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语境下地方高校太平洋岛国研究*
——基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考察

2022-12-06 13:35陈德正
关键词:国别聊城岛国

陈德正

(聊城大学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最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增设“交叉学科”为第14个学科大类,并在该学科大类下设置“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已引起相关学科的高度重视。接下来若干年,如何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深入和完善,将是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任务之一。有鉴于此,笔者拟以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为例,探讨区域国别学语境下地方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建设之径,并求教于方家。

一、准确定位学科战略高地、研究方向和发力点

所谓区域国别研究,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知识,对特定国家或区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化研究,以达到经世致用、服务国家的目的。既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研究,搭建区域国别研究平台时,就必须首先确定一个合理的主攻方向,或者说一个主攻区域。(1)区域国别学是一个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界对于其学科界限还没有形成明确共识。但是,有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即区域国别研究必须针对一个具体的区域或国家。参见钱乘旦《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大学与文科》2021年第4期第82~87页。准确定位学科战略高地、研究方向和发力点,尤其是主攻方向选择合理,可能就会事半功倍、收获明显,反之则可能高开低走、越走越窄。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是以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为班底起步的,2012年确定研究方向时,国内区域国别研究刚刚兴起。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首次将国别和区域研究纳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聊城大学世界史团队(以下简称“世界史团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动向,并决定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未来团队研究的突破点,但是对于选定哪一个区域或国家作为主攻对象,最初并无明确目标。

在后续论证过程中,世界史团队重点考虑了三个因素。第一,聊城大学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不可能与名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竞争,如果也从事大国或热点区域研究,很难获得外部支持。第二,区域国别研究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一个没有区域国别研究基础的单位,只能在有可能成为增长点的领域取得一席之地,而这些增长点应该隐含在传统大国研究所忽视的边缘区域或小国之中。第三,与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相关的区域或国家有哪些?新兴学科平台只有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将学科研究、平台运作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轨道,才有可能确立自身的学科地位并获得有力的外部支撑。

世界史团队经过讨论,认为中国要走向世界、走向海洋,必然会开拓诸多新的外交伙伴或合作对象,而环顾全球,横亘在南太平洋中间的无数岛屿,无疑是最有可能被纳入中国视野的。而且,聊城大学此前与一些太平洋岛国有一定的人文交流,这有利于后期的资料收集和对外互动。在此背景下,世界史团队确立了太平洋岛国研究方向。事实证明,这个研究方向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很快便从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中脱颖而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12年9月,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成立。此后十年间,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成长,硕果累累。

十年来,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提供过国情参考,为国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过咨询报告,为企业对太平洋岛国贸易提供过智力支持,为太平洋岛国提供过教育援助和农业技术援助。聊城大学还依托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成立了萨摩亚孔子学院,使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民间文化交流实现常态化。

截至2021年年底,中心主持承担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包括1项重点课题),占该领域同类课题的近80%,还主持承担了50余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获取外源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据知网数据,有关太平洋岛国研究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有70%以上出自中心研究人员。

中心搭建了智库数据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比如:开发研制了“太平洋岛国研究智库平台数据库”;创办了《太平洋岛国研究》(学术集刊)、《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2019年7月更名为《太平洋岛国资讯》);编辑出版《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主办四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2)第一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在聊城举办;第二届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与萨摩亚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第四届在北京,与太平洋岛国贸易与投资专员署联合举办。,定期举办太平洋岛国研究学术工作坊和外交官论坛。

凭借上述成绩,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先后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山东省首批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中心团队先后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2020年1月和12月,两次受到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荣膺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和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称号。在2020年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机构评估中,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入选48家高水平建设单位,被评为“备案中心I类”。

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确定无疑地说,作为一所省属高校,聊城大学之所以能够将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来自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又取决于太平洋岛国研究方向的确立。以聊城大学的省属高校地位,如果中心当初选择的不是太平洋岛国研究,而是全球大国或热点区域研究,恐怕很难受到外界的关注和支持。

当然,初始团队选择从事太平洋岛国研究只是想另辟蹊径,寻找一条适合地方高校零起点突破的新路,绝对没有预料到几年后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国与太平洋国家关系越来越紧密,成为推动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最初选择的研究方向在新的区域国别学历史语境下具有特殊的学科战略高地地位,也成为地方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最佳发力点。

