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2022-12-01 05:15刘少伟吕吉训崔聪聪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颌骨前牙磨牙

刘少伟,朱 林,吕吉训,崔聪聪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苏州口腔医院)正畸二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常见的畸形,主要特征为磨牙近中关系,以上颌发育不足、面下1/3发育过度及面中部凹陷等为主要表现[1]。该疾病患者往往存在上下颌骨的不调,能影响患者的咬合关系,降低口腔功能,损害外观形象,增加不良心理,甚至造成上气道狭窄、呼吸功能障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2-3]。据调查,在我国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发生率为10%~15%,替牙期的发生率约为9.65%,且该疾病的病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因而尽早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矫治具有重要意义[4]。前方牵引作为矫正上颌发育不足的关键手段,其可通过前移上颌骨,改变上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从而调整骨骼形态[5]。螺旋扩弓器是通过旋转螺旋孔传递矫治力至中缝,进而扩大腭中缝的矫治装置,可调节牙弓的大小,恢复正常咬合,已成为临床口腔领域研究的热点[6]。本研究通过对106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调查,探讨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的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106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51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为(10.14±0.67)岁。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53例。单一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1±0.59)岁;联合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10.07±0.68)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①Ⅲ类骨面型[-5°<上下齿槽座角(ANB)<0°];②前牙反牙合,第一恒磨牙萌出;③颈椎骨发育为S1~S3期;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存在正畸史、外伤史;②合并系统性疾病;③合并颞下颌关节疾病;④中途退出或失访。

1.4 方法:单一组单纯采用前方牵引,使用粘接式上颌牙合垫矫治器,于尖牙近中处安装牵引钩,使用玻璃离子粘接牙合垫直接进行前方牵引;联合组采用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使用Hass扩弓器,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第一及第二前磨牙处做带环,把不锈钢丝及带环焊接成一体,于尖牙近中处安装牵引钩,使用玻璃离子粘接带环。利用螺旋扩弓器实施快速扩弓,旋转0.25圈/次,加力2次/天,直至后牙深覆盖。随后实施前方牵引,使用可调式前方牵引器往前下方牵引,牵引时间12~14 h/d,矫治力度350~400 g,与牙合平面呈20°~30°。治疗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按时复查。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效果:有效为前牙反牙合改善,磨牙为正中关系;无效为前牙反牙合无明显改善,磨牙仍为近中关系。

1.5.2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拍摄两组的头颅侧位片,嘱咐自然站立,双眼直视前方,嘴唇闭合,确保组织图像清晰。采用头影测量技术测量软硬组织指标2次,取平均值,包括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ANB、下颌平面角(FH-MP)、腭平面角(SN-PP)、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上下齿槽座点垂直于功能平面的距离(Wits),头影测量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

1.5.3 生活质量: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7]共7个领域,14个条目,包括功能限制、躯体疼痛、心理不适、生理障碍、心理障碍、社交障碍、残障,采用0~4分记分法,总分0~56分,得分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单一组有效37例(69.81%),无效16例(30.19%),联合组有效46例(86.79%),无效7例(13.21%),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5)。

2.2 两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SNA、ANB、FH-MP、U1-SN、Wits均大于治疗前,SN-PP、L1-MP均小于治疗前,且联合组ANB、FH-MP、SN-PP、L1-MP、Wits均大于单一组,U1-SN小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 (例,±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SNA/° SNB/° ANB/° FH-M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一组 53 79.31±3.02 82.64±2.96* 80.94±2.48 80.42±2.59 -3.37±0.86 1.51±0.90* 26.41±1.75 27.87±1.59*联合组 53 79.55±3.08 83.17±2.81* 81.01±2.37 80.28±2.60 -3.42±0.88 2.09±0.95* 26.53±1.71 28.99±1.43*t值 0.405 0.945 0.148 0.277 0.295 3.226 0.357 2.813 P值 0.686 0.346 0.882 0.781 0.767 0.002 0.721 <0.001组别 例数 SN-PP/° U1-SN/° L1-MP/° Wits/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一组 53 9.16±1.54 7.43±1.82* 110.85±3.56 116.39±3.33* 82.19±5.58 75.30±5.94* -8.70±1.35 -4.82±1.17联合组 53 9.47±1.78 8.50±1.81* 111.29±3.43 114.48±3.60* 81.98±5.67 78.81±6.02* -8.38±1.82 -2.61±1.29 t值 0.958 3.035 0.647 2.835 0.192 3.021 1.028 9.238 P值 0.340 0.003 0.518 0.006 0.848 0.003 0.306 <0.001**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OHIP-1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功能限制 躯体疼痛 心理不适 生理障碍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一组 53 2.46±1.90 1.55±1.45* 2.91±1.94 2.00±1.41* 4.36±1.97 2.95±1.61* 3.03±1.79 2.12±1.54*联合组 53 2.39±1.87 0.98±0.39* 2.88±1.92 1.34±0.65* 4.29±1.90 1.97±1.22* 3.10±1.86 1.27±0.95*t值 0.191 2.763 0.080 3.094 0.186 3.531 0.197 3.419 P值 0.848 0.007 0.936 0.002 0.853 0.001 0.844 0.001组别 例数 心理障碍 社交障碍 残障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一组 53 3.52±1.88 2.47±1.63* 1.98±1.12 1.43±0.78* 1.86±1.05 1.41±0.55*联合组 53 3.60±1.91 1.54±0.79* 1.96±1.10 0.85±0.36* 1.90±1.07 0.79±0.38*t值 0.217 3.737 0.092 4.915 0.194 6.751 P值 0.828 <0.001 0.926 <0.001 0.846 <0.001

