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升清理论在干眼论治中的运用探讨

2022-12-05 07:59路梦颖卢山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水谷干眼运化

路梦颖,卢山

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综合征,多伴有眼睛干涩、眼痒、易疲惫、异物感及分泌物黏稠等症状[1],其是眼表的一种多因子疾病,特征是泪膜稳态的丧失并伴有眼表症状[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干眼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治疗容易出现不良反应[3]。而中医药注重疾病的整体治疗,辨证施治,具有整体调控、疗效持续、副作用少等优点,本文从脾气升清理论探讨中医治疗干眼的理法方药,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中医药治疗干眼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1 干眼的中医药概述

干眼可归属于中医“白涩症”“神水将枯”的病症范畴,因其不红不肿称之为“白”,沙涩不爽称之为“涩”,合称“白涩”。干眼在中医体系虽无直接论述,但相关描述已有所记载,如《目经大成》[4]云:“此脏表火作,真元未必遽绝,而自致之邪妄耗膏液”,《太平圣惠方》[5]云:“若悲痛内动,液道开而注下,其液枯竭则目涩痛”。直至明代,“白涩症”病名才首次出现于医家傅仁宇所著的《审视瑶函》[6],描述其为“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认为本病是气郁化火、津液亏损、泪液减少以致目珠干燥失泽的眼病,津伤阴亏,眼目不得濡养是其基本病机,肺阴不足、阴虚湿热、气阴两虚为其常见证候类型[7-8]。可见,随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对干眼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2 脾主升清的理论阐述

脾主升清是脾胃功能系统的整体状态表现,是脾胃运化功能的提炼总结升华,人体饮食水谷的摄入,通过胃肠道的消磨吸收转换,将人体需要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通过脾气运化、输布,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部位以进行正常的生命代谢,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黄帝内经》[9]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一旦脾气运化功能失调,脾主升清不能正常进行,则人体四肢百骸失去水谷精微的输布濡养滋润,则会日渐消萎不用。因脾胃为中焦枢纽之动力,气血运化之来源,水谷精微之大海,后天调养之基础,脾胃运化升清功能正常与否不仅仅牵涉其表里脏腑经络,更涉及到人体脏腑机能各个表里,如人体九窍之功能。《黄帝内经》[9]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说明脾主升清功能失调,九窍失其精微濡养,不能司其所职而不通失用。而在九窍功能体现方面,九窍之目尤显密切,因五脏精气,皆禀受于脾气而上贯于目,若脾虚则五脏精气不能输布于目,可见脾气升清对目窍司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脾气的“升”作为承载枢纽,对目窍输布以送“清”,以达到滋润濡养目窍之功能,使其目窍司职得以正常发挥。同时,脾胃功能正常的发挥,虽以脾主升清为主体体现,但也需胃主肃降协调配合,因浊阴出下窍,清阳出上窍,清浊各司其道,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五脏才能得以滋养,六腑得以排浊,阴阳融合贯通,脾主升清才能正常发挥。

3 脾升五脏精微清气,濡养目窍辨治干眼

3.1 脾升肺气之清以滋目

脾升肺气之清,以脾主升清为枢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布于肺,结合肺以自身主气、司呼吸、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之功能,共同协调作用,将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宣发于目窍,滋润濡养使其各司所职。因肺主气,司呼吸,脾气升清之精微与吸入之清气,互相融合,使气和而充盛目明,若气不足则失其所明,对于干眼患者则易出现眼涩、易疲等症状,因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为气之本,《黄帝内经》[9]言:“气脱者,目不明”,同时,因肺朝百脉,主治节,行水之功,结合脾气升清之效,使脾胃运化吸收之精微与肺调百脉之气血、水液代谢之津液共同宣发升提以滋目,使目窍津液气血精微物质充沛,不失其所养。若脾主升清功能失调,肺气之清宣发目窍则有所不足,若肺气之清不足,则脾主升清有所乏源,当两者失其所调,在干眼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肺脾脏腑病症反应,如食欲不振,腹胀,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乏力少气,或吐痰清稀而多,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等,应结合脏腑辨证等综合辨证论治,以健脾开运升清,益肺宣发布精为法。因肺为娇藏,易受燥邪侵损,同时肺脾两脏为太阴之脏,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需着重益肺养阴,兼顾祛湿化浊,佐以升提宣发之药,使清者上浊者下,得以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目窍自然得以滋润濡养,干眼不适也能随之缓解改善,具体方药可参考麦门冬汤合益气聪明汤加减紫菀、荆芥等辛润之药。现代临床医家也对此有所认识,如王小飞等[10]提倡从肺论治干眼,喜以紫菀宣通肺气,认为肺主治节,治节得当,则津液充沛上润目珠,目窍自然精明;高妙然等[11]认为肺与干眼密切相关,从肺论治干眼可取得理想效果。

