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2022-12-08 01:35辰,徐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科专业课程立德

□ 梁 辰,徐 扬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创新文科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要求、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作为重要发展路径。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肯定了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1],体现国家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图及实践要求。如何在更宏大的新文科发展视域下,把握专业课程思政切入点、持续探索立德树人引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当前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

1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

1.1 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

自教育部提出建设新文科以来,涌现出一批围绕新文科的学科领域、核心属性、本质特征等主题的教改课题,展开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思辨性的研究,其中,徐显明[2]从通融性角度提出“四通文科”概念阐释新文科,即文理打通、人文社科打通、中西打通、知行打通;马费成等[3]则认为新文科视野下文科的内部融通和文理交叉是认识、研究、解决社会中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樊丽明[4]从国内外新发展形势出发,认为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全球新格局与文科国际化、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这四大层面是新文科“新”之所在。上述学者从不同视角关注了新文科的时代性、创新性和融通性,有利于深化对新文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新文科因其上述内涵特征既可以彰显民族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又能清晰解释和高度引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实践。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致力于强化客观现实本真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对世界发展本源的综合性、一体化以及对人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仅单纯依靠“跨学科”“文理交叉”的理论路线,或不加专业思考、机械地套用新文科发展方向,并不是新教育格局下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解决之策。

1.2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

新文科的建设应该重新审视并定义关于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既包含知识导向,也含有价值取向。聚焦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能,可以认为文科相较于理科在价值导向方面具有更深远而重大的职责,文科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部分学者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陈凡等[5]从知识生产与立德树人两个维度对新文科作了思考与阐述,通过把重心聚焦在知识生产的现实内容与立德树人的德性培养,能够彰显新文科建设的性质、内涵与建设思路。夏文斌[6]则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归纳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点是协同育人,核心是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正契合新文科建设中新方位、新使命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2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切入点

课程思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程观,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课程思政被赋予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全国高校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经过不断收集有益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了人才全面培养,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育改革成效显著,课程思政建设逐渐从局部探索转向全面建设。但与此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深度、教师意识、评价标准、机制保证等方面仍亟待完善与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向度尚无统一框架。因此,紧跟新文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改革创新趋势,理顺专业视角下课程思政内涵,梳理具有专业指导意义的思政育人方向,把准方向,明确任务,是物流工程专业将课程思政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必要环节。

物流工程专业属于管理与工程交叉学科,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领域密切相关,学生主要学习物流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开展物流管理应用实践。物流业是我国支撑国民经济的根底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十四五”时期,物流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肩负着培养建设物流强国、服务世界物流大通道的复合型人才的重大使命。为了更好地服务“十四五”规划和国家战略,顺应物流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的时代浪潮,物流工程专业普遍从多角度持续更新、迭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课程思政无疑是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石。因此,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物流工程专业特点,重点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课程思政“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3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应紧贴新时代要求,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充分融合,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深挖知识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文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可从以下三大向度进行实践探索,构筑同心圆模式。

3.1 重塑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养成,所以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由传统的以专业知识层面为主逐渐转向重视专业价值层面。物流工程专业与国民经济命脉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物流业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物流与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支撑性等许多方面。在育人机制上,专业培养目标应考虑新文科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更加广博的历史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专业学习角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认识物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物流是保障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畅通运转的筋骨和动脉,为了实现理想信念,要奉献汗水与智慧,持续探索打造绿色低碳物流、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和建设物流强国的前进征途,运用专业领域的学习成果持续为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3.2 聚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联动

在课程体系上,注重不同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高效衔接,避免育人内容的“孤岛效应”,通过课程间协同联动,不断提升新文科在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多元化、多主体的思政元素,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打通和交融运输与仓储、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统计实务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力求达到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多学科交叉的预期学习效果,如数字经济下物流联通数字法治、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培养学生从综合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学科融通、交叉创新、知识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认识物流行业、分析物流难题,并针对具体情况灵活提出优化方案,聚焦于课程联动中关于专业领域的理

性思考、批判性思维、探究实践、善于反思、解决问题、自律管理等能力培养的定位,不断强化物流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钻研创新的科研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3 创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大学教育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与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依照教材以统一、标准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并未以学生视角审视课程设计,或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产出,导致学生在专业与思政学习上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和意愿,难以增加对行业的深度理解,缺少探究物流行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创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精准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实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场景式、体验式学习,强化新文科背景下的多学科交融[7-8],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新文科教育、专业教育,切实做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愿景,伴随明确的时代要求,同时又肩负着历史重任。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通过课程思政引领物流工程专业改革与创新,紧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抓手”,重塑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聚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联动,创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的复合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专业课程立德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