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022-12-01 10:17张清安郑红荣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科实训食品

张清安,郑红荣

(陕西师范大学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自2017 年起,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并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拉开了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建设的帷幕[1]。

食品新工科专业建设已成为教育和食品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存在产业规模大但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倒逼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探索适合新时代的新工科人才。新工科育人本质并没有改变,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将科学、人文与工程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陕西师范大学是我国较早开设食品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 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校提出了以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办学定位,工科专业建设被学校赋予重任;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努力进行探索,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创新创业创意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食品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创业创意食品人才培养途径与原则

1.1 新工科“三创”人才知识储备体系的构建模式

由于原有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分散、部分课程内容重叠,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必要按照关联性、有效性的原则构建课程群,增加通识课程比例,增设食品科技史、食品文化史,厚植人文及科技精神,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食品人才奠定基础。

食品相关专业现存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如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体系。基础课包含数学、外语、大学语文、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微生物学等;专业课包含食品工艺学、果蔬贮藏学、食品包装与物流学、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实验类课程包括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等。显然这些课程中有些内容重复,因此,提高课程效率的方式就是将其整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可以构建为食品化学相关课程群、食品工艺相关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相关课程群,打通课程内容、减少重复,提升课程的系统性。

在构建“三创”新工科食品人才知识储备体系时,要注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突出学生创新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批判思维、理性思维意识。因此,食品新工科人才培养除强调专业知识的“宽口径”外[2],还需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如食品包装设计学、食品创新创意开发、食品文化史、美食鉴赏饮食文化、食品科技史、食品工程伦理等,厚植人文及科技、艺术精神,将理论知识、动手实践与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中。

另外,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食品工业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成为食品行业进步的两大“命门”[3]。面对生态失衡、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更加需要培养食品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因而,一定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通过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凸显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水平,从伦理教育角度提升食品行业从业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4]。

1.2 新工科人才技能实训平台构建途径

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科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知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新工科专业素质教育和“三创”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课堂讲授难以完成,一定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由具体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企业创新创业创意案例对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向高校投入资金,与高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开发产品。同时,高校可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师生到企业实习锻炼提供平台[5]。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可以共同申请课题,一方面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将科研及成果真正落地,两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产学研合作。因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以原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室、工程中心和实训中心等资源为依托,以单元操作为实验模块构建了学生技能校内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校外资源,创建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基础知识实训平台、产品创制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三个平台的构建及实践,为新工科食品人才的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年来,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学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实习平台,从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平台包括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平台,校内基础知识实训平台主要是与课程融合进行集中培训;产品创制平台主要通过学生大创实验、勤工助学实验、创新创业比赛和“互联网+”等形式灵活实施;校外实训包括集中实习和个性化实习。集中实习主要由学院组织,按照培养方案里规定的时间去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进行操作实习;个性化实习主要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去相关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学院安排相关老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并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方位指导。

1.3 拓宽新工科人才知识获取途径

新工科背景下“三创”复合食品人才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也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在新工科实践知识、技能、理论方面的更新与学习。教学单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或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实质锻炼,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及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还可以通过选聘企业优秀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导师,并邀请这些业界精英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创意相关的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使学生厚植“三创”意识。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变革大背景下,传统的食品科学教学方式已呈现出明显的弊端,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功能与食品行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倒逼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和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能和挑战度,促进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的提升。当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技术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搭乘新工科建设的顺风车,革新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拓宽自身获取知识的途径,为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类“三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正能量。

建立本科生校外导师制,面向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广泛聘任能通过各种形式为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指导的高级专业人才,并导师分为就业导师和创业导师2 种类型;同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和奖励,激励校外导师参与培养“三创”人才的积极性,最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2 结论

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引下,面对食品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挑战,培养单位应因势利导,肩负起优化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为食品行业发展的重任,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整合与重构、课程群构建、新工科人才实训平台搭建、新工科人才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新型、卓越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品人才,面对新工业体系的发展,以迎接新的挑战,适应新的需求。

猜你喜欢
工科实训食品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实训信息发布与互动平台的构建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