3.2 脾升肝气之清以疏目

肝为刚脏,主升发,开窍在目,目为肝之外候,在液为泪为泣,说明目窍与肝脏关系十分紧密,目窍功能的正常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因肝主疏泄,主藏血,其体阴而用阳,阴阳两体融合,对目窍的气血输布充盈滋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脾气升清,加强了肝气舒达,肝血输布对目窍的滋养作用,两者紧密结合,调畅气血输布。因人体饮食水谷通过脾胃功能运化而成精微营养物质,以脾气升清输布至肝,肝脏化精为阴为血储蓄其内,肝阴肝血贮藏充沛,则目窍在脾气升清、肝气升发、气机疏利功能的发挥作用下,肝阴肝血滋润濡养目窍则不乏其源,目窍之功能则自然机巧灵活,干眼之涩滞、疲劳、异物感等不适症状自会缓解改善,如《黄帝内经》[9]言:“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审视瑶函》[6]言:“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说明肝脏气血与目窍功能的紧密关联,而脾主升清作为动力枢纽与气血生化来源,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脾主肝气之清的具体体现中,两者互相影响,肝气疏利畅达,则脾气运化无阻,升清无碍,脾气运化得力,升清正常,则肝气之清活泉不竭,目窍之气血则得以疏养。若肝脾功能失调,脾气失其运化,升清乏力,肝气失其调达,气机郁滞,郁火内生,暗耗阴血,当两者失其所调,在干眼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肝脾脏腑病症反应,如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弱等,应结合脏腑辨证等综合辨证论治,则当以疏肝健脾,养血滋阴,升清透郁,方药可参考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加减四逆散及葛根、升麻、连翘、淡豆豉等疏利宣透之药治疗。而现代临床医家也对此有所认识,如杨颖等[12]以疏肝解郁为法,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干眼,临床疗效明显;李群英等[13]运用一贯煎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干眼,可有效改善干眼症状;陈小华等[14]强调从肝论治干眼,认为劳瞻竭视,肝之阴血耗伤,肝郁则轻清之津不能上承,木郁不达,脾土壅滞不化,水谷难化精微,则目窍涩滞不用。

3.3 脾升心气之清以养目

心为人体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主脉,主藏神,而目系通于脑,受心神支配,眼神是心神的外在综合体现,神虽藏于心,但其外候可现于目,目窍为心之明镜,心灵之窗,同时目窍血管脉络之疏布纷繁复杂,属血脉统之,归属于心,如《黄帝内经》[9]言:“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上述说明心与目窍的关系之紧密,在血脉、心神方面具有协同一致的关联,而两者关联的正常建立,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需有赖于脾气升清之媒介,即脾胃使人体饮食水谷运化之精微以升清输布于心于脉,血脉为府为舍,津液精气与血同源,相互需求转化。脾气升心脉之清,使心气心血由目窍之脉络畅达,充盈滋润濡养目窍,目窍血脉充盈、脉道运行流畅,自然心神得以外现,炯炯有神,运动灵活,视物清晰,反之则两眼无神,浮光外漏,目无精彩,运动不灵,视物不清,目窍干涩失荣,轻则出现干眼诸多不适之症,重则为五脏六腑精气虚衰之劳损,同时,若因思虑过度,长久操劳,暗耗心血,损及心神,目窍之功能、外在之神气也会一损俱损,黯然失色,导致目窍失职不能外用内守。对此,使脾胃运化升清,心主血脉,心主藏神之功能正常至关重要,当两者失其所调,在干眼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心脾脏腑病症反应,如心悸征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等,应结合脏腑辨证等综合辨证论治,以健脾宁心,养血安神,疏利血脉为法论治,方药可参考归脾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石菖蒲、远志、香附、郁金等辛散芳香之药治疗。而现代临床医家及研究也对此有所认识,如黄文刚等[15]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干眼,使瘀血去,新血生,气机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张幼梅[16]运用活血化瘀成药血栓通胶囊治疗干眼,可有效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量,改善泪腺分泌功能。

3.4 脾升肾气之清以润目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互相滋生,先天后天相互资助,脾气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沛,水谷精微充盈,肾气肾精则得以化生有源,而肾气充足,助推脾气运化,脾气自然得以健运有力,可见脾肾功能相互协调助力,共同维护着人体气血津液精微的化生储蓄。因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主藏精而为封藏之本,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两者通过精之维系互相关联,因肾为精之根本,既有先天父母之精的遗传,又有后天五脏之精的生成转化,以脾气升清为枢纽,助推肾精蒸腾之气化,上达目窍,充盈目窍之精,以行滋养濡润目窍之功,如《黄帝内经》[9]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肾精充沛,脾气升清,目窍精充则目明,水润光灵,机巧灵活,不失濡养,目窍自不会有干眼之涩滞不适之感,反之则不然,如《黄帝内经》[9]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而精髓本是一体,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目系属脑,髓海肾精不足,目窍失荣则枯涩,故当开源节流,注重髓海肾精之化生,使脾肾同补,先后天同调。对此,使脾胃健运,升清有力,肾主藏精,肾气有根之功能状态正常至关重要,当两者失其所调,在干眼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脾肾脏腑病症反应,如腰膝酸痛,耳鸣健忘,头晕头痛,口燥舌干,女子月经量少,小便不利,精神不振,男子遗精,纳差,消瘦,脉细弱或沉等,应结合脏腑辨证等综合辨证论治,以健脾补肾、固本生精、升清润目为法论治,方药可参考大补元煎合七味白术散加减菊花、桑叶等轻宣之药治疗。而现代临床医家及研究也对此有所认识,如王磊等[17]选取65 例干眼患者,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汤剂治疗,研究显示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汤剂可以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增强泪膜稳定性,缓解干眼症状;陶娜等[18]选取100 例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杞菊地黄汤口服治疗,研究显示应用杞菊地黄汤治疗可有效减轻角膜损伤,增加泪液分泌,缓解眼部炎症,提高生活质量。

4 小结

脾主升清理论内涵丰富,指导干眼辨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相关现代临床研究已逐步开展运用,对此,明析脾主升清理论内涵,结合干眼疾病特征,掌握脾主升清辨治干眼的理法方药,临证灵活运用,可为临床治疗干眼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猜你喜欢
水谷干眼运化
精准化治疗联合功能性湿房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
眼睛干痒可能是患了干眼症
还在熬夜刷手机? 小心这种病找上门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