁月华明,悠悠枕上数皈路,不寐屡闻长短更。”[2]87清河县小金城驿,一名金城驿,《万历淮安府志》卷三《建置志·廨舍》记载金城驿:“去治北六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后裁革。”[18]173

三、权近《奉使录》中的扬州

权近离开淮阴驿后,进入扬州府境。其《过白马、汜光二湖》)诗云:“日落湖光阔,风生水气凉。浮云相荡漾,远树自苍茫。游历诚堪讬,咨诹愧靡遑。孤帆侵夜色,独坐见星□。”[2]82隆庆《宝应县志》卷二《区域·山川》记载白马湖:“在县治北十五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阔三里,西连三角村,东北会运河,北接黄浦。”[22]25万历《宝应县志》卷一《疆域志·山川》记载汜光湖:“在县治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濶十里,东北连清水湖,南会津湖,西通洒火湖。”[23]9-10嘉靖《宝应县志略》卷一《地理志第二》记载:“范光湖在县南十五里;洒火湖在范光湖之西,近衡阳;又西为津湖,接连高邮四湖汇而为一,俗总呼为‘范光湖’,道路人称‘宝应湖’,所谓‘铁宝应’者是已。西望浩淼无际,东障以堤,西风间作,怒涛卷地,相推而直奔东岸,横激堤石,掀涌喷薄,漕舟一触而碎,堤之东地卑,皆民膄田,岁每有湖决之患。”[24]4

离开宝应后,权近一行进入高邮境内。其《过高邮州》诗自注云:“前元至正甲午(即至正十四年,1354年)间,群盗据有此城,命丞相脱脱征之,请兵于我,我送精兵以助。”[2]82诗云:“四面长歌百雉城,熊罴皆服我师精。鱼书狐火今安在,汉帝龙兴致太平。”[2]82权近在注文中讲述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张士诚农民起义军占据高邮,元朝丞相脱脱率兵讨伐,高丽遣兵助战之事,这对于研究元朝与高丽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离开高邮后,权近一行抵达仪真县,在这里遇到了高丽宣州人李喜身。他乡遇故人,权近极为兴奋。其《过仪真县》诗自注云:“路逢本国宣州人李喜身,自言从本国金义北南进南峦,克捷而还义,今为仪真卫指挥。喜身为淮安卫百户,发向本卫。”[2]82诗云:“路逢乡士笑颜开,见说王师万里回。自是天诛无敢抗,只奉骁将海东来。”[2]83在仪真渡长江,权近亦作诗一首,其《渡扬子江》诗云:“海日开阴雾,江风满画舡。芜城高树外,瓜浦片帆前。隐隐山横野,茫茫水接天。中流胸次豁,四顾正悠然。”[2]83当日,权近一行抵达南京龙江驿。

八月初九日,权近一行离开南京,踏上归程。回程途中,再次经过高邮,又作《重过高邮城》诗一首:“十里古城广野中,六桥高似卧波红。轻舟直截千门过,一水纵横四面通。”[2]86此后,权近一行经淮安淮阴驿和金城驿、沭阳僮阳驿、海州兴国驿抵达山东境内。

四、结 语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历史上的交往极为密切。朝鲜王朝建立后,一直与明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每年都要派遣使臣出使明朝,这些使臣使行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成为研究中朝历史、文化、风俗、经济、地理等的重要材料。但总的来说,此类史料明代中后期相对较多,明代前期则相对较少。权近的《奉使录》虽然篇幅不长,且多以诗歌为主,但其史料价值却极为珍贵。“就其价值来说,有的可以补正史之缺,是研究明初中国、朝鲜政治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中朝关系史及地理诸问题的重要史料。”[25]“其诗歌中所表现出尊明慕华的思想感情,当能代表当时大多数朝鲜士大夫文人的思想倾向。”[26]大运河江苏段全长约690公里,是整个中国大运河中起源时间最早、流经里程最长、沿线城市最多、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段,运河的流经使得江苏沿运地区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大运河记录着历代王朝漕运的辉煌,也见证着江苏沿运地区的发展变迁。权近在其《奉使录》中对江苏运河风物所做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了解江苏段运河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史料,在深化江苏运河交通史和城市史研究的同时,亦可为当前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邳州泗水吕梁
吕梁:调查小地老虎 宣讲防控措施
泗水变迁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趋势——兼论泗上十二诸侯之宋、薛、邳的灭亡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邳州板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次就好,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