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治的实质民主意涵*——一种比较视野

2022-12-12 01:50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程序民主中国共产党

袁 野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虽然大多数国家普遍将民主设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但是各国面临着自由民主的现代性挑战。这一挑战主要表现为自由民主的程序技术危机和价值规范危机,其中程序技术危机针对的是民主作为一种政府形式,而价值规范危机针对的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价值。民主作为一种政府形式和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政治文明,而它们分别面临的危机则体现了西方主导的自由民主文明的全面性危机。西方主导的自由民主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价值出发,重视个体权利的伸张和保护,在政治制度建构上以平衡精英和大众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造就了程序民主的兴盛。尽管程序民主试图通过制度建设完善自由民主的功能主义目标,但却忽视了民主的实质内涵——实现人民之间的平等和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政治条件。与西方主导的自由民主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领导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中,力图践行实质型政治价值——民主最直接、也最本质的含义即“人民当家作主”,将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定位为实现关于人民政治的制度系统和政治价值。“人民当家作主”是对西方自由主义霸权话语的程序民主的否定,程序民主只是民主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且是众多形式中的一个,更不用说其与实质民主的人民政治相去甚远。

一、西式自由民主的本质与僵化以及中国政治的变革性

(一)自由民主的本质:价值规范作为程序技术的附属

作为程序民主的发源地和形塑地,以英法德美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自由民主的样板及自由民主价值和制度的初始塑造者,这些国家以代议民主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为标志,是霸权话语中完成了自由民主政治文明目标的国家。另外,近几百年间,随着这些强势国家在经济、科技、制度、文化等领域向世界扩张,得益于竞争和同化效应,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向掌握霸权的先进国家模仿和学习,在塑造自身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基础上,被动地模仿起西式民主文明,并相继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终于造就了冷战结束后自由民主在世界范围内达到史上最广泛传播的所谓“历史终结”①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现象。在这里,笔者把在政治上以自由民主作为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后发国家称作被动民主化国家,而掌握霸权的西方民主国家则是主动的自由民主国家,他们共同构成了自由民主文明发挥作用的政治场域。

自由民主的霸权地位造成了政治语境的一元强制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理性主义时代,历史走向的单线性比历史走向的多线性更能迎合人们的思维惯性——人脑倾向于认同简单的逻辑,而对多线性的复杂逻辑有躲避习惯。被动民主化国家发展自由民主是竞争与同化机制下谋得生存的无奈却也很现实的选择,毕竟要创造出区别于霸权话语的政治文明,如果不是最难的任务,也是十分困难而不可企及的事业——缺乏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领路人、缺乏像中国所具有的数千年自生性政治文明、缺乏像中国所处的海陆兼容地理环境等等,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很难像中国这样在饿狼环伺的地缘环境中还有能力探索自己的政治道路。在绵延数百年历史的西方霸权影响下,现代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民主就该是自由的、周期性和竞争性的选举,但其实民主更应该是一整套以“实质民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系,在这方面,自由民主只是一种体系选项,并且只适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西方文明土壤的体系,而并不一定适合其他时期的或者其他地域的文明土壤。为了分析方便,本文认为民主兼具程序技术和价值规范意义。民主的程序技术意义来源于将民主视作功能性制度的理论,认为民主是实现精英统治和大众权利诉求的平衡的不二法门。在程序技术上,自由民主一方面设置了分权制衡的机制,以防止精英的权力无限膨胀,从而侵害大众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形成了政党制度和投票制度,从而将权力的运行限制在特定政治精英手中,以防止所谓的暴民政治。民主的价值规范意义将民主视作实现基于人性的社会理想的道路,认为民主是实现自由和平等这两个人类普遍诉求的平衡的最佳方式。在价值规范上,自由民主建立在庞大的思想脉络中,从古典希腊的直接民主到启蒙运动以降的民主理论,如今流行的自由民主主要建立在以洛克、边沁、密尔等为主要理论家阐明的经验自由主义之上,而经验自由主义最大的特征即是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保守性,以经验的证实为可靠依据,排斥终极理想的变革性,从而造成当今自由民主在精英的保守与民众的平等诉求之间来回拉锯,民主的“人民当家作主”之本来意涵成为一句空话,蜕变为精英政治的遮羞布。

