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康养理论的太原植物园空间布局研究

2022-12-01 10:17杨伟红赵立曦刘瑞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植物园康养太原

杨伟红,赵立曦,刘瑞霞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绿色、生态、低碳[1]、康养[2]、人文”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植物园建设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生态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标志[3],是完善城市园林回归自然康养环境的新兴亮点。太原植物园是太原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充分融入生态休闲人文理论[4],强调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融合互动,展现地域特色[5]和传统文化特点,并且要求人们在满足休闲康养[6]需求的同时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 植物园项目概况

1.1 地理区位

太原植物园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起风峪沟沟口,东到晋阳大道,北起风峪沙河以北100 m,南至太古公路,距离市中心约16 km,距太原南站约14 km,交通便利,与晋祠、蒙山大佛、天龙山、太山等景区构成西南风景名胜规划区域,总规划面积1.82 km2,一期用地面积1.22 km2。

1.2 场地现状

园区坐落太原晋源区太山脚下,近似三角形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地块北侧为河道、果园和农田,南侧为废弃的洗煤厂,东侧有两座废变电站和地铁线路等。地形复杂,影响规划设计因素较多。园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热量比较丰富。现状水文地质条件比较优越,汇入汾河的季节性河流(风峪河)从场地穿过,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壤为褐土性土,成土母质为黄土,大多为中性和微碱性,盐基饱和度较高,pH值7.5~8.5,适合北方植物生长。

2 规划布局解析

2.1 设计理念与原则

植物园秉持“绿色、生态、人文、低碳、康养”思想理念,体现山西黄土高原丘陵风土人情。设计原则是“因地制宜,借景改造,广纳资源,统合功用,贯融文脉,体现人性”。技术方法是以风峪沙河为界,巧借储煤坑改造为山水骨架,保留果园和农田,充分利用洗煤厂遗址和废弃工业构件,将自然山脉、多样化植被与湖泊、瀑布、小径和小品等园林要素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建筑规划以植物园景观总体概念为基础,造就动态、流线活体景观。地被地貌资源与人文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有机配合,相得益彰;统合景观设计、建筑规划、能源生产及资源循环等综合功用,通过科学布局多维空间,保护生态良性平衡,优化植物园综合功能结构,最终实现自然与人文共存双赢目标。

2.2 规划定位与水准

根据植物园基本属性和功能拓宽统合的综合设计目标,进行前瞻性科学规划和高标准施工建设。在植物资源收集与配置方面,以适合我国北方与黄土高原抗寒耐旱气候栽植的山西本土树种为主体,同时通过特殊保护设施建设适当引入域外珍奇植物。展示的方式以自然山水园为载体,构建具有公园外貌、科学内涵同时集物种保护、试验研究、科普教育、育苗生产、参观游赏、生态休闲、康养体验和文化欣赏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植物园。目标定位是将其打造为“山西特色珍稀植物资源保育基地”“北方植物展示与科教一体化建设试验基地”“太原森林生态体验与拓展训练基地”“三晋植物优种适栽乡土家园”和“太原市民休闲康养生态乐园”。

2.3 分区功能与解析

太原植物园根据自身定位和场地实际条件,以晋源区果树场为基础,与太山、天龙山、龙山及蒙山等自然风景区、晋祠风景名胜区等相连成片,结合原有自然山水骨架,将大园区科学规划为“一带四区五大建筑二十五小园”分区。

“一带”是指园区北侧的风峪沙河景观带,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设置景观效果较好的跌水坝,同时在现存储煤坑基础上进行水泵规划,形成优美的山水景观。“四区”是指入口管理区、植物科学分类区、植物科学应用区、科学试验区四大功能区域。“五大建筑”是指主入口建筑、展览温室、盆栽博物馆、滨水餐厅、科研中心。“二十五小园”是指专类园区内的二十五个小分园。

2.3.1 入口管理区

入口管理区位于园区东侧,紧邻晋阳大道,包括主入口建筑、停车场和娱乐广场。主入口建筑巧妙融合植物园的地形特征,设有迎宾大厅、观景平台、自然博物馆等。

2.3.2 植物科学分类区

植物科学分类区为植物园的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展览温室和各大专类园,依据克朗奎斯特植物科学分类系统,以亚纲为单位对其进行细化分区,分为蔷薇亚纲、木兰亚纲、五桠果亚纲、菊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百合纲、裸子植物。

(1)展览温室。展览温室是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园区中部区域,整体外形以三滴露珠为形,穹顶结构,融入山西木结构古建筑风格,内部全部以木结构为骨架支撑,分别为热带雨林馆、沙生植物馆和主题花卉馆。

