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2022-11-30 12:23孙小燕何成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愿景领导者分布式

孙小燕,何成鹏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纵览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理论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西尔·吉布(C. A. Gibb)就在《社会心理学手册》中提出了分布式领导概念,而后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分布式领导研究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基于民主与平等的教育领导思想,反对过往强调集权、控制的科层制领导制度,提倡集体领导和权力分享,重视下属的领导才智,倡导创建共同的愿景和合作的团队。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对于当下我国小学领导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何为分布式领导?它最早是心理学家吉布在测量小群体(团队)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时提出来的。吉布主张通过群体视角达到考察领导角色的目的,从这一视角来看,领导就是由群体共享的一项职能。之后哈里·雪莱(Harry P. Shelley)和梅里尔·梅尔尼克(Merrill J. Melnick)提出,焦点式领导(focused leadership)和分布式领导是一对相对概念。前者强调领导决策由集体中特定的领导者进行负责,后者主张领导决策由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领导和追随都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因为活跃的追随者会经常发起领导行为。(1)Gronn P.The Future of Distributed Leadership.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8,46 ( 2) , pp.141-158.皮特·格荣(Peter Gronn)则指出领导行为不仅指传统观念中的个体行为,还包括分布式领导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若干个体相互独立的领导行为,另一种则是他们协同一致的领导行为。前者是分布式领导的数量式行为,即组织内的多个领导者之间没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不存在互通有无的互动;后者的协同性行为则指的是施行领导行为的多个个体之间存在角色分工以及自发的互动和合作。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文章中强调,需要用分布式领导替换过往强调个人集权的领导方式,使得组织内的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动态地分享领导角色。菲利普·伍兹(A. Woods)总结概括了分布式领导的三个维度:首先,分布式领导不是单独的个人领导,而是由一群人共同协作来执行领导职能;其次,分布式领导意味着不设边界,领导职位可以由组织当中的任何成员担任;再次,在分布式领导的背景下,大部分共享领导职能的领导者都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此外他还指出了分布式领导的关键性要素包括组织外部以及组织内部的环境、控制和自治、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来源、团队协作的动力。(2)Woods,P. A.,Bennett,N.,Harvey,J. A.,& Wise,C. Variabilities and Dualities In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indings from A Systematic Lite Rature Review.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2004,32(4),pp.439-457.而在阿尔玛·哈里斯(Alma Harris)看来,分布式领导理论是领导实践观察、分析和探讨的一种全新的概念透镜(conceptual lens)。分布式领导者不只是那些独当一面的少数个体,而是整个学校组织。分布式领导也意味着让教师们有一些决策和指导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领导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变化性和生成性。并且他还在书中根据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区分将分布式领导实践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在学校内部,通过重组角色和责任来形成新的团队、新的责任;第二种是在学校之间通过合作、联盟、网络开展活动;第三种是在校外,指的是多个机构、学校作为整体参与学校的领导管理。(3)Harris A.Distributed School Leadership: Developing Tomorrow’s Leaders.London:Routledge. 2008, p.74.此外,加布里埃尔·拉科姆斯基(Gabriele Lakomski)认为,所谓分布式领导就是领导和领导者的影响力存在于有相互联系的组织当中,通过各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各专家学者对分布式领导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关于分布式领导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权力分布、合作共享、赋权增能、提升质量。

就构成而言,分布式领导由领导实践、人员交互作用和学校情境三个要素构成。领导实践是中心和基点,通过领导者、追随者及情境之间的互动产生,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来代表领导力实践(见图1),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代表着领导实践、人员交互作用和学校情境,因而每个三角形就代表着领导者、追随者和他们在特定时刻和情况下的相互作用。在三者的互动过程中,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三角形断开的边线暗示着相互关联的互动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分布式领导的角度来看,领导实践是通过上述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完成的,是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显然突破了传统领导者研究只对个人行为重视的视野局限。

图1 分布视角的领导实践(4)Spillane, James P. Distribute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006, p.3.

詹姆斯·斯皮兰(James P. Spillane)根据领导实践中领导权力的不同分布方式,将分布式领导分为合作式分布(collaborated distribution)、集体式分布(collective distribution)与协调式分布(coordinated distribution)三种侧重点不同的分布方式。(5)Spillane, James. 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Policy Analysis. 2003, Vol. 25(4), pp.343-346.