民主程序在民主价值的土壤上开花结果,民主价值则需要民主程序为其提供实践保证。然而随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内涵缺失后果的显露,自由民主在各国越来越多地受到程序技术和价值规范变迁的考验。因为中国与被动民主化中国家都是后发国家,所以这里主要以被动民主化中国家为例,呈现自由民主的程序技术危机与价值规范危机的并行趋势。十九世纪拉美独立浪潮和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下诞生的国家中,很多在其立国之初即从外部嫁接了自由民主,但是能够长久地以纸面上规整的民主精神实现政治成熟的国家少之又少,他们都面临着民主的程序技术危机,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面临重重困难。比如,泰国是亚太地区移植自由民主的一个典型国家。泰国既没有被西方国家直接殖民,也没有直接经历诸如一战、二战和冷战的破坏,并且泰国试图将自由民主嫁接到本国的王朝体制,但是泰国的民主建设历经百年建设依然不算成功,政局动荡、王朝体制与民主程序的龃龉、党派分裂等等政治危机时不时地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上演,导致泰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处于东南亚中等前列,但是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对外依存度大、经济体系脆弱。

以泰国为例,民主在程序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根源于忽视民主在价值规范上的实质意义。虽然泰国在主观上试图将程序民主与本国传统政治融合,但因为自始至终都缺少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起主心骨作用的使命型领导集团,使得基于本国经验的民主建设既没有规划性,也没有精神主导力,如此,泰国的混合型政治体制既难以把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民主愿景落到实处,也无法落实以人民政治为价值指导的国家建设——包括民族融合、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建设等等,而国家建设的滞后进一步使得经济现代化异常艰巨,反过来无法为普通大众提供切实的经济社会获得感。经济社会获得感的缺失使民主只能流于程序,而无法确立真正的人民主体性地位。因此,正如泰国的案例所表明,民主文明的追求不是将自由民主程序进行简单移植就能实现的,民主首先并且最主要的应该是实质民主的达成,而实质民主一方面是人民在权力掌握上实现当家作主,另一方面是使人民在所有事关个人和文明发展的社会经济领域实现自主掌控,与此相对照,程序民主只是很肤浅且可能会掩盖实质民主内涵的话语骗术。

(二)自由民主的僵化及中国政治的变革性

自由民主面临的挑战根源于民主在程序技术和价值规范之间关系的变异。作为一种政治形式,民主在政治学形成之时就是政治哲学的一大课题。在轴心时代的政治哲学思辨中,尽管民主不是通往善的主要途径,但是它在古典希腊以直接民主的形式是城邦公民实现政治价值和自身价值融合为一的手段。而在理念和制度的近现代转型中,民主却成为调整精英与大众关系的技术工具,其根本诉求被挖空,价值规范维度成为程序技术维度的附属。与之产生对比的,类似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本思想则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明中一直是根本性的政治指导思想,意图软化统治权力高高在上的僵硬姿态,以期实现民为贵的人本理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是马列型政党,本身就秉持着实质型而非程序型的民主理念,在建国后转型为执政党的过程中,更是尝试并且成功实现了将实质型民主观与中华传统民本理念的结合,①严炳洲,朱国华.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20(12):23.为挑起中国国家复兴的伟大使命提供了最根本、最坚强的合法性保障。而在西方,则是社会经济变迁的压力——这一压力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继产生对自我权利的伸张和对政治权力的渴求——使民主被刻意塑造为大众可见的话语,但这种话语却依然不具有实质性地位,只是精英政治的遮羞布,以至政治文明的哲学探求也日益退化为技术探求。西方民主向程序技术的蜕变是以妥协和平衡为特征的保守力量推动的产物,经验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即是保守力量的表现,民主在价值规范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被淡化,经验取向的自由民主不求变革,民主完全成了程序的技术设计,丧失了为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进行规划的关照。