2.4 典型病例:某男,11岁,临床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轻度Ⅲ类骨面型,前牙反牙合,牙齿不齐,磨牙为近中关系。采用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对患者进行治疗,10个月后治疗结束,患者的近中磨牙关系得到矫正,上颌前移、下颌后移,面凸度提高,面部形态得到改善,患者及家长满意度高。矫治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5月。见图1~4。

图1 治疗前口内相

图2 治疗前正侧面相

图3 治疗10个月后口内相

图4 治疗10个月后正侧面相

3 讨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往往存在矢状向、垂直向、横向的不调,不仅降低患者的形象美观,还对口腔的发音、咬合等日常功能造成影响[8-9]。因此,临床上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从而改善骨性形态,增加容貌美观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牙齿矫正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约60%的患者是因上颌发育不足所致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故前方牵引成为临床矫治畸形的主要方法[10]。前方牵引的矫治机制通过控制颌骨的生长方向,前移上颌,后移下颌,后下旋转下颌骨,进而达到纠正错牙合畸形、改善面部形态的目的[11]。魏志强等[12]研究表明,经前方牵引后,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腭咽部横截面积、矢状向测量参数均大于治疗前,前方牵引对上气道腭咽部缩窄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谢复江等[13]对4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前方牵引可改善患儿的磨牙关系、软组织面貌,使前牙覆牙合覆盖恢复正常,促使颌骨往正常的生长方向伸展,其矫治作用不仅有骨性因素,同时也有上下前牙的代偿性移动因素。螺旋扩弓器的治疗原理是将螺旋簧和带环焊接于一体,旋转螺旋孔加力,从而松解骨缝,致使间质细胞生长,骨缝的结缔组织产生新骨,进而前移上颌骨,增加基骨宽度[14]。该技术的应用可防止牙弓过度扩大,恢复正常磨牙关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形象美观度,且效果稳定,存在足够的支抗、患者依从性高,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医师的青睐[15]。车霄楠[16]报道,螺旋扩弓器不仅能避免上颌牙弓过宽,保证咬合关系的正常,还能打开骨缝,诱导颌骨往正常方向发育,进而加强牵引作用的稳定性。姜卫等[17]认为,针对于骨性Ⅲ类畸形患者,螺旋扩弓器结合前方牵引可增大鼻咽部容积和矢状径,影响气道间隙,减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

本研究中,联合组有效率(86.79%)高于单一组(69.81%);治疗后,两组SNA、ANB、FH-MP、U1-SN、Wits均大于治疗前,SN-PP、L1-MP均小于治疗前,且联合组ANB、FH-MP、SN-PP、L1-MP、Wits均大于单一组,U1-SN小于单一组。结果表明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可改善颌骨发育,解决凹面型的不足。这与刘元恩等[18]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头影测量结果显示,前方牵引可致使上颌骨向前生长,对骨性不调具有改善作用,螺旋扩弓器可增加后牙区宽度,缓解后牙前移对切牙的推动力,避免前牙过度唇倾。应用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后,可逆时针旋转腭平面,使下颌切牙舌倾,但前方牵引仅改变颌骨生长方向,而无法抑制颌骨发育,同时螺旋扩弓器本身无法移动A点,但其在增强颌骨对前方牵引的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伤,但会破坏患者的外在美观,降低自我评价,增加负面情绪,影响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19]。笔者发现,治疗后两组OHIP-1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这提示应用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根据我科医师多年的矫治经验,我们推测原因是单一采用前方牵引的患者后牙区腭部具有基托装置,难以清洁牙齿,容易导致菌群失调,食物残留,口腔卫生降低,并且颊侧基托可能致使牙龈发炎,增加牙周组织损害的风险。相较于单纯前方牵引,前方牵引联合螺旋扩弓器的应用不仅能增强矫治效果,提升自信心,还可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改善日常生活水平,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在替牙期骨骼发育较快,颌骨可塑性较大,对矫治力的反应佳,骨性效应好,牙性代偿少,因而该时期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最佳矫治时间,临床上不仅需要及时对儿童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应嘱咐家长增强患儿的自洁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猜你喜欢
颌骨前牙磨牙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磨牙症各类垫的临床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儿童颌骨骨折托槽牵引临床疗效的评价
浅议前牙死髓变色美容治疗的初步探讨
纤维桩与金属桩在前牙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前牙烤瓷冠美容修复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