合作式分布以领导者的合作为基础,通过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方式来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导者团结协作,一个领导者的实践工作将会是下一个领导者进行领导实践的基石。合作式分布强调领导成员的相互依赖,而依赖的基础是不同领导成员所具有的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换言之,正是由于领导者具有的不同的知识与技能,才使其各自的领导实践互为基础、互为前提;(6)刘建:《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三种类型及其应用》,《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4期,第33-34页。一个领导的行为必然是另一个领导的行为的原因或结果,或是另一个领导的行为的部分和补充。其行为逻辑是,如果缺少了其他领导者的行动,就会导致整体的领导活动断裂,并且由于缺少协作,会导致整个行动进程的中止;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合作式分布不仅建立在领导者相互依赖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学校的领导相加性(school leadership plus)的基础之上。(7)M. Vlachadi, M. Ferl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2013,Vol. 2(4).领导相加性是指当组织内有两位或更多人参加领导活动时,这种活动的领导者不只是个别领导人,而是学校各个层面的任何合适的人。

集体式分布是指多个领导者具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采取相互合作的领导方式,而是各自履行自身的领导职能和领导责任。例如,学习评价可能是整个学校的关键事务,但由教师和辅助人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体式分布的聚焦点是组织的共同目标,依据目标在组织内划分不同的部门和个体,并且每个部门和个体都具有独立性,在实现组织目标方面都有着其他部门和个体不可取代的职能。集体式分布领导倡导共同领导或集体领导,将权力分布给学校中每个独立的个体或部门,它以共同承担责任为前提,通过每个人或部门充分履行所承担的领导职责来实现共同目标。因此,与传统教育领导理论强调小学校长个人英雄式领导相比较,集体式分布领导强调的是“学校每个人都是英雄”。

与前两种分布类型有所不同,协调式分布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各个领导者所承担的任务不尽相同,并且这些任务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不仅如此,领导者为落实任务所需担负的责任也同样具有先后顺序之分。(8)Spillane, James. 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Policy Analysis. 2003, Vol. 25(4).譬如:学校举行一项重要的庆祝活动,这一活动分为若干流程,而每个程序都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的。这些不同的任务不是同时完成的,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逻辑序列逐步完成的。按照任务与组织成员能力的匹配程度进行领导角色更替,根据任务的具体要求选择能够熟练完成此项任务的成员作为领导者。在此过程中,每道程序都需要有相关专长的领导者去实施,而下一程序的开展必须基于上一程序的有效完成。协调式分布不仅强调完成任务的顺序性,同样也重视顺序更替的动态性。因为随着任务的进行或变化,对领导者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已有领导者不再适合继续待在领导岗位,新的领导者会适时出现,于是组织内部成员的身份就在领导者和下属之间进行着动态转变,即成员在某些时刻以下属的角色存在于组织当中,而在另外一些时刻又会转变成领导者的角色而存在。

与斯皮兰相类似,麦克贝斯(MacBeath)在其2005年发表的文章中根据对英国11所学校的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跟踪以及与学校代表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内分布式领导的六种形式,这六种形式可以看成是一个发展阶梯,用来适应学校的背景和发展阶段。第一是正式性分布,教师被赋予领导者职位,也就顺理成章地拥有了相应的权利。第二是实用性分布,需要通过特别委派工作来实现。第三是战略性分布,根据计划好的个人任命,使得整所学校领导能力有所提升。此时的分布具有战略重要性,因为当教学专业知识比领导能力更突出的人成为领导者就会削弱学校。第四是渐进性分布,当组织成员在某一领域表现出领导能力时,领导者会下放更大的责任和权力。第五是机会性分布,有能力的教师愿意将他们的角色扩展到全校领导层,因为他们倾向于主动领导。第六是文化性分布,通过实践领导能力来反映学校的文化、精神和传统。(9)MacBeath, J. Leadership as Distributed: A Matter of Practice.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005,25(4), pp.349-366.