民主除了人民之间具有平等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还应该深究其在人的解放的终极层面的角色和地位,而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思考则根深于马克思主义对作为人类活动形态的资本主义的解剖。①吴海江,刘超.走向人的解放: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价值旨归与当代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20(05):35.自由民主的价值规范危机意味着,人们开始反思民主与人根本价值的关系,民主能否达成人之为人的自我实现追问?民主是人的解放所必需的吗?甚至,当前西方霸权话语主导的程序民主是否阻碍了现代人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是否阻碍了人的解放?在这个时代,躁动与原子化个体的不安困扰着人类文明,面对着如精密仪器般的程序民主,人们在走向投票箱的那一刻是否会有些许踌躇,政治就是如此苍白乏味吗?即使是成熟的程序民主体制,在变迁了的社会经济技术关系、宏大的人类意义追问议题中,也要不断面临新的价值规范和哲学考量,更不用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也遭遇了并且依然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主衰退风险——即便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体制是在他们本身的文明土壤上生成的,但历经数百年的经济、社会和文明演变,他们原生性的自由民主体制已经出现了由僵化而解体的风险,如果他们不思变革,那么即便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政治文明,也会被滴水般流逝的面向未来之时光给石穿,毕竟民主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程序的手段,民主更是关于人类本质的政治价值追问,“追问”是思考和行动的范畴,在其中变化是永恒的,停止思考和不思变革就是自寻死路——西方在他们的绵延数百年而显颓势的霸权护佑下似乎已经丧失了变革动力。

与守旧忘变的西方文明形成对比,中华文明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未停止变革,尽管在建国初期因为变化太过剧烈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效应,但那些剧烈的变化为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变革提供了国家建设的扎实基础——比如人民地位的同质化、土地改造实现了地权收归国有、形塑了各族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的认同②常安.社会主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1947-1965)[J].开放时代,2020(01):111.等,这些都为实现人民之间地位的平等和保障人民践行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保障——而更不用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从未放弃改革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实践的主体、是国家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介、其本身也是改革的实践对象——使党永葆年轻和活力,③张继龙.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实践观——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结构的多维审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04):1.党的人民政治价值追问就是在其与人民的关系的来回追问中历练而成。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建设上的不懈追求具有厚重的历史继承性、强烈的问题导向性和鲜明的实践指向性,④何锡辉,杜玉华.中国共产党认识“改革”的历史、特征及启示[J].晋阳学刊,2020(04):60-62.党认识和实践改革的这种多维度视角为实质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这种人民政治建设的实践品质在1949年之后党的国家建设历程中落实到了实处。

二、实质民主在于实现人民平等和为人民赋能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治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是将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提高到为人民当家作主赋能的地位。专注于贫困现象和民主研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以实质自由、可行能力为目的的正义论方案,⑤邵晓光.罗尔斯“公正制度”与阿马蒂亚·森“公正社会”的路径差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3.认为民主社会的正义首要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可行能力。人民可行能力提升的必要步骤是经济水平的提高,而经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国家建设,只有国家建设中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到位,现代型经济体系才有条件得到发展。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治建设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统合发展为特色,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探索出了区别于自由民主的融合自身文化特色和党的使命担当性的实质民主道路,这一道路的优势不但突出在政治体制的巩固,也表现在将经济建设内化为实质民主的内容,由此实现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实质民主的政治伦理追寻上。①彭定光,陈新.论中国制度优势的政治伦理基础[J].伦理学研究,2020(04):102.

1949年之后,融国家建设于人民政治建设的实践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尽管不是全盘接受,但是苏联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以工具理性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和国家建设;二是改造苏联模式的僵化特征,将“体制为民而造”的本质嵌入人民政治建设。②王钦双.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领导体制的若干思考与实践[J].党的文献,2010(04):30.苏联模式的学习和对苏联模式的改造,其实质都是在现代化建设经验一片空白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起政治奠基的历史重任,一方面通过向当时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国家框架;另一方面,毛泽东则本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在中国的特殊性的认识和对官僚体制固有规律的担忧,③王锐.新中国成立后(1949—1965)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剖析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06):84.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发动人民群众的社会运动形式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民主开拓道路。上述两个特征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力图在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创造出前无古人、外无借鉴的人民政治模式。

