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下巧妙设计“云作业”辅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

2022-12-12 02:51范嘉雯
英语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科作业素养

范嘉雯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实现了教师教学手段的历史性变革(林晓雪 2019),线上学习资源和平台越来越多元、丰富。多元学习渠道提高了学习的质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丰富英语课程学习资源”(教育部 2020)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提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时了解和跟进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确保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育部 2020)。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延续与递进的有效形式之一(白惠萍 2009)。作业的布置需不需要以此为契机,作出一些改变,带来新面貌呢?如何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云作业,实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一线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尝试探索后疫情时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以新的方式、维度和视角优化作业设计、内容和形式,以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落地。

一、作业布置的困境与数字化平台的优势

英语学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学科教学全过程(梅德明 2016)。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发展。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从核心素养出发,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然而,通过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时层面,初中阶段英语课程受课时的限制,课后作业趋向以应试为导向,主要表现为看重知识巩固,以机械操练的练习为主,如背诵、抄写、做题等,虽然这类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但是缺乏综合性、灵活性、自主性,容易让其陷入应试化的英语学习圈套,轻视其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忽视其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

教学材料层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聚焦课本内容,关注文本知识,淡化育人理念,从而使作业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轻视在特定语境和情境下的实践活动,很难帮助学生把所学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在社会情境中帮助其形成语言意识和语感,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理念层面,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选择与设计却没有引起重视。在这样的模式下,难以肩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责任。

当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时,数字化教学手段保障了教学的正常运行,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线上教学带来了活力,也为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王燕 2019)。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丰富了在线教学作业布置的形式,扩展了作业的模式,不再拘泥于作业本,为教师设计富有多样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课外作业拓宽了渠道,为学生进行巧妙的练习巩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促进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

第二,信息技术带来高效的作业评价方式。教师在线上平台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和生动有趣的互动,并能实时推介、分享优秀作业,展示给更多学生和家长,从而激发他们对作业的兴趣。

第三,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作业内容带来了生命力。教师可以利用优质的英语资源和真实语料进行作业的整合,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使作业内容生活化和趣味化,同时拓宽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提升其英语学习热情。

有了数字化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支撑,英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不再机械、重复。教师可以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巧融入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任务融合的路径

《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2020)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英语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手段,为教师设计基于拓展提升和能力整合的课外作业拓宽了渠道。在英语教学中,一线教师应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英语作业形式,使英语学习任务焕发新活力。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英语学习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利用以下路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创编性作业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情感策略角度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能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线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加成设计趣味性、多样化的作业和内容,激发和维持其线下学习兴趣。

例如,让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运用、整理、归类、加工、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资料、设计、策划,根据对课文中的对话和故事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编辑电子英语海报,强化理解与感受;或者,让学生通过改一改、说一说、唱一唱等形式将课文内容的学习转化为语言实践,把单一、乏味的核心词语和功能句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歌谣进行改编,鼓励他们利用自媒体录制剪辑,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创编性作业能帮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激起其参与的兴趣,同时,既能帮助其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主题内容,丰富作业形式,为作业注入活力。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话题为例,教师可以“就地取材”,给学生科普抗疫的相关英语知识,带领他们演唱抗疫歌曲,录制日常生活中防疫的小视频等。通过这样的作业方式,在增加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其预防病毒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丰富的创编性作业拓宽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有效地转变了学习方式,让他们告别了“机械刷题”,激发了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设置实践性作业

实现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应用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便实现了有效的学习。同样,作业的功能不应局限于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还应让学生享有更多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数字化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可以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实践性作业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反映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特别喜欢参与的,却也是教师容易忽略或者舍去的内容。通过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搭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延伸和补充课堂内容,激发其求知探索的欲望,帮助其获得价值感的同时,培养其自信心,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本质和功能是交流互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英语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一段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学习、模仿并录制,或者选择感兴趣的文章并向大家推荐,以讲故事或朗读的形式录制音频并分享来发展其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有意义的尝试。另外,可以将优秀作品整理并制作成视频或者作品集等,在学校的英语广播中或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和示范,让学生在仿、视、听、说、演中感受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除了感受语言外,还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式作业,将英语学习带出课堂,带入生活。比如,通过拍摄视频介绍在家的一天,或者介绍过年习俗或美食,在提升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寓教于乐,使其充分体验各种流媒体技术,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分层化作业

“一刀切”式作业的难易梯度不分明,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且违背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很难满足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在完成这样的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白惠萍 2009)。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陈琳、王蔷,等2004)。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领域。在作业的布置上,一线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作业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桥梁,实施作业分层,增强他们对作业的选择性。比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必做任务和选做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偏向基础知识的积累的必做任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偏向综合能力运用的选做任务,展示自我。教师可以分配一些综合性较强、较灵活的任务给学习主动性和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借助信息技术记录自己探究性学习的发现过程,指导他们寻找资源,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解试题。“自媒体说题”的形式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基础一般的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激活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激发和点燃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教师甚至可以把个性化的分层辅导搬到线上。比如,在教师的辅助下,通过线上视频面对面的形式,以小组长为主心骨帮助基础较薄弱的组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了平台,也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构建了互帮互助的梯队。

(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设置合作型作业

《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有与人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倡导学习者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开放、包容、共处的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为英语学科作业的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更大的可行性和发展性。教师要像研究课堂一样研究作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虚拟环境为学生创设需要多人完成的课后作业,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例如,紧贴时事热点,构建“新冠病毒”的主题教学,让学生借助网络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理解和分析疫情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课后辅之以必读篇目和选读文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设置合作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抗疫视频或英文疫情播报,借助新媒体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为了出色的展示,自己调节分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与组员沟通、协商、共享,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学得快的学生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将合作学习融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线下课堂不曾有过的那种强烈的表达欲,得到更多的有效锻炼。这样,作业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抄、背、做”,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将英语资源数字化,借助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资源和跨时空的学习渠道,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结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是加快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英语课程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延伸和完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其积极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作业设计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疫情时期的特殊举措,还为后疫情时代适应教育信息化和英语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行动指引。

猜你喜欢
学科作业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