二、通过项目合作搭建多学科团队

目前,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性质,国内学界尚未达成高度共识。有人认为它是天然的交叉学科,多学科是其必然、可行的路径;也有人认为应该忌谈多学科方法、多学科交叉,一旦被定性为多学科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难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1]不过,无论如何定性区域国别学学科,多数学者都承认,一个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中心或智库,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组织,也是一个汇集多学科之力研究特定区域或国家的交叉平台。

一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如何才能吸引不同学科的人才加盟?以什么样的形式加盟,加盟以后如何协作,如何实现知识交叉,而不是像以往常见的那样仅仅是挂名而已?聚集不同学科的人才后如何确保大家能够各出所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形成持久可行的多学科人才合力攻关的机制?这些都是困扰新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现实难题。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初始班底,都是长期从事世界史研究的专业教师。初始团队很清楚,要想真正全方位研究透彻太平洋岛国,达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力资源服务的程度,必须吸引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深度参与,从各个角度对太平洋岛国进行全方位深入探究。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世界史教研室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动员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太平洋岛国长期游离于世界事务主流之外,也无法吸引其他学科研究者的目光。只有想方设法“制造”项目,让其他学者有事做且产生研究兴趣,才能达成合作意向。

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成立后,策划和启动的第一个多学科合作项目是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新版《列国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十多年的大型课题项目,旨在通过组织撰写大型国别百科全书,全面介绍世界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抓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准备扩充“列国志”项目的良机,与其签署了合作出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协议。该出版计划的实施是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走向多学科合作的一个重要起点。由于参与太平洋岛国《列国志》撰写可以署名,编撰者又不必考虑出版费用,因此部分外国语言文学、国际政治、旅游管理、中国历史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积极加入,并逐渐成为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乃至各自研究对象国的专家。

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日渐密切,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发展走上快车道,获得了更多整合不同学科成员的机会。其中,最重要的机会是对外教育援助。2014年和2018年,萨摩亚和汤加王国领导人分别向中国领导人提出教育和农业援助要求。由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始终与萨摩亚、汤加保持着良好的民间互动,因此这两个极其关键的国家外交任务都被安排给聊城大学负责执行。

从2016年开始,聊城大学依托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从全校范围内选拔符合条件的教师前往萨摩亚进行教育援助,前后共计5期23人次。入选者既有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也有从来没有涉猎过萨摩亚研究的文学、农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专家。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通过教育援助对萨摩亚获得了深入观察和理解的机会,并助力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提升和丰富了对研究对象直接的、全面的认知,包括感性认识。教育援助结束后,援教成员多数成为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专职或兼职研究员,发表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

聊城大学针对汤加王国的援助始于2019年,至今仍有三位教师在汤加工作。与对萨摩亚的援助略微不同的是,对汤加王国的援助包含教育援助和农业援助两项内容,所以选派人员自然以师范教育和农学两个领域的专家为主。在三年多的援助中,聊城大学团队始终有两名农学专家在当地从事援助工作。如此一来,通过援助汤加王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与生物、农业专家又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找到了可以合作的契机。

得益于以上项目合作,聊城大学成立了“鲁太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推广中心(汤加)”,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增设了生态与生物研究所、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教育与体育研究所。加上最初设立的历史与社会研究所、政治与外交研究所、经贸与旅游研究所,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已经形成涵盖多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团队,具备了对太平洋岛国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研究的基本能力。

随着2022年4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正式启用并落户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中心团队将迎来第三阶段多学科融合契机。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外长签署联合声明时提出的[2],由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建设。该中心的成立,必将推动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展思路,聚集更多天文、物理、大气科学、环境工程、能源、生态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为太平洋岛国所面临的气候难题诊断把脉,切实落实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达成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识。

三、与研究对象国保持良性互动

区域国别研究应该是一种既植根于基础学科又超越了基础学科的经世致用性学问。与基础学科相比,它应该具有更强烈的问题意识、更务实的思维方式、更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前沿气质。(3)钱乘旦教授指出,做区域与国别研究,需要一头扎进研究对象国,沉入当地社会,深深扎下根。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是了解那里的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就此而言,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参见钱乘旦《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光明日报》2020年1月6日第14版。这种特性决定了区域国别研究平台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仅仅依据历史文献钩沉古今,而必须与研究对象国保持良性互动,力争从研究对象国身上获得最新鲜、最真实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资料。

如前所述,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初始团队主要是世界史专业的师资。刚刚起步时,大家免不了仍然抱着历史研究思维,先致力于勾勒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演变。为此,团队北上南下,分赴各地图书馆搜集太平洋岛国历史资料,筹建太平洋岛国文献资料库。可以说,早期太平洋岛国研究团队仍然带有明显的世界历史研究色彩。