学习苏联模式主要是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试图在高效动员国家资源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使社会领域让位于国家领域,创造能够使党的意志贯穿所有社会主体的政治途径。在政治层面,也正是因为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借鉴了苏联经验,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政权统一和政治制度建设。区别于自由民主的程序技术导向,中国人民政治建设的逻辑是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创造力挺“人民当家作主”的强大国家,因此,国家建设就处在十分核心的位置,政治制度也围绕如此展开,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和全面领导地位的巩固以及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只有党的最高地位的稳固,才能保障国家基础能力在短时间内得以构建。另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都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其本身也是人民政治实现的制度通道。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治事业就是权力为实质民主开拓道路的事业。权力是实现意志的工具,权力工具能够被用来巩固和强化原本脆弱的国家机器,只有在国家机器变得稳固、顺畅的基础上,落后国家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实现资本积累,从而为后续的开放型经济做好铺垫,这一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已经为之后改革开放的成绩所证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在学习苏联的经验基础上打碎了旧的、落后的国家机器,中国的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国家动员能力得以建立,作为劳动力的人口素质、国家主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得以壮大,人民参政的制度保障不断得到巩固,如此才能承担起改革开放时期以国家主导市场经济建设的任务,从而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获得感维度提供保障。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很强的弊端,政治体系建立在森严的官僚体制之上,权力的贯彻必须通过官僚体系才能实现,而官僚体系有自身的运转逻辑,其非意志化和按部就班的等级特征④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何俊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6.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民主原则相违背,也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相抵触。人民政治原则与体制运作模式的矛盾容易导致政治运行的失衡,轻则威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贯彻,重则会导致党的腐化和政治体系的溃败——苏联解体以及苏联共产党的内部腐化即是明显例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深刻的自我觉醒,并始终如一地进行自我革命,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成历史使命。①甄占民,唐爱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系统构建[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06):5.

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建设是超越于国家建设的更具深度的政治设计,是广泛的系统性演变。②俞可平,李侃如等.中国的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0.从比较的视野来看,当今中国行驶在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国家指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模式的整全型文明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以领路人的姿态引导中国文明的宏观形态往现代化的纵深发展。相对照,在受西方霸权影响的被动民主化国家中,也有一些曾经试图以一党政治的形式实现现代化转型,但却普遍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达成的伟业,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一党执政既非现代,同时还受到自由民主话语的压制,造成政治紊乱,党内革新能力不足,执政党与国家没有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更没有与本土文明的长远发展建立起规划性联结。进一步说,最主要还是他们的执政党在民主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不清,要么偏颇地将民主理解成程序民主,从而放弃了更具深度的以人民为本质的文明建设任务,要么把政治建设中公权力的人民性给私人化,使得民主的实质价值被窃取。在此,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人民政治建设是与经济现代化建设同步展开的,人民政治的实质性表现在经济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普惠性上,也即经济现代化是为了使人民大众拥有实质性的民主能力——民主的首要条件和标志是全民经济利益的普及和提高——而人民政治就是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被赋能,不仅拥有了行使权力的意志,而且更重要的是拥有了行使权力的能力。人民被赋能的民主超越了程序民主的技术关切,它为价值规范意义的民主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因此超越了囿于程序技术的自由民主。

晚清之后,中国一直以模仿的姿态探寻现代化之路,只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并在建国后独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后,中国才算真正开始探寻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建国后的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国内一穷二白的基础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经验,学习苏联模式,并在认识到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克服官僚体制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人民政治建设既巩固了国家主权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又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做好了破立之功。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变革中求稳定、稳定中求前进,这一循序渐进的模式内涵文明发展的蛰伏状态——中国人民政治的优势将在蛰伏之后明显出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探讨中国人民政治建设的进一步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继续深化建设有中国文明特色的、区别于自由民主的人民政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三、人民政治的实质民主是对自由民主的超越

中国人民政治建设的目标是贯彻全方位的实质民主,在社会条件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和其他领域的联动,包括诸如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深化、社会国家关系在中国的进一步调适、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等,还包括人民的家国认同与传统中华伦理的内化性尝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治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也是国家制度体系意图最终要实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运行方案。自由民主的内核是关于人性本恶的理念,在逻辑理性的经验描述和演绎推导下,人的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程序技术加以限制。然而人性本恶的假定先验性地把人民的主动性排除在了制度设计之外,在此消极、负面的人民观下,民主程序再怎么精密完善,也只是从被动的层面勾画政治文明,永远无法实现人民-国家的良性互构和人民的真正掌权。因此,随着程序技术的广泛传播,被动民主化中国家却经历了亨廷顿所说的变化社会中的并不那么美好的政治秩序,有的国家在经历了政治动荡与秩序崩溃后才逐渐走向大致稳定,有的则仍然在政治转型的阵痛期挣扎,并且自由民主起源其中的西方国家正在面临他们未有遇见、也没有准备的民主衰败和迷茫的政治前途。

而相较于以自由民主为依归的被动民主国家,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的人民政治长于由权力直接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统治和治理,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社会建设两方面都非常成功。因此,在对西式民主的程序技术危机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治方案是克服政治动荡的良药,是以建设能够保障实质民主运行的整全型国家构造来回应程序民主的政治困境。而在对西式民主的价值规范危机的回应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人民政治建设的宗旨,试图在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建设上达成综合性的成就,其中重要一点即是借鉴中国传统文明的精神理路,在价值规范层面注入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内涵。

