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下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研究
——以《霸王别姬》英译为例

2022-12-03 21:30徐俊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霸王别姬韵律项羽

徐俊俊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013)

1 中国戏剧典籍及其英译的独特性

戏剧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诗歌、小说、散文并称文学四大基本体裁[1]。戏剧与其他三种文学体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作品最终需要在舞台进行呈现, 这也决定了戏剧文学作品创作时需要兼顾文学性和舞台性, 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剧本创作时需要在保证作品可读性的同时充分保证其作品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戏剧文学二元性的本质注定了戏剧剧本翻译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的不只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因素, 还要考虑戏剧表演因素,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舞台素养。戏剧独有的剧本文字和舞台表演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戏剧剧本翻译中一直存在的巨大难点之一。

戏剧作品中口语化的表达并非完全使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 而是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对生活化的语言表达进行艺术上的二次创作与加工, 主要是从词语的使用和句子结构上进行艺术化。 基于对戏剧表演表达偏口语化的特点, 创作中相对不特别正式的语句或俚语会更多地被使用。 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主要使用极致简单句, 甚至直接使用不完整句的现实情况, 戏剧创作中句子结构也需要被充分考虑[2]。 同时,戏剧创作中还应注意保证剧本台词的音韵性,做到平仄有序,富有节奏,表演方便。 因此,在对戏剧作品进行翻译时, 要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并充分考虑音律性和节奏性,确保本族语演员能够在感情丰富的状态下, 朗朗上口地将剧本的内容及情感传递给观众。 戏剧作品翻译中应以确保演出效果为主线, 结合戏剧剧本独特的口语化特点和对舞台呈现效果的需求,侧重理解短句、不完整句和俚语,保证翻译语言的简洁凝练、通俗易懂,迎合演员演出需要。

2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异质性的保留

跨文化交际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交际。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跨文化交际主要涵盖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的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 核心。 Larry A.Samovar 在 《跨文化传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一书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涉及的行为主体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而正是这种差异, 导致了人们在接触到异质事物时产生一种内在的抵触和排斥心理, 从而影响到整个的交流过程和交际效果。 因此,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戏剧典籍翻译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中国戏剧典籍在海外的影响力。 一个好的译本能够消除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隔阂, 提升我国戏剧典籍在异国受众中的可接受度,扩大海外传播的知名度。

3 中国戏剧典籍英译发展困境

3.1 文化缺省

在戏剧剧本的翻译过程中, 由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词汇大多为古文, 因此其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在同一文化背景知识下的受众群体中的理解度较高, 但文化背景知识存在差异的西方受众无法对这些文化负载词产生共鸣。 而译者在翻译时默认受众对于这些词有统一的理解程度, 这是造成文化缺省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由于译者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的, 他们缺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强调自身文化输出的意识。

文化缺省作为跨文化翻译中的一大典型问题,在经典剧本的英译中较为常见。 中国传统经典戏剧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较多, 而译者大多数为非戏剧专业人士,对于戏剧中的文化元素掌握较少,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仅为了保证语言的交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输出和表达。 将句子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缺省后,句子更为简练,这种表达方式更贴合西式表达,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表达情感的词语在语言交流中占据较大比重。 在同样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国受众群体中,可以将缺省部分进行图式的联想,并自动弥补缺失的文化部分。但是对于异族文化受众中,在其已有的文化知识中无法激活不存在的文化部分,因此会造成文化失落。 例如:

在我国传统戏剧《霸王别姬》中,项羽的部分台词“枪挑了汉营中数员上将”,译者将其翻译为“I k illed several generals of the enemy with my spear...”[3]。这一句的翻译中,为了使句子的表达更为简洁,译者对“汉营”一词进行了省略,这是因为译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默认接受者也同样可以理解项羽的对立阵营为汉,因此忽略了对“汉”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此外,该句的翻译方式也将重点放在了句子中重要信息的表达和传递上,因此文化负载词被边缘化。但是在西方受众中,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不清楚中国历史中与项羽敌对的一方, 因此其无法理解句中的“enemy”的具体指向,由此造成了翻译中的涵义空缺。

3.2 因词害韵

由于在跨文化交流方面, 我国学者大多未建立文化自信,因此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目标语一方应该是交流的重点方,由非英语本族语者进行的剧本翻译无法实现句意的准确表达,可能会存在用词或语法不地道的现象。但我国传统戏剧剧本中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韵律、修辞、历史文化等。这些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虽然有部分外国译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掌握了部分中国文化,但仍无法达到本土译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单是汉语文字中多义词这一方面,就有多种翻译方式。 因此,在当前的戏剧翻译中存在韵律缺失的现象。 例如:

在《霸王别姬》中,“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该唱词被翻译成“Could pull down mountains with might and main, But my fortune wanes and my steed won't fight.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r not, I no longer care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my lady fair! ”[4]。 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时尽力克服了英汉互译过程中“韵律”的差异。 但仍有一句未能迎合韵律,即“Could pull down mountains with might and main”。 因此,在非汉语本族语者翻译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译者会选择放弃坚持韵律一致原则,使中国古典戏剧剧本缺失了原本的文化内涵。

3.3 过度迎合西方文化

在传统的翻译目的论基础上, 译者在对中国传统戏剧剧本进行翻译时, 大多采取迎合西方受众思想观念的方法, 将戏剧中与西方文化相斥的部分进行省略。 这种翻译方式完全忽略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历史性和独特性,是文化自信缺乏的表现,单纯地认为自身文化存在不足, 或认为自身文化无法被西方所接纳。 例如:

