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2-16 08:57魏佳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语专业课程水资源

魏佳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提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各行各业需要大批既具有国际视野、良好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1]。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广泛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和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2-4]。双语教学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情况,还能让学生全面认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5]。

一、双语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媒介,主要用来教授内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6]。然而,目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四点。

(一)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效果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求较高,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因英语障碍而无法学懂专业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不理解,心理上处于被迫接受的状态,存在抵触情绪。总之,英语基础薄弱必然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无法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专业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PPT的方式进行讲授。但是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这门课程的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计算和理解的专业知识较多。在双语教学模式下,由于专业英语词汇量有限,学生在前期教学中普遍反映课堂氛围枯燥,容易走神,经常出现听不懂的现象。此外,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整体课堂学习效果较差。

(三)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理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双语教学中,教师缺乏完整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渠道,且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完所有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言堂”现象,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这样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很难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双语教学模式和双语教学方法尚未成熟

目前,双语教学受限于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课时数等客观因素,尚未在所有高校完全普及,仅仅被应用于某些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缺乏系统的双语教学培养方案、完备的双语教学课程标准和评价考核机制。此外,双语教学在语言方面的教学目标尚不明确,课堂上中英文使用的比例较难把握,以上因素均导致双语教学模式和双语教学方法并不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任何一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来讲,教学过程可分解为三个子过程:施教过程,强调教师和知识的关系;培养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点,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实施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双语教学中采取六方面的策略。

(一) “一案到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将水利工程规模的确定、水库防洪调节计算、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水库水能调节计算分开并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介绍,从而造成课程中的知识点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在学习时忽略各章节前后的对比和联系,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在对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始终以某一大型水利工程为具体案例,对该工程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进行防洪、兴利、发电调节计算,通过不同的计算内容,确定不同的特征水位及特征库容,最终确定该水利工程整体的工程规模和效益。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学生可以参与完整的计算过程,既能够了解每一部分的计算目的和意义,又能够把前后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系统地掌握这门课程。

(二)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就会听不懂教师用英语授课时所讲的内容;二是如果学生对双语教学没有足够兴趣,就会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需要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在学习通教学平台上传学习资料,包括课件和相关的英文文献,并下发课前预习内容和课前作业。其中,熟悉专业词汇、准备课堂问题、汇报课前预习情况是课前预习中最基本的内容。学生需要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做好预习并完成课前作业。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对学生课前作业的批改,并且根据学生的课前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程度,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课中实施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师生互动、重难点讲解三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对汇报内容进行互相点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和其他学生的点评作最终评价。其次,让学生提出各自课前所准备的问题,并由其他学生进行回答,由教师作补充回答。最后,教师可以讲解学生未提到的内容,并精讲教学重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发言、评价、提问、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均需要使用英语。课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并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并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主演”,教师是主导,是“导演”。始终让学生有“活”干、有事做,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将死知识学活,并通过实践加以运用。从学生的反映和评价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对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但对各种信息化教学形式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资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介绍工程案例,利用仿真动画软件详细模拟工程案例中的每一步计算所对应的工程阶段,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在进行复杂计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手算,然后再用专业的计算软件对他们的手算结果进行检验,这样既能提高计算速度,又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板书、PPT课件、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教学工具,综合利用案例法、对比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法、讲授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外语沟通能力。

(四)全过程信息采集,考核评价客观公正

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学习通平台精准采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中各种活动的参与情况、课后复习及拓展任务完成情况等信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并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重要程度对每一种考核结果设置不同的分数权重,从而对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及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此外,学习通平台界面中会动态显示每个学生当前阶段所得分数及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学生通过手机上的学习通App可实时查看自己的成绩与表现。同时,系统会对分数较低的学生进行提醒,督促排名靠后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起到了教学评价的作用,又能督促学生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两种语言之间做到有效衔接,灵活变换

双语教学不能忽视其中某一种语言,而过度依赖重视另一种语言,一定要根据专业知识内容及具体的语境,做到两种语言之间有效衔接、灵活变换。若一味地追求英语教学而忽略母语教学,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若只重视母语教学而忽略英语教学,则会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学科内容所使用的第二语言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第二语言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度使用第二语言中的修辞语言来讲解学科内容,并且需要通过母语的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但教师应尽量将对母语的运用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避免学生对母语产生依赖心理。

(六)融入课程思政,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来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约、节俭的美德,而水资源规划利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国大江大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造福广大中华儿女。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能激励学生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使他们为祖国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可以将管仲的“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的“智者乐水”、孟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有关水的思想以及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古代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植入教学,从而在双语教学中,通过西方语言传递中华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这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在实践中,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听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为我们与外界进行沟通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而如何通过这座桥梁更好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已成为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高校推行双语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例,分析了双语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双语教学效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双语教学改革应体现时代特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满足双语教学需求的校本教材。

猜你喜欢
双语专业课程水资源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探讨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