要解决民主政治的价值规范危机必须直面现代化,而现代化是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进程的统称。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知识的爆发性增长使人类得以控制环境,其哲学内涵便是以理性认识世界的主客二分模式。笛卡尔创设了标准的主客二分结构,主客二分把世界万物看做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中,以我为主,以他为客,主体凭认识客体的规律征服客体。②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现代化的自由民主是一种把政治看作独立于个体和社会,为政治主体(政府、官僚、政党、选民、利益集团)所利用的以达成自己目标的范畴。人与政治的关系已经没有了古典“政治人”的意味,人无法通过政治生活本身实现自身的完善。在直接民主鼎盛的古典希腊时代,政治本身就是人之为人的载体,政治文明就是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因此,西方民主的源头本来内含着关于终极价值的政治导向。只是随着古希腊的衰落和政治与社会的分离,西方文明逐渐走向了贬低政治的道路,认为政治只是争权夺利的舞台,在这种消极政治观下,即便民主政治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被抬上历史舞台,也只能是作为争取权利和限制权力的工具,程序技术的工具理性始终贯穿其中,民主政治和一般性的权力政治没有区别,只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恶而已。于是预防这个恶做大,包括预防民主做大,就是西方政治实践一脉相承的特征,最好的表现也只能是通过制约政治主体、完善程序技术,让政治为理性目标服务。然而理性目标,包括以权利为导向的政治理性是死板而缺乏生机的,此一条件下的程序民主类似于机器,而人民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人在消极的政治生活中的境遇和人在商品经济中的境遇没什么区别,都是异化的状态,③陈飞.机器的文明面及其悖论——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04):41.人不为自己所管控。解放意义追问的停滞和价值感的缺失使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开端启新之能力。因此,当前的自由民主在程序和价值上都无法让人在政治范畴中实现人之为人的追寻,非实质的民主不仅使民主言不符实,也使政治的底蕴黯然失色,丧失该有的人类文明价值。

面对西式民主霸权的价值困境,中国共产党或许可以通过结合中国传统精神理路而为人民政治建设开辟更加精深的路径。中国传统的精神结构是人与世界万物融合为一,人与世界是互动关系,人与人、人与万物是一体相融。人的价值感和规范性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每个个体本人的生活、行动紧密相连,这是中国哲学传统所走的路。①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7.中国人的价值感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连,使中华民族是天生最接地气,世俗生活和伦理精神融合为一,动静相宜,为中华文明镀上了既能创造生产价值,又能在精神上实现自我满足的精神气质。中国人的规范性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相连表现为自古以来,人伦道德始终居于中国人的实践和精神本位,这决定了中国人有着区别于一神教宗教体验的、更具人文性的形而上传统,在此基础上,中国政治文明具有实质民主的天然本性,人民政治始终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深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哲学理路解答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问题,而人与人关系问题就是政治的核心关切,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实就体现了中国文明理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目标建设的十四点基本方略无不是从实现天人合一及人与人紧密相连的宏观、长远人类发展视角出发,为开拓出一片新的政治价值和实践领域进行探索。在其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追求人民政治的在世性——人在政治互动中达成相互交融的彼此关系,在保障政治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中确立人的民主诉求所需要的获得感,不仅让民主作为政治上的功能性追求而在程序技术意义上将之付诸现实,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与世界通过人民政治这个在场的实质民主范畴达成相容与发展,超越马尔库塞所说的技术合理性②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何俊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达成中国式的天人合一境界③陈曙光.现代性建构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J].哲学研究,2019(11):29.——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人为本的大协调,显扬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旨趣。④陈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建构的理性向度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154.

总之,在实践意义上,当前的自由民主面临程序技术和价值规范上的危机,与之形成对比,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着以人民政治为特色和目标的实质民主建设,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文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路径和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前的人民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民政治塑造奠定了制度和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人民政治建设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同时力图创造出一种实质民主的可能,在追寻中国政治未来道路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继续完善政治体系的现代化构建,也要在认识到自由民主所反映的现代性挑战的基础上,探寻更具中国文明精神理路意义的、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的、以中国共产党作为领路人的政治进步方式。

猜你喜欢
程序民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给Windows添加程序快速切换栏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