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洛芬滴眼液对减轻翼状胬肉术后炎症反应及缓解疼痛的应用

2022-12-03 23:30林超
智慧健康 2022年25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滴眼液

林超

中山市三乡医院 五官科,广东 中山 528463

0 引言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选择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但术后复发率普遍较高。近年来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术式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该术式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复发率[1]。但是,不管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的刺激感都会比较明显,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的刺激感,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或绷带角膜接触镜等,但是在药物的研究上比较少[2]。普拉洛芬滴眼液的原理在于抑制环氧酶活性,在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变化的过程中起到阻断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替代皮质醇类药物,不会有严重并发症发生[3]。本研究主要采用手术方式对我院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治疗,将60例患者分成不同组别后,分别在术后给予不同治疗方式,重点观察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的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方面的效果,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中山市三乡医院在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之间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以上6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其年龄为40~79岁,平均(60.25±10.56)岁,病程为2~11年,平均(8.22±3.78)年。观察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其年龄为40~78岁,平均(60.18±10.46)岁,病程为2~12年,平均(8.34±3.89)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均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初次接受手术治疗;②所有患者术前修正眼压均在10~21mmHg之间;③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晓,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结膜急性感染性炎症、慢性泪囊炎的患者;②胬肉组织侵入角膜缘内未至2mm的患者;③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的患者。

1.3 方法

手术均有同一医生在显微镜下开展。术前3d给予其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每日4次,实行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联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沿胬肉颈部上方将球结膜剪开,对芥末及结膜下增生组织、增生组织及巩膜进行分离,沿胬肉头部前0.5cm位置使用剃须刀片对胬肉进行切除,剪除头部、颈部及体部结膜下增生组织,充分暴露巩膜区域大小,在上方结膜区取角膜缘干细胞结膜植片,保持上皮朝上。用10~0显微缝线对巩膜间断处进行缝合,并固定在鼻侧巩膜暴露区,并且对结膜侧、植床结膜间断处进行缝合。在其基础上,对照组仅涂妥布霉素眼膏并包扎。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术后第2d给予0.1%普拉洛芬滴眼液,每日4次。每两周即进行1次随访。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角膜愈合情况。

(1)临床疗效判定:显著为治疗后翼状胬肉组织生长停止,充血现象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良好为治疗后翼状胬肉组织生长速度缓慢,充血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为治疗后翼状胬肉大小和充血症状均无明显改变[4]。治疗总有效率即显效率与良好率之和。

(2)以眼部疼痛程度评分表为依据对两组患者术后6h、8h、24h、48h、72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

(3)采用荧光素染色法对角膜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无缺损区代表已愈合。

1.5 统计学分析

各项数据均录入表格,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用(%)代表其中的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用()代表其中的计量资料,t检验,统计学有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比较组间临床疗效

经统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比较组间术后疼痛评分

术后6h、8h、24h、48h、72h的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比较组间角膜创面愈合情况

术后前3d,两组均有角膜创面水肿出现;术后7d,对照组角膜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组3例患者角膜上皮仍有相应缺损。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为(6.55±0.32)d,观察组为(6.82±0.69)d,组间差异不显著(t=1.944,P=0.058)。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疗法进行治疗,但其复发率往往比较高。造成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切除翼状胬肉后,残留的纤维组织出现了异常增生的现象,加上局部结膜处于长期充血、血管膜样组织朝着角膜缘内生长等因素有关[5]。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紫外线、沙尘都可能引发翼状胬肉,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6]。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是,角膜的神经末梢丰富,术后充分暴露角膜创面,加上缝线的刺激,患者极易出现严重的流泪、畏光以及疼痛等刺激症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痛苦[7]。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指出,采用口服止痛药物、角膜绷带镜等方式可在术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但以上疗法都存在一定副作用,比如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可能会增加感染发生率,增加非感染性角膜炎症的发生风险[8-9]。

有研究显示[10],翼状胬肉发生后多表现出一定的眼表炎症,对黏蛋白分泌造成一定干扰,而随着手术的实施,这些炎症反应显著减少,黏蛋白分泌增加,泪膜分布也比术前相比更加稳定。一般在翼状胬肉术后可通过局部点用糖皮质激素的方式治疗,以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减少增生反应发生,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继发激素性白内障、青光眼等风险较高,而普拉洛芬滴眼液是一种作用比较广泛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可显著减少炎症介质产生,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并且长期食用也不会引发类固醇激素多种并发症,另外有研究显示[11-13],该药物可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在抗细胞增殖方面体现出一定能力,因此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可获得比较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翼状胬肉复发的作用。本研究选取翼状胬肉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由同一医生实施手术,术前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在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联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在其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涂氧氟沙星眼膏,观察组则同时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组间差异显著(χ2=9.017,P=0.003);观察组术后6h、8h、24h、48h、72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8.888,P=0.000;t=7.160,P=0.000;t=6.420,P=0.000;t=6.877,P=0.000;t=4.887,P=0.000);术后前3d,60例患者均有角膜创面水肿出现;术后7d,对照组角膜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组3例患者角膜上皮仍有相应缺损。观察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与观察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t=1.944,P=0.058)。该结果提示,普拉洛芬滴眼液用于翼状胬肉术后,可显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有助于创面愈合,从总体来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在翼状胬肉术后给予患者普拉洛芬滴眼液,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患者角膜创面愈合时间较短,疼痛程度较低,经济方便,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滴眼液
冰珍清目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雾化治疗干眼并发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 用药&护理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滴眼液不可随意用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