简言之,学校分布式领导其实就是某一个体通过权力分布的影响驱动一群人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在这里,学校的领导者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学校不再是一个死板的组织,而是有着共同愿景支持的系统。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多个成员共同担任;二是根据工作特点以及成员能力在组织内部进行领导角色更替;三是上述更替是动态的,新的领导者随着组织任务的变化而出现,如此一来成员在组织中的角色就可能由领导者向下属转变,也可能由下属转变成领导者。

为何要在小学进行分布式领导呢?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科层体制和以职位权力为基础的领导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严重的行政化管理取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质疑。另一方面也是“群众路线”、“主人翁意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深入的结果,小学教师对“一言堂”有着明显的批判和不忿,有着较之过去更加强烈的参与组织事务的意愿,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权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02-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实行分布式领导是我国小学阶段教育顺应改革与发展,创立现代教育制度,转变领导方式,推进学校管理“去行政化”,提高领导绩效的理想选择。

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各级各类学校在资源等各方面的竞争愈发激烈,这种竞争在小学阶段的表现非常明显。不仅如此,小学校长等领导者还要面对比过往更加复杂和动荡的环境,学校成员的专业性较过去而言有大幅提升,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小学校长们的“有限理性”限制了他们的决策和作为,造成他们既不能只凭借个人努力来梳理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也不能借助个人意志或命令实现对下属的全面控制,更无法一直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学校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传统领导理论将研究中心放在了领导者角色、职能、特质以及常规工作等方面,强调“个人英雄式领导”,对不同领导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所忽视,摒弃了下属参与领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布式领导理论强调非正式领导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互动所产生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只考虑正式领导者特征或行为的领导研究思路,更加关心分布在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领导实践,视角也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开始留心领导角色转换以及行为流动的过程。而出现在小学领导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也开始困扰“个人英雄式领导”。在过去的科层组织结构中,我国大部分小学的领导者是书记、校长等少数人,这些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和下属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校长或书记对组织的所有行为决定负全责,组织的其他成员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领导者的命令和安排,扮演着次要或仅仅是支持者的角色,这种官僚主义的领导组织程序愈发不适合运用在包括小学在内的知识型组织当中。因此,在小学内部实施领导必须实行权力分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小学教育领域,拥有较多的知识型与专家型教师,下属拥有高超的专业水平对领导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组织成员往往比领导者更了解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际问题并能思考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尤其在类似学科、课程、教学、学生管理、教师发展等专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的教师或员工往往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小学教师和员工的专业能力往往不在校长和书记之下。一般来说,当组织内部出现领导者知识能力与职位不相匹配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将知识转移给有领导力的人,另一种则完全相反,由于专业知识的转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将领导力转移给有知识的人往往会成为组织的最佳选择。如此一来,分布式领导就于无形中产生了,组织成员也就有了可以充分发挥领导才能的平台。分布式领导对于提高学校内部教师的个人效能、鼓舞教师士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鼓励教师参与学校领导是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可,这样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认同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小学组织内部创造积极进取、合作共赢的组织氛围,改善整个小学的工作状态。有实证研究证实,如果将领导活动更多地分配给教师,教师的参与度以及决策的科学性都会有所提升。(11)Muijs D,Harris A,Chapman C,et al. Improving Schools in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reas-A Rreview of Research Evidenc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004,15(2),pp.149-175.同样,教师效能感、教师士气和决策参与的程度也会影响学生成绩,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哈克与贺灵杰(Heck & Hallinger)通过对美国195所小学在四年间的纵向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分布式领导和学术能力看法的变化与学生对小学社会课程组织质量的看法显著相关,适当的分布式领导可以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12)Heck R H,Hallinger P.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Distributed Lleadership to School Improvement and Growth in Math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9,46(3),pp. 659-689.

在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布式领导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理论界,近年来相继出现的道德领导、转变型领导、邀约式领导、集体式领导和分散式领导等理论都与分布式领导有很大的关联。分布式领导理论自引进我国之日起,就受到广泛关注,影响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实践领域,我国有些小学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分布式领导理论,将组织的领导权力分配到学校各级,更少地关注领导者个体的能力、技能和才智;主张在分配领导权力和责任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一个实践或学习的共同体,将目光更多集中于团队管理、提升被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与培育共享环境上,更加注重创造性领导和集体责任领导等行为和活动。这些领导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积极变化也逐渐被小学教职员工所接受,并且获得越来越多的好评。这些都为我们在小学内部进一步有效实施分布式领导打下坚实的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