在《霸王别姬》的戏本进行翻译中,在描写项羽的穿着时,“项羽身穿黑团龙蟒……”,译者将该句翻译为 “Xiang Yu the Conqueror wears the Emperor’s gown...”[5]。 在该句的翻译中忽略了对项羽所穿“黑团龙蟒”的细节描写,仅将“龙蟒”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表述, 将其译为皇帝所穿的礼服。 但这种翻译不准确,即项羽当时并未成为真正的皇帝,所穿的衣服大多为将军战袍,而龙纹图案虽然是皇帝身份的象征,但却容易给受众一种项羽是皇帝的错觉, 且原文中所描写的“团龙”在中国古代服饰中是较为复杂华丽的图案,忽略了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西方受众无法对“龙蟒”产生具体的艺术层面的审美感。 此外,在文化层面,西方文化中“龙”是带有负面含义的,而当时的译者大多以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为主,因此,为提高西方国家的受众对于中国戏剧的接受度,将“黑团龙蟒”直接译成“the Emperor’s gown”,省略掉“黑色的、团龙”等文化信息。

4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我国戏剧典籍英译的具体策略

4.1 文化补偿法

中西文化中在历史发展、民俗习惯、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在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中存在文化空缺的现象。 非汉语本族语者无法对文化缺失部分产生相应的理解, 因此, 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文化补偿法,对我国戏剧剧本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保留和补充说明, 使非本族语者能够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中国文化。 按照文化补偿法进行戏剧经典剧本的翻译过程中需要提升文化传播的真实度。

如针对项羽“枪挑敌营”中,“营”一词,在我国文化中有兵家军营的含义,而“敌营”则是敌军的主要作战基地。因此,项羽持枪闯入敌营的做法可以彰显出其英武的人物特点。 但现有翻译将该句中的敌营翻译成“generals of the enemy”,仅译出了“数员上将”,而省略了“汉营”,是一种文化缺省的表现。当译者与接受者是同一文化背景时, 这种翻译可以使语言更为简练,但对于西方受众,这种翻译无法表达出完整的文化内涵[6]。因此为了在我国传统戏剧翻译中彰显文化自信,应该在该句中补充“汉营”一词的翻译,在文化补偿过程中,不仅需要译者组建一个具有完整涵义的句子, 还需要在句子中对中华文化进行补充。因此需要找到“汉”这一词的准确译法。如果单纯将其翻译为“Han’s camp”,则容易造成歧义,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东汉、 西汉等朝代。 因此, 可针对“汉”的具体领导者“刘邦”进行翻译,将该句改为“Liu bang’s camp”,同时为了保留文化元素,可在其后对刘邦的身份背景进行注释 “Liu Bang was the founding emperor of the Han Dynasty”。

4.2 三美翻译法

“三美”指的是戏剧翻译中需要注意保留的原文中的意境、音韵和形式上的美感。中国音韵美注重平仄搭配, 中国传统韵律在翻译时可以参考英语文学韵律中的扬抑格或抑扬格音步。 中国传统文学音韵美中对声母、 韵母的要求可以在翻译时演化为英语音韵美中的头韵和尾韵。 由于中国传统戏剧中也有部分唱词符合韵律,因此,将三美法运用于戏剧翻译中也可以保证戏剧的韵律美。在《简明牛津词典》中,“押韵”的定义是“从末尾延伸到最后一个带有重音的元音之间而不是更远处的单词或诗句之间的声音的同一性。”韵律可以定义为单词之间的声音相似性的确定标准, 尤其是每一行行末的单词之间的声音相似性。 押韵是各种文本类型中使用的一种常用手段,以获得音乐美感,尤其是在戏剧中。因此,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原始诗句的韵律。

针对《霸王别姬》 翻译中缺失了韵律的“Could pull down mountains with might and main” 可以采用“might”一词,将该句改为“I could put down mountains with all my might”, 以此贴合第二句中“fight”的韵律, 在保证了韵律的同时也可以完整地表达句子的含义。 如果单纯为了迎合句子的固定结构而采用main 反而会损害唱词的韵律。

4.3 对等翻译法

翻译中的“对等”首先表现在词义表达上,其次才是文体应用上的对等, 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贴切的对等语完成对原语言的对等替换。因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突出体现文化自信, 应针对戏剧中描写我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真实的翻译。 如在针对项羽的穿着进行描述时,黑团龙蟒的描述中“龙”的元素应被保留。但需要找到“龙”一词的正确解释,如果将其直译为“dragon”,虽然在文体上保持了对应, 是一词对应一词, 但是在词义上存在一定的距离。 众所周知,在西方,龙(dragon)是邪恶与破坏的象征,但在中国“龙”是一种祥瑞、美好的代表,是民族图腾的主要代表。 其中蕴含了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文化。 如果直接将其译为“dragon”则会影响民族文化的表达。在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初期,有西方传教士将“龙”译为“ bicha-serpens”,即像蛇一般的大虫。

5 结语

由于在跨文化交流领域长期以西方文化为主,导致在翻译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缺失较多。同时,大量西方文化的输入导致我国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大多先入为主的以目标语为核心, 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为此,分析我国经典戏剧典籍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霸王别姬韵律项羽
书的国度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项羽虞姬
偶感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道具家具研究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聚焦《霸王别姬》的电影形态与格局艺术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