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复发性眩晕2例报道

2022-12-06 12:48傅晓凤齐玉英王雪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前庭复发性头晕

傅晓凤 黎 敏 张 浩 齐玉英 王雪贞

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滨州市 256603; 2 滨州医学院

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BRV)是指大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的反复发作的眩晕,它既不是由运动或体位变化诱发,也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听觉症状,发作时间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极易与其他类型的眩晕混淆,目前对该病报道较少,病因尚不明确。本文报道2例家族性BRV病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女,46岁,因“头晕3d,加重伴恶心、呕吐3h”入院。患者入院前3d晨起时出现头晕症状,呈天旋地转感,平躺时为著,向左、右躺可稍缓解,活动后头晕加重,伴畏光、畏声,伴大汗,伴乏力,无头痛。于当地诊所应用“甘露醇、天麻素、泮托拉唑”药物输液治疗,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追问病史时患者诉,于20年前开始有类似“头晕”发作,每年3~4次,性质类似,无明显诱发因素。患者母亲、2个哥哥、1个姐姐、1个妹妹都有与其类似症状,其中大哥和姐姐偶有头晕不伴有偏头痛样症状,每年发作1~2次,二哥和妹妹发作时伴有偏头痛样症状,妹妹诉头晕大多在月经前后发作。查体:体温36.0℃,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BP 105/63mmHg(1mmHg=0.133kPa)。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构音清楚,定向力、理解力、记忆力正常。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有眼震,无复视,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面部痛触觉对称正常,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适中。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征阴性。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Babinski征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沉、尿常规正常,大生化显示心、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空腹血糖4.16mmol/L。 颅脑CT大致正常,ECG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5.1%。 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正常。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均阴性。前庭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动脉彩超、TCD及发泡试验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对症止晕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患者病情符合BRV的临床表现,考虑诊断为家族性良性复发性眩晕。

1.2 病例2 患者男,69岁,因“发作性头晕40余年”入院。患者自40余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多于劳累、焦虑、饮酒后突然头晕,呈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伴畏光、畏声,无头痛。每次持续1~4d,休息后可缓解。患者的母亲、哥哥、姐姐均有类似症状,其中母亲症状较重,但均无偏头痛症状。查体:体温36.5℃,脉搏64次/min,呼吸20次/min,BP:142/97mmHg。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构音清楚,定向力、理解力、记忆力正常。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无复视,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面部痛触觉对称正常,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适中。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征阴性。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Babinski征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尿常规、甲功正常,大生化显示心、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空腹血糖4.86mmol/L,头颅MR平扫+DWI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缺血灶;MRA未见明显异常。ECG大体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5.4%。 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正常。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均阴性。前庭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动脉超声示左侧颈部动脉斑块形。TCD及发泡试验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对症止晕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患者病情符合BRV的临床表现,考虑诊断为家族性良性复发性眩晕。

2 讨论

2.1 BRV的临床特点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突然出现眩晕,初始症状严重,发作期间可伴有偏头疼,但是患者的耳科和神经学检查均正常,部分患者通过眼震电图(ENG)能追踪检测出仅限于前庭系统的眼震异常。一段时间后(通常是30min~4h)眩晕症状逐渐减轻,部分病例随后会出现一段位置性眩晕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1979年,SLATER首次用良性复发性眩晕 (BRV)来描述这个疾病[1]。近年来关于眩晕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整理了部分研究后笔者总结了该疾病的特点:(1)眩晕为最显著表现,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2)发作频率从每天1次到数年1次不等;(3)部分患者眩晕期间可伴有偏头疼,发作后的一段时间可以出现位置性眩晕;(4)除前庭眼震外没有任何神经或听觉系统异常;(5)部分患者伴有明显家族遗传。

2.2 与BRV相关的疾病 BRV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很多情况下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BRV与偏头痛、梅尼埃病和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密切相关。

2.2.1 BRV与偏头痛:BRV患者及其家属的偏头痛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008年为了进一步确定BRV和偏头痛之间的关系,通过标准化问卷对208名BRV患者进行了访谈,发现有180例 (87%)符合ICHD-Ⅱ偏头痛标准。28例(13%)患者不符合偏头痛标准。偏头痛组中约有4∶1的F∶M分布,而非偏头痛组中约有2∶1的分布,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BRV患者有偏头痛的病史,且有偏头痛病史的BRV患者以女性多见。但偏头痛与眩晕的发生没有时间相关性[2]。很多BRV患者与偏头痛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女性多发性,提示这两种病可能有相似的病因。

2.2.2 BRV与梅尼埃病:典型的梅尼埃病是一种耳蜗(下峡部)和前庭(上峡部)迷路同时发生的疾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眩晕、波动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耳鸣、耳压、音量不耐受和复听。在梅尼埃病中,通常眩晕和听力损伤最初同时发生;然而,在非典型梅尼埃病中,可能首先出现前庭症状(眩晕)或耳蜗症状(听力丧失),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多年后出现梅尼埃病的完整症状,这时才能被诊断为梅尼埃病,BRV的临床症状与梅尼埃病期的眩晕极其相似,曾被认为是梅尼埃病的眩晕期[3]。

2.2.3 BRV与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BRV的症状基本与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一致,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of childhood,BPVC)又称儿童周期性综合征或先兆偏头痛,BPVC是儿童眩晕的常见原因,它是一种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发作的眩晕,发作时患者通常伴有脸色苍白,出汗,有时还会呕吐,持续约几分钟后自行好转,但反复发作,发作的间隔时间不定,神经系统及全身检查均无异常,脑电图正常,且整个过程没有意识的丧失。目前国际上认为BPVC是偏头痛的一种分型,可以称为偏头痛的前兆或周期性的儿童综合征[4]。

2.3 BRV的病因学研究 BRV目前仍是排除性诊断,临床诊断率低,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弄清楚BRV的发病机制,Lee等人对从他们神经病学诊所就诊的BRV患者中选择了20个具有明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代家族,对BRV的易感位点首次进行了密集的全基因组连锁扫描,发现其与22q12的连锁及异质性证据。从临床的角度看,BRV与偏头痛似乎有密切的关系,但Lee等人并没有发现BRV与偏头痛的等位基因。他们认为BRV也可能是一种离子通道病,因为他们发现BRV的表型与周期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如EA-1和EA-2有关[5]。当然要确定BRV的致病基因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2.4 BRV的治疗与预后 BRV目前尚未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一般给予对症处理,大多数的BRV患者预后良好。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电话和问卷的方式对曾诊断为复发性前庭病(RV)即现在的BRV的92例患者进行了回访,其中82%的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但12%的患者症状保持不变。4例患者发展为了梅尼埃病,2例患者发展为了偏头痛。没有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最近,我国一项关于研究BRV成年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眩晕特征和预后的研究表明,BRV是一种突发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72h的复发性眩晕,多发于中年妇女。BRV患者的预后较好,眩晕的发病率降低。少数病例发展为前庭性偏头痛,但无一例发展为梅尼埃病[7]。

目前对BRV的研究与报道较少,而且尚未制定BRV标准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导致BRV的诊断率较低。Lee等人的研究发现为探究BRV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偏头痛、梅尼埃病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与BRV密切相关,可能BRV的发生涉及多个基因,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探讨他们的相关性以及可能相关的连锁基因。本文记录这2例BRV病例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BRV,提高诊断率,为进一步研究BRV的病理机制、遗传机制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前庭复发性头晕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分析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被忽视的“前庭觉”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患者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的远近期疗效观察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