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试题 把握方向 改进教学
——以2022年6月浙江选考卷19,20题为例

2022-11-30 13:25浙江朱弘宇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北极星纬度夹角

浙江 朱弘宇

较以往而言,作为“一分一赋”(新赋分原则)的第二卷以及老教材的最后一卷,2022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以下简称“浙江选考卷”)秉承了稳定、难易度适中的特点,试题搭配合理,并且有着明确的区分度,尤其是地球运动,作为传统“埋伏点”,有着不错的区分效果。

一、原题呈现

【例1】(2022年6月浙江选考卷,19,20题)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图1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19,20题。

图1

19.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20.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试题背景

1.命题立意与能力要求

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来看,两题属于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中“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考查范围。本题组以实验小组天文观测为情境,通过对北极星及正午太阳高度角、中国经纬网范围等基础知识的调用、变化,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知识要点与具体能力要求

本题组主要涉及“地球公转和我国经纬网”相关知识,包括以下两项:

(1)地球公转:在《课程标准》中,地球公转知识属于地球运动规律模块,该模块属于学业质量水平4,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要求为: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19题中,充分运用地球公转中太阳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北极星等知识,要求得出太阳回归运动与夹角的关系,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

(2)正午太阳高度角及中国经纬度范围:20题考查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北极星夹角的关系。此题与19题相连,需要正确掌握北极星夹角读取方式及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取方式,这属于《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同时,试题增强了中国经纬度范围方面的考查,这对于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三、试题解读

1.审材料

(1)文字材料说明本题是我国某中学学生对北极星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夹角测绘,可知观测地点位于北半球。

(2)图中给出不同时间夹角α数值变化,从大小和太阳高度角等信息可推断出甲乙丙丁戊等日期可能为二分二至日,且甲和戊应是同一节气。

(3)19题:①设问中,给出了“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条件,说明此时应为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20题:①设问中,“丙日”给出了时间,要求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②北极星,要求读出北极星光线与地平面夹角大小及方向。③计算两个夹角间的大小。

2.解答

(1)19题:此题可先进行夹角判读。北极星是仅北半球可见的天体,其与地平面的夹角数值与当地纬度相同。其所在方位为北方,故其与地平面夹角应朝北;而太阳所在位置可由设问知晓在南半球,故太阳在当地南方天空,正午太阳高度角朝向正南,由此可得此时两角的夹角α=180°-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由于当地纬度是定值,因此通过该公式不难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α越小;而无论当地是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还是在北回归线以北,秋分日之后到冬至日期间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在减小,因此该段时间内α数值表现为增大,应为丙到丁,或丁到戊的范围。根据公式可知,冬至日后,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大,α将减小,不符合丙到丁的变化趋势,故选择D选项。

此外,此题亦有快速解法:本题的核心,在于夹角大小的变化,但北极星与地平面夹角是固定的,而试题又将太阳直射点范围固定在赤道至南回归线,那么夹角最大出现在冬至日,即戊或者甲即为冬至日,根据直射点移动范围及夹角变化的趋势(如图2),可判定正确答案为丁到戊。

图2

(2)20题:本题需应对一个问题:当地纬度不确定,可为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也可以是北回归线以北。而丙日,对应α最小值,即此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应为最大值。此时当地的位置可分两种情况:①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若为此种情况,正午太阳高度角应为90°,但由选项可知,没有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选项,故排除。②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若为此种情况,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90°-|当地纬度-23.5°|。整合后α=180°-(90°-|当地纬度-23.5°|)-当地纬度,可得到α=90°+|当地纬度-23.5°|-当地纬度,α=66.5°,则可推断出答案为②或③。而②中,由图可知北极星夹角为58°,即当地为58°N,而我国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纬度是53°N,不符合实际,因此,②排除,故选③,即C选项。

四、相似类比

本题从知识内涵和解题步骤来看,内容不算冷僻,难度略难,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结合之前选考卷中的相关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相似案例,尤其是2021年6月浙江卷的19,20题。这两年的19,20题题组都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角和经纬度范围的知识,所以从知识考查范围和应用上来说,2022年6月卷的19,20题与2021年6月卷的19,20题具有相似性。

1.原题呈现

【例2】(2021年6月浙江选考卷,19,20题)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圈。图3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完成19,20题。

图3

19.甲地位于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20.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状况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命题立意

本题组中,以实验小组日影变化观测实验为情境,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调用、变化,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整个题组综合考查了学生从试题和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19题考查对太阳视运动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我国部分地区经纬位置的掌握情况;而20题则着重考查了地球基本经纬网的知识应用能力。

3.解题思路

(1)19题:通过试题,明确了杆影变化与杆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两者重合处,表现出杆长等于影长的特点。通过重合的位置及阴影长度,我们可以看到其应为正午影长。配合阴影的范围,位于正西和正东之间,表现出其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而由此可知,该地应为赤道往北45° 的位置,即45°N。结合答案给出的四个地点,应选择A选项。

(2)20题:通过试题,明晰此处以高空、晨昏线为背景,考查的是以45°N为地点的经纬网的变化。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定,因此不能从晨昏线的变化入手判断,只能从经纬位置带入。45°N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根据纬度越高,范围越小的原则以及图幅相同的背景条件判断可知,向高纬度变化,经纬线会收缩,低纬度则应扩张。由此排除①④两项。而③则表现出两侧不对称、并非由甲地进行垂直观察的特点,因此最终选择B选项。

五、试题与备考

对比两年的试题组,可以发现在地球运动的试题中,情境化逐渐凸显,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的考查日益突出,这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相呼应,对教师平常授课与教学起到了较大的引领作用:

1.备课

本题组是地球运动知识与经纬地图知识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代表着选考试题未来可能更具灵活性与多变性,体现出考题知识点整合的趋势。作为学生,应对这种变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具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能力,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更需要尝试进行地理大单元教学,以实现教学的系统化和整体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

2.解题

19,20题设定为地球运动知识,其属于地球公转部分。在教学中这些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完全掌握具有一定困难;试题设计综合性强,不少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突显出学生试题解析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多样的解题方式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做到:

(1)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及运用技巧

基本知识与技巧是解题的根本,无论是2022年6月浙江卷还是2021年6月浙江卷的地球运动题组都证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无论是太阳高度角的解题,还是经纬网的对称抑或是不同地区的经纬度、经纬范围,这些都是必备的知识,需时常温故知新,从而更好地进行认知。

(2)解析能力的提升

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训练,或将易错题的知识重新组合再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其能识破试题复杂外衣,找到核心,是解题的关键。

(3)空间思维的培养

以往授课,地球运动因缺乏直观性,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痛点。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可以尝试借助更多的、更为丰富的立体教具或flash动画甚至部分VR技术,将相关内容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扎实掌握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

猜你喜欢
北极星纬度夹角
北极星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南极星和北极星
南极星和北极星
纬度
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静止不动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
基于时空纬度的国内农民工创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