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批判向度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考察

2022-12-06 14:00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感性

郝 璇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确立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提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指明其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使命和理论旨趣,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因此,有必要沿着文本的独特运思方式,在《提纲》中对“新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批判向度展开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厘清和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内涵。

一、实践哲学:“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属性

《提纲》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标志,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涵。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提纲》从本体论意义上确立实践观点,从真理观特征中诠释实践观点,从历史观批判中遵循了实践观点。

第一,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马克思在本体论意义上确立实践观点。首先,新唯物主义在本体论层面上批判旧唯物主义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旧唯物主义从感性的直观角度理解“物质”,仅仅抓住事物抽象的部分,没有从实践的基础上展开,脱离人的现实存在和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因此只能以感性直观的哲学出发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和抽象物质本体论,以物质性规定超越实体规定的物质概念,以实践活动取代抽象物质,实现从抽象的物质本体过渡到具体的实践,强调从人的感性活动中理解和把握世界。其次,新唯物主义在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上否定推崇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只在抽象的、思辨的范围内进行人的一切活动,只能从思维的领域中解决现存世界的现实性问题,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133唯心主义看到“能动的”方面,但这种能动性仅局限于人的精神作用,脱离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纯粹的思维活动。因此,现实存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人们只能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把握现存世界。

第二,马克思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与图解确证了实践观点。作为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创建以感性直观为首要前提的真理观,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世界的理论思维模式。费尔巴哈的“真理”局限于形而上学领域,仅存在于纯粹的感觉中,完全脱离现实历史的生活过程。事实上,思维的真理性不是依附于知识论范畴的问题,而是以人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为源泉,且只从属于实践活动中的某个组成要素,并随社会历史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直观与理性的辩证关系”[2]启迪真理的发展,但究其本质真理的客观属性是实践的。这就意味着实践是真理得以达成和实现的依据,脱离实践,真理的形成就无从谈起。正确的思维能够具有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力量,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将其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正确反映所形成的具有真理性的认识成果,是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的观念表达。马克思认为,改造现实世界所从事的感性活动,冲破了人的思维与客观世界的“鸿沟”。这种现实力量既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又存在于人的认识成果中,是立足于现实并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力量。实践活动把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联接起来,并体现在真理的整个形成、实现及检验的过程之中。因此,真理不是自我构成的,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是人在一个长期、复杂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进行审视和检验的。

第三,通过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辩证批判,马克思在历史观中介入实践观点。旧唯物主义过分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获得的,人与人的差异都是由其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决定。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想要进步,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人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拔高教育的作用,把它看作不被任何因素决定的第一性的东西。这必然会把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少数的英雄,形成以少数教育者、高贵者等天才人物为统治的力量。“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134马克思指出,环境与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环境决定人、教育者决定被教育者,而是人自身的历史实践活动造就社会环境,产生教育者,这从根本上受人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规定和制约。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建立在人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134人类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交织在一起,人的实践活动创造自然界。与此同时,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嵌入人类发展的历史当中。

总而言之,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提纲》始终,在本体论、真理观以及历史视野中折射出其实践观,从而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思维模式区分开来。《提纲》通过指出以往旧唯物主义在抽象思维领域把握世界的缺陷,实现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否定和批判,进而引出实践观点的丰富内涵,将唯物主义发展为一种“导向科学观念本身的历史思维模式”[3]。

