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特邀主持人:朱栋霖

2022-12-12 12:19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昆曲艺人苏州

主持人简介:朱栋霖,苏州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昆曲年鉴》主编,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文化最高奖和终身成就奖“紫金文化荣誉奖章”、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特等奖获得者。

主持人语:本期“吴文化研究:昆曲”专题刊登的专论,显示了昆曲研究新的生长点。

我因为主持《中国昆曲年鉴》编纂工作,对全国昆曲研究十多年来的情况一直比较关注。十多年前,全国相关昆曲的文章每年只有百来篇,其中大多是一般性文章。2013——2016年上升到每年400篇以上,其中2014年飙升到500多篇。近五六年来,青年学者加入研究队伍,每年的昆曲研究论文等都保持在200篇以上。昆曲研究队伍大都来自文学院,以剧作研究、文献考证、历史情况梳理较多,而真正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学术探究的,一直在期望中。近年来有音乐学院学者研究昆曲曲谱,甚为可喜。研究范围集中于赞美昆曲全盛期成就者多,这是可以理解的。而艾立中、王丽梅等的两篇论文探究清末民初昆曲衰落期的具体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

艾立中论文《1917年苏州新、旧剧团演出纠纷之考察》,查证了大量资料,指出清末民初昆曲演出在苏州走向衰微,不仅仅是太平天国兵燹所致,还有昆腔自身声腔与演出的原因。昆曲仍是当年的昆曲,但观众喜新厌旧,审美趣味发生由“雅”到“俗”的转变,昆曲抵不住花部乱弹的冲击,在其出生地——苏州——逐渐飘零。艾立中特别关注到,在苏州阊门演剧繁华地,出现新、旧剧混演与新、旧剧兼擅艺人的现象。他敏锐地指出,这是新、旧时代转变中演艺界的特殊现象。艺人和观众开始顺应时代,打破新、旧剧之间的壁垒,对新、旧剧的认识逐步从对立转向融通。当时很多士人对这一现象缺乏认识,落后于实际。他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夸大了新、旧剧之间的冲突,而真实的情况是,新、旧剧在演出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戏剧实践远比戏剧理论要丰富得多。

艾立中特别关注到,其时因为争夺观众导致了冲突的发生,而在新、旧剧团演出纠纷的解决中,苏州总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代替了业已衰落的苏州梨园行会老郎庙。这次剧团纠纷是现代戏剧演出史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这使我想起,1957年曾在苏州书场发生过一次新、老艺人为争夺演出场所大打出手的往事。当然其性质不同,但新、老艺人之争抢演出场所,其背景同样是缘于苏州评弹演出转型,演艺的新、旧时代更新。

艾立中的论文是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戏曲生态之关系研究”的中期成果,相信他在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会有所创获。

王丽梅、朱琳玲的论文《衰而不绝 弦歌不辍——清末民初苏州昆曲演出论略》研究了昆曲衰落期的不同声音,苏州昆曲剧坛还活跃着另一支重要力量——从明中叶以来的昆曲堂名活动。明清两代,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堂名十分繁盛。在昆曲家班与职业戏班辉煌发展的明清两代,堂名演出的光芒被其遮蔽,但是在昆曲衰微的清末民初,堂名演出则在民间保留了昆曲清音,使得苏州地区始终保有昆曲演出的身影。这是值得关注的。

郑世鲜的论文《明末清初吴中地区文人戏曲合作初探》亦可一读。她关注到明末清初文人群聚之风愈炽,明嘉靖年间昆曲的改良和流播,又为文人们的聚会雅集增添了新的形式,案头上的戏曲合作也蔚为大观,不少戏曲剧本与戏曲理论著作都是文人曲家们切磋交流中的产物。

猜你喜欢
昆曲艺人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花灯艺人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补园和昆曲
苏州十二忆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