分布式领导理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自身的实践理性。根据我国小学领导的实际情况与分布式领导的内涵与特点,我们认为当下小学实施分布式领导应该从创设共同愿景、打造道德共同体、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注重教职工民主参与、建设合作型学校文化、优化集团化办学等几方面做起。

第一,创设学校共同愿景,明确职责与目标,将小学打造成为道德共同体。“使命、愿景与目标是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石。”(13)James P. Spillane and Enrique C. Orlina,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 4, 2005 Copyright. Taylor & Francis Inc.各所小学的领导者应该为学校树立一个清晰的共同愿景,并取得内部所有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提高对学校的责任感,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制定共同愿景需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既可以避免共同愿景的空洞无物,也可以弥补对学校宏观把控不足造成的共同愿景偏离主题,使得共同愿景真正契合本小学发展趋势和自身追求。制订愿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做起:一是鼓励个体愿景;二是将关于学校共同愿景的提案递交给学校成员,并收集他们对共同愿景的意见;三是依据学校成员的意见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共同愿景;四是整合外来愿景和组织的内部愿景;五是关注消极的愿景,从中寻找出积极的方面。学校愿景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学校共同体(School community),它代表了内部成员关系的理想模式,简言之,小学内部的共同愿景强调学校成员的组织认同和合作精神,当某一愿景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就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增强员工工作的认同感,引领学校成员追求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学校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第二,正确理解与运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平衡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教职工等人的权责,实现由“英雄式领导”向“群体式领导”转变。“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是党支部书记个人说了算,也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而是党支部书记、校长、教职工权责的分布和平衡,它是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专家治校的制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高质量的知识与权责分布。因为分布式领导是基于各相关权责人员的高知高能,恰如富兰(M. Fullan)所言,领导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进行培养。学校内部的成员都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成员之间互相探讨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领袖才能。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随时承担起领导责任,(14)Fullan,M.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Personal Action Guide and Workbook. San Francisco,Calif: Jossey-Bass. 2004, p.196.因此,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的小学领导者应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领导素养的集合体,是党支部书记、校长、教职工共同高质量治理学校的平台和基础。所以分布式领导不但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矛盾,反而更加丰富了这一体制的内容,更加科学地诠释了这一制度的本质与内涵。

第三,建立以工作为中心的各类扁平化领导团队,创立有利于教职员工参与领导的现代小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布式领导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协调配合。当前小学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层级森严的等级关系,此外还有强硬的规章制度对成员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分布式领导认为需要减弱领导者的职务权利,转而强调团队的扁平化、生成性、灵活性以及自我管理,一举打破传统的官僚主义组织结构。将小学转变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简政放权,提高工作绩效;生成性团队的建设有利于相关工作的集中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自我管理团队的建设则有利于团队的自我领导与学校核心业务的攻关,如此等等。此外,实施分布式领导还需要在组织结构和运作上具有灵活性,即每所小学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和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营造宽松和谐的领导气氛,构建合作型小学文化。合作型学校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大卫·约翰逊(D. W. Johnson)和罗杰·约翰逊(R. T. Johnson)在《领导合作型学校》中提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强调创建合作、对话、共享的学校文化,使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成员都能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参与决策,通过学校内部成员的合作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合作型小学内,所有教师互相依存,对各自所承担的工作负责,共同提高工作绩效,在学校内部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这样老师们就能在一起高效开展工作。合作型小学的组织基础是团队建设,合作精神则是合作型小学的灵魂,小学内的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职人员在共同目标的支持下打破个体之间的隔阂,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组织人员关系。小学领导者应该内化分布式领导的原则,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领导氛围,坚持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风,尊重和重视每一位教职员工的领导潜力,赞赏教职工的努力,理解他们可能犯下的错误,鼓励他们把握每一次的学习机会,承担重要责任,通过合作与他们分享学校的领导权力,学校成员集思广益,共同把小学建设成为一所合作型小学。

除上述对小学内部管理具有启示之外,分布式领导理论在小学集团化办学方面也有裨益。分布式领导强调在小学集团化办学要避免金字塔形状的组织结构,实施权责分布,重视团队的生成性、流动性以及自我管理,充分尊重和保障成员校在教育教学、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使集团办学更加深入和可持续,以避免因高度集中所带来的领导和管理成效不佳等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集团的工作绩效,促进小学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愿景领导者分布式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