但是,团队核心成员内心很清楚,要想将太平洋岛国研究提升为一门区域国别研究,尤其是提升为一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经世致用性学问,仅仅钩稽历史文献是不够的。团队成员必须尽可能地动用一切资源,积极与太平洋岛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接触,将太平洋岛国研究建立在太平洋岛国的土地上,建立在与太平洋岛国人民的往来互动中。只有这样,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才能得到岛国人民的认可,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动力,成为中外民间交往的可靠桥梁。

为了推动团队成员真正理解和融入太平洋岛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实施了“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战略。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太平洋岛国驻华外交官和学者到聊城大学来参观、交流或讲学;所谓走出去,就是选派成员到太平洋岛国去实地调研,或者参与长时段的教育援助。这些工作,都是在聊城大学、政府相关部门鼎力支持之下陆续开展的。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建立不久,聊城大学校领导便专程到北京拜访了斐济、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瓦努阿图等国驻华使馆,以及太平洋岛国贸易与投资专员署,使中心与太平洋岛国外交部门建立了初步联系。从此,定期拜会太平洋岛国驻华使馆成为聊城大学校领导及岛国研究中心常规运行的一项工作。

从2014年开始,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聊城大学、聊城市政府支持下,每两年举办一次“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论坛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邀请太平洋岛国驻华使馆人员出席交流,保持互动,增进友谊,深化了解,拓宽合作。由此,部分太平洋岛国驻华使馆人员多次到访聊城大学,成为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常客,也成为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了解太平洋岛国地区的一个重要通道。

在这种良好互动中,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与汤加王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汤加王国驻华大使拉图的夫人塞西莉亚·蒙娜丽莎·拉图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密切关系。拉图夫人不仅欣然受聘兼职教授,而且分别在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两次到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授课,每次授课时长一周。她从太平洋岛国的地理、人口、语言和政治制度等讲起,介绍了太平洋岛国三大人种异同、西方列强对太平洋岛国的殖民统治、汤加王国的社会状况和民主政制等。这种原汁原味的太平洋岛国讲座,拉近了研究中心师生对太平洋岛国的感性认识,为深入探索太平洋岛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请进来”只是从事太平洋岛国研究的第一步。团队成员能不能真正了解太平洋岛国,能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和国家需求,关键取决于能否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的民情民意及其相关资料。太平洋岛国与外界互联互通水平不高,距离中国遥远,交通极其不便,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即便如此,聊城大学仍然想方设法支持研究中心成员前往太平洋岛国进行短期调研。2016年以前,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排除困难,至少三次选派成员辗转前往瓦努阿图、所罗门群岛、萨摩亚、基里巴斯等地调研,弥补了文献研究的不足。2016年以后,部分团队成员借助中国对萨摩亚、汤加进行教育援助的良机,开始常驻太平洋岛国,短则一年,长则三年。援助期间,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了解当地民情民意,考察当地社会经济,体验当地政治文化,真正将学问做到了太平洋岛国土地上。[3]

得益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大策略,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成功避免了类似研究常见的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窠臼,逐渐从太平洋岛国的门外汉成长为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的专业研究团体。团队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开始突破历史研究领域,向岛国地缘政治、核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农业种植、渔业资源等方面拓展。

四、结 语

地方高校从事学术研究难,从事区域国别研究更难。区域国别研究是对特定区域的全方位、交叉性研究,必须保持在地性、即时性、应用性。无论哪一个要求,对地方高校来说都是巨大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只能止步于区域国别研究之外,徒然作壁上观。事实上,名牌高校有名牌高校的难处,地方高校有地方高校的优势。名牌高校的区域国别研究无法包打天下,而地方高校的区域国别研究有机会得到学校和所在地政府更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如果能够避开名牌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锋芒,紧紧聚焦一个区域或国家,积极与研究对象国保持良性互动,积累成果,凝练特色,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只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历史和全球战略的高度,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方针,准确预判和定位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发力点,紧紧围绕一个具有潜在的长期研究价值的区域或国家,有意识地借助项目或课题搭建多学科团队,就有可能与名牌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形成互补互利之势,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地位。

猜你喜欢
国别聊城岛国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发展与挑战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on people
《区域与国别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南太岛国“说不”背后的智慧(观察家)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统计(2013年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