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在竹编工艺影响下的发展与创新

2022-12-08 07:11黄蕾黄梓菡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丝竹节竹编

黄蕾 黄梓菡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403

一、陶瓷与竹编的渊源

陶瓷工艺与竹编工艺都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格斯曾认为陶器的产生与编织有一定的关联,他在书中写道:“陶器是将粘土涂在编织或木质的器物上,已使其耐火而制成的。”[1]后来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通过观察借鉴日常的编织工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把“编织+黏土”的组合渐渐发展到“编织+黏土+火”的组合,从而诞生了陶器,陶瓷制作的泥条盘筑法也是从此得到的启发创造。由此可见陶瓷工艺与竹编工艺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二者存在深厚的渊源。

二者的渊源一直在延续。发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四川地区的瓷胎竹编融合了陶瓷的坚硬与竹编的柔软,给彼此都带来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宜兴竹编紫砂壶同为两种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品。直至今日,瓷胎竹编与竹编紫砂壶仍在不断地生产延续,并在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名片。

二、陶瓷与竹编在工艺上的融合发展

2.1 造型方面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中,造型决定着陶瓷器物的基本形态,是陶瓷的功能与陶瓷纹饰的载体,影响着陶瓷器物的功能结构,陶瓷与竹编在造型上的互相借鉴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如紫砂壶与竹编在清代进行结合而成的竹编紫砂壶,壶上“竹编”并非真正的竹编却胜似竹编。宜兴盛产紫砂壶,而作为竹的海洋,其竹编技艺应运而生。于是,紫砂壶的手艺人仿照竹编工艺品创造出了优美的竹编紫砂壶。而宜兴的青瓷蟹篓系列则是以竹编形式制作陶瓷工艺的一众作品中的精品,这是由王品容、瞿根年等老一辈青瓷人打样生产出的一系列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仿竹编青瓷作品。同时,因为陶瓷类竹编大多用成型模具辅助而成,其产品在脱模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和受力不均极大可能导致竹编纹饰的破裂与不完整,从而在精细度上面大打折扣。所以在早期制作的陶瓷竹编类工艺品中,由于宽和扁的竹丝更加有利于其脱模和后续的简单修复,导致竹丝的立体感不是很强且深度较浅。[2]

2.2 装饰方面

新石器时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在生活用品艺术审美方面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会在陶瓷上运用丰富的纹饰与颜色,而竹编源于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竹编纹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不但密切了人们与自然的联系,使陶瓷更加具有生活美,而且其结构形态的艺术美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

陶瓷上运用竹编纹的典例有北宋耀州窑竹编纹桃形盘,其全身施以青釉,圆形圈足,足内呈玉环状。盘外光素无纹,盘内刻有竹编纹,加之青釉,整体形似竹篮。还有清道光年间的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通体呈红釉,肩、腹部有仿竹编黄色提兜状纹。肩部两个双方框内分别有“状元红”“老酒”字样,近底处印有“浙绍德润濂记”的方形印记。以上两例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竹编纹饰让陶瓷表现出其质朴自然和当时人们的审美享受。

2.3 技术方面

瓷胎竹编是陶瓷与竹编两种工艺结合产生的新设计,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艺,而且使竹编与陶瓷焕发了新的光彩,使之成为了实用与美观兼具且富有地域特色的工艺良品。而在瓷胎竹编产生之前,清朝发明的有胎竹编工艺为其奠定了基础。有胎竹编采用四川省邛崃平乐古镇的慈竹为材料,加工成极其精细的竹丝,以景德镇、潮州、宜兴等地的优秀陶瓷为胎,以古今名士书画为底稿,采取独特精妙的编织工艺将各式各样的图案编工编精。有胎竹编以竹作画,使其富有笔墨情韵与浓厚的民族特性和地方格调,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

在有胎竹编技艺出现的过程中,张国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生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是崇州府(今成都崇州市)的一位竹编手艺人,就像从古至今的工匠那样,他专注于研究竹编技艺,使得这一手工艺更加的精湛。于是张国正在民间竹编的基础上将竹篾越划越薄,竹丝越劈越细,想让竹丝编织得更加精致。[3]逐渐地,竹丝会细得没有了骨力而难以成型,张国正便选用了瓷器、漆器来作为底胎,让竹丝依附在底胎上编织。从此,竹编技艺进入了有胎依附的新阶段,使竹编从单纯的实用上升到实用与审美并济的新高度,步入了工艺美术的行列。[4]张国正的瓷胎竹编产品在1916年送往巴拿马博览会展出并获得了展览的银奖,而后瓷胎竹编也逐渐发展完善。由此可见无论是陶瓷还是竹编,两者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双方技术的成熟,也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陶瓷与竹编在现代的发展

