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艺术修行
——唐门紫砂的人文艺术鉴赏

2022-12-08 07:11唐朝霞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内心

唐朝霞

宜兴紫砂文化以其浓重的历史雅韵与茶文化相关的慢生活步调深受人们的喜爱,泡茶、玩壶、赏壶、养壶成为当下流行的雅致生活的方式,而开放的经济社会状态又决定它面临被工业化体制淘汰的危险,若不能联系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创新,紫砂壶终将被淘汰出局。“蜀山唐门”作为宜兴紫砂的一个重要流派,致力于紫砂壶艺的发展传承,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追求创新的紫砂精神让他们受到业内人士的尊敬和广泛好评。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盛极而衰,由衰而胜,唐门紫砂发展的大起大落奠定了其深厚宽大的根基,因为有所经历,所以从容不迫。

一、灵感与创作

一般来说,艺术是内心情感活动与现实生活产生碰撞而迸发的火花。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造作品时,对作品后来衍生的现实意义毫无知觉,他并非刻意去寻求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连结。动人心弦的艺术,它由来的初衷都是对生活、对事物纯粹的热爱与感怀。美而不自知,深刻而不自知,宽容博大而不自知,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即是意义,意义由人创造,因人而生。这里的“人”,不单是创作者,还是读者。关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性是复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观念,能让同一部作品衍生出不同的意义,而作者在创造它时,对这些意义是没有知觉的。人是社会的,具有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人的思维受时代、生活、家庭的影响,作品是创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创作者一贯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来。艺术来源于自由想象的心灵,紫砂艺术亦是如此。

二、紫砂艺术的修行

紫砂壶的制作是日复一日的过程,不单需要艺人平心静气,耐得住寂寞,还要有深厚的文化涵养与极高的审美力,而文化涵养和审美力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光积淀、生命感悟的结果。我的紫砂壶,总是浸润着大自然微风雨露的气息,弥漫着古色古香的雅韵,洗涤了浮躁烦忧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眼观鼻,鼻观心”的专注与平静。创作是凝聚灵魂、欣赏内心、修身养性的过程,艺人内心的安定和力量反应到它的作品中,又通过作品引起共鸣,感染他人,形成影响力。因而,创作需要创作者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心力量,直面内心、敢于自省是艺术家自我更新的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国自古就有自省的境界,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感悟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凝聚内心力量的途径,也是自我修行的过程。

三、紫艺传承之路

紫砂壶制作过程是艰苦的,要每天在工作台全神贯注地工作十几个小时,若没有艺术的激情,一切便会显得枯燥而乏味。内心是安静坚定的,紫砂是内心的信仰,这份信仰与坚持使自己的紫砂作品更加绽放异彩、熠熠生辉。这“螺旋的涡流”便是内心坚定不移的信仰与热情,作品会因时代发展而落于潮流,但创作者给作品注入的精魂与生命力却会永远留存。唐门工艺传承香火延绵,至我已是第五代传人,孜孜不倦从艺30余年,弘扬家族传统,以“唐风雅韵”独领紫苑艺林风骚。古人说壶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满而不矜。以此为紫砂的至高境界,追求壶与人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他们秉持用心做壶的祖训,不断推陈出新。所制“蜂菊壶”,本是源于她的祖父唐凤芝,感怀祖辈的遭遇以及对紫砂矢志不渝的坚持与热爱,辗转奔走,摸索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通过自己的继承与创新让这把壶再现于世。正是这种对祖辈的感怀敬仰之情,在前人的肩膀上越站越高。

紫砂壶艺是传统艺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执着追求与热爱的基础上,建立在制壶人自身深厚的文化内蕴、极高的审美、宽容仁厚的为人处世原则上,紫砂蕴含了历史、人文等各种精神文明,是需要传承的文化。“传承”一词起源于佛教,后逐渐演变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它象征着负隅顽抗的生命力,是精神的延续,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

结 语

紫砂作为传统手工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注入艺人的情感和时代的精魂,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紫砂文化。紫砂如江上的一叶轻舟,顺应潮流而上,湍急时不慌忙,静流时不焦躁,刮风下雨时镇定自若,始终以平常心向前,缓慢却稳健地向着更深的海洋流去,努力汲取更丰厚的文化知识。文化都需要传承,紫砂的传承需要艺人们戒骄戒躁,不断提升自己的制壶技艺、审美眼光及文化内涵。紫砂的传承之路,是继承和创新之路,是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更是紫砂艺人任重而道远的修行之路。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内心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刘少白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