二、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提纲》第十条在“立脚点”意义上区分新旧唯物主义,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考察、对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内涵思考,分析新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批判和超越,进一步把握和领会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第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虚幻共同体。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为了表示当时已经摆脱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提出“市民社会”这一术语,并用“政治社会”来表示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国家和法律等政治关系。马克思在《提纲》中使用“市民社会”是为了说明:旧唯物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也就是说,以私有制和剥削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是代表资产阶级社会的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哲学。费尔巴哈立足于“市民社会”,着眼于感性直观的、孤立的、单个的个人,没能看到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导致对市民社会成员抽象和孤立的理解。因此,“市民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产生的结果,是由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抽象且孤立存在的个体所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其实质是无产阶级群众的物质关系及其反映。马克思通过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看到人的能动作用,认为人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的联系,处于联系中的人们通过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使自身的力量得以显现,这种生产关系构成社会关系,也就是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整个世界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基础,有关人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是人实践的结果,脱离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人和人类社会。人不是抽象地居于世界之外的人,是现实的持续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人与人必须结成现实的社会关系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不存在脱离社会关系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现实的人一定是处于历史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并受制于所处的社会关系。正因如此,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化的人类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由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构成的社会。因此,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及规律,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第三,新唯物主义扬弃并彻底超越旧唯物主义哲学。对社会成员的理解上,旧唯物主义坚持感性原则,抽象、孤立地理解市民社会中的成员,立足于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所构成的共同体,仅代表少数人、资产阶级的利益;新唯物主义强调人现实的感性活动,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实践的、社会化的个人,立足于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代表的是每个单个人、整个人类的利益。在最终的理想目标上,旧唯物主义以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为根本目的,它的理想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仅仅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新唯物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产生,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类解放提供思想武器,为实现人的终极解放而斗争。因此,它的理想目标是超越旧唯物主义政治解放的限度,消灭资产阶级剥削和掠夺的私有制,建立能够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人类社会”。马克思克服旧唯物主义单纯地否定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吸收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部分,运用实践观点合理解释自然界、人以及社会,以实践为基础并着眼于人的发展,确立新唯物主义“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立脚点。

总而言之,新唯物主义打破抽象且孤立存在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跳出旧唯物主义“市民社会”的怪圈,针对现实问题,面向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来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及规律。新唯物主义唯有把立脚点设定于“人类社会”,使人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理论旨趣:现存世界的革命化

马克思在《提纲》最后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36可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并未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要在实践中“改变世界”。至此,马克思将变革世界上升为哲学的终极任务,亦即将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作为哲学革命的理论旨趣。

第一,局限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疏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仅停留于对世界的抽象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由于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解、不懂得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的必要性,因此只能从头脑中引出自己的理论来说明世界,不能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从理论上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但他们没有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甚至反对哲学家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十九世纪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虽然批判神学,批判现存世界中的一切,并极力标榜自己是一切无情的批判者,但他们只是停留在思维的领域以新的“解释”代替旧的“解释”。正如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4]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虽然揭露宗教的外衣,宣传无神论,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捍卫唯物主义,但他没有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只能观察对象,而不能改变对象,只能使用对象,不能产生对象。因此,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仅仅停留在描绘世界中,无法突破思想的羁绊,无法将理想的实践转化为现实,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积极地改变自然,而在于消极被动地观察自然。

第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实践为逻辑起点,致力于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准则,将世界作为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世界,将实践作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的感性活动,合理诠释人类的思维认识和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关系。他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张把人类理性和人的感性活动结合并使其真理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理论回归到实践中去并转化为指导改变现存世界的现实力量,实现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化。“改变世界”的实质在于马克思着眼于“实践”的观点,以感性实践为基础,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而精准的把握,从现存世界出发通过实践活动挖掘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使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指向是为人类谋解放,“改变世界”从根本上也是为了解决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而改造现存世界不合理的方面。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在理论层面来解释世界,而是用“实践”观点对现实世界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合理解读上解释世界,它并非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目的就在于用马克思哲学武装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马克思突破“解释世界”的思想维度,开启“改变世界”的哲学任务。作为“时代脉络的诊疗师”[5],马克思把一切哲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回归于人的感性活动,并以此来揭露“解释世界”的弊端。马克思对“解释世界”的批判并非针对其本身,而是针对以往哲学家单纯地在精神领域内进行描绘世界即“解释世界”的方式,他强调运用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而非抽象的理论思辨的方式来认识现实世界。同时,“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并不是彼此孤立或相互对立的,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必须在解释世界如何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样改变现存世界,以人类的感性活动为基础来解释和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进一步改变世界。因此,“改变世界”并非纯粹地否定“解释世界”,而是对“解释世界”的批判和超越,解释世界作为理论依据而存在,改变世界才是理论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清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信仰,打破以往哲学家局限于描绘世界的思想羁绊,以“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过渡建构新世界观。马克思立足于“具体的史料和现实的情境”[6],捍卫人现实生存的价值关切,强调以实践手段“改变世界”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世界,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哲学动力。同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将解释世界的理论问题升华为改变世界的实践问题,通过改造现实世界推动人类通往自由和解放,实现其实践哲学的终极理想。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感性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