3.1 现状

陶瓷与竹编都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工艺技术,其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都值得普罗大众的认可,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族的传统工艺逐渐跟不上这一浪潮,从而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以上文所提到的瓷胎竹编为例,由于传承人越来越少而难以传承,便在2008年,“竹丝扣瓷”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全体人民对传统工艺进行保护。而下文则以瓷胎竹编为例,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 施。

3.2 造成因素

3.2.1个人方面

瓷胎竹编是一项必须持续上手的工艺,中间稍微停止,就会出现差错。所以这项工艺需要传承者具备恒久的耐性,但现在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行为,更扰乱了原本平静的心。在这个社会里,许多人连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的心思都没有,更别提每天花费多时去专心致志地编织竹丝。并且由于瓷胎竹编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大部分人难以达标并坚持。除此之外,手工艺背后的价值鲜少人去了解发掘,更不会有意识地去珍惜保护。

3.2.2社会方面

不仅如此,现代工业品的冲击让工匠们费心费力所做出来的产品经常没有足够的销路与消费者需求。以至于人们去购买机器制造的批量且廉价的产品,而不会花高价购买手工制作的杯子。久而久之,愿意留下继承这项工艺的人便越来越少,大量的年轻人外输到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奋斗,为了谋求他们的幸福与发展,鲜少年轻人愿意牺牲青春年华留在家乡守住这份手艺。可想而知,如果当代社会仍不重视这一系列问题,中国许多的传统手工艺都将面临消失的绝境。

3.3 解决措施

中国有很多民间传统手工艺,有很多古老工艺面临失传,如何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保护传承手工艺的首要课题,越是现代化,越是要强调多元化。而瓷胎竹编中用品类最能表现出其审美与实用的融合,下文以用品类的创新为例进行讲解。

3.3.1造型创新

现代的竹节杯是一个富有新意的创作,其造型根据人体工学的设计理念,竹节弧度、大小都与正常人类手掌握住的位置相契合,从而使得竹节杯与手掌完美地相扣而不易滑手。这一设计灵感来自于筇竹的竹节,作为四川等地独有的筇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并且竹节的突出象征着高风亮节,为许多文人雅士所欣赏。

其设计理念是做一款结合了非遗手工艺的日用水杯,能够满足日常饮用的同时具有简约大方的形制。同时,杯子的重量感和容量大小根据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与基本形状来考虑,从而设计出握感和触感都恰如其分的竹节杯。

3.3.2工艺创新

在竹节杯的设计基础上,竹丝扣瓷保温杯是一个根据现代消费者日常需求而进行工艺创新设计的典例,“竹编+陶瓷+不锈钢”的设计让这款保温杯在满足人们日常饮用温水的需求的同时,感受竹的清新和瓷的温润细腻。它整体由三部分构成:外层竹丝巧扣;第二层名瓷为胎,用来自景德镇的白瓷制作;最里层精选双层304不锈钢为内胆。

里层瓷胎内胆采用的双层304不锈钢设计,质地轻巧健康安全,耐磨损耐高温,既能长效保温而不生锈,又不烫手,解决陶瓷导热属性强的问题。第二层杯体采用较薄的景德镇白瓷作为不锈钢内胆的外壳,为其增添一份细腻且温润的质感。外层的竹材选用四川竹海山阴面的慈竹,其背阴而生,竹节长,纤维细柔,编织后竹丝纤维十分致密。

3.3.3理念创新

陶瓷与竹编的取材确实具有它们一定的优势,不会对人体与环境产生危害,还能粉碎、降解达到循环利用并产生其他价值,践行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但是,我们在选材上也可进行创新,用新型的环保资源,创造出另一种概念的“瓷胎竹编”,这也是一种对传统工艺技术理念的创新发展。

四、总结

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工艺有它自身的特点,陶瓷与竹编在工艺上的发展与创新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工艺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工艺品。在传统工艺的高要求之下,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不被接受,为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匠人们在延续传统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与时俱进的设计之时,同样是在对传统工艺进行着传承保护与开发创新。因此,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需要靠着匠人的情怀和匠心的宣扬,通过新颖的现代设计将其传承。

除此之外,当地竹林资源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引起人们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持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与工艺的认知度与归属感。期望本文能够增强读者对陶瓷工艺与竹编工艺二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增加各方面对传统手艺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的关注。

猜你喜欢
竹丝竹节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竹节人”中说“趣味”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镶嵌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