(2)专类园。全园共设置25 个专类园,总面积0.43 km2,规划植物约3 000 种,品种约10 000 个。分别为槐香园、APG专类园、峋秋园、竹园、树木园、银杏松柏园、百果园、珍稀植物园、枣树沙棘园、岩石园、药茶园、儿童游乐园、盆景园、菊园、宿根花卉园、月季园、木兰园、丁香英莲园、牡丹芍药园、杨柳椴树园、樱李园、攀援植物园、水景园、桃花园和杏花海棠园等。

2.3.3 植物科学应用区

植物科学应用区位于园区东北角,包括园艺小镇和植物应用园。植物应用区由经济类植物园、创意展园、观赏农园、蔬菜园、回收花园等组成,主要栽植各种蔬菜、经济林、花卉。各种植物都有挂牌详细介绍,是生产经营、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

2.3.4 植物科学试验区

科研试验区位于风峪沙河以北,建筑的几何结构沿河岸伸展,形成主外立面,纤细的框架结构,增加了室内外的通透性能。试验区主要包括实验室、工作室、研讨室、会议室、标本馆及图书馆,满足科研的各种功能要求。试验区紧密契合园区地形,主楼由两条小巷组成,强化了其间动态、活力的连接空间,设有楼梯、休闲娱乐区和基础设施。一座连桥将纵向用房与温室出口连接起来,是系统化观摩学习、栽种试验和植被种植的绝佳实验实习之地。

3 功能应用

太原植物园除具有传统植物园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游览观光等功能外,更加突出拓展了生态休闲和文化品赏等康养衍生功能。

3.1 生态休闲功能

植物园以展览温室、自然博物馆、园艺小镇、文创中心、专类园为载体,依据植物特性策划主题活动,时间安排上实现全年覆盖,着重突出4 月—10 月;在活动内容安排上做到观赏游览与科普教育并重,突出游客与植物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进一步增强植物园对游客的吸引力。依托植物园总体功能,进行策划大规模休闲赏析主题活动,如举办桃花节、樱花节、杏花节、牡丹展、菊花展,以及踏青、采摘和收割等农事作业。

3.2 文化品赏功能

植物园的文化品赏主要是指对植物种植造型技艺要素与文化内涵的高品位美感欣赏。比如果树盆景中树桩形态与枝果布局所体现出的诗情画意等。园林讲究诗意,诗文描绘风景,它们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展现在植物园的自然景观、建筑小品等设计当中。太原植物园研究了山西地域文化与特色植物之间微妙的契合呼应关系,通过选择相应的植物打造不同特色的专类小园,其代表性作品有汾酒文化的杏花海棠园,根祖文化的槐香园等。

4 对未来植物园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4.1 利用地形特征优化生态结构

太原植物园将园区与现有的山水环境融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进行科学改造,营造出各种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为不同的专类园建设打下良好基础。规划中利用北侧的风峪沙河进行水系规划,河道蜿蜒穿过园区与周边环境形成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同时把遗留的储煤坑改造为人工湖,最终构建出连绵起伏的整体山水格局。项目建设中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并重,在植物应用园区建设回收花园,将枯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加工处理成花木专用有机肥、土壤改良材料和营养基质等,以提高园区土壤肥力,减缓垃圾处理压力,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今后新建植物园时,应充分考虑原有地形特征与生态资源,保留山水自然骨架,通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和科学改造,优化园区生态结构,努力实现能源自我生产和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目标。

4.2 坚守乡土特色提升文化品位

在园区植物资源配置方面,引入翅果油(Elaeagnus mollis Diels)、青毛杨(Populus shanxiensis C.Wang et Tung)等126种山西省濒危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和科普展示;景观湖命名取自山西籍元代文学家元好问之名,取名为好问湖;在建筑物设计上,展览温室穹顶结构,融入山西木结构古建筑风格,内部全部以木结构为骨架支撑。在今后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建议深入研究当地地域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应使用景观语言和引种植物进行表达,使游客感知到各个园区所蕴含的地域人文韵味,提升植物园的文化品位。

4.3 彰显休闲特点拓展康养体感

随着现代城市园林的人性化建设发展,植物园的功能向康养方向拓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太原植物园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园林设施,应在满足植物园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衍生出一定的休闲活动空间,以体现“人护植物,植物为人”的同存共荣理念。所以,今后植物园的发展规划在进行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生态休闲的需求,拓展一些田园休闲、农场观光、农耕体验、果实采摘、野餐烧烤、宿地野营、溪流垂钓和文化交流等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康养[6]主题活动。尽可能为游客休闲康养生活的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性化服务。

猜你喜欢
植物园康养太原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成语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