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中大学生应急能力学习结果测评

2022-12-16 08:57方癸椒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体验式应急价值观

陈 庭 方癸椒 尹 杨 陈 庆

自然灾害巨大的破坏性与难以预测性,使得“提升公民的应急能力,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成为无论何时都有意义的议题。高校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学生减轻灾害伤害,树立自然灾害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场所。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对加速我国公众整体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应急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在面临灾害时如果掌握应对危机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拥有应对灾害的思想准备和心理素质,便能在灾难来临时实现自救与互救,尽力减少灾害危机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应急能力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应急思维还能帮助大学生为应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积累经验。本文以应急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利用体验式教学设计培养大学生应急能力的实施方式及效果。

一、体验式学习是应急能力学习的路径选择

心理学家库伯最早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指出体验式学习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四个环节,分别对应了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四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者庞维国将体验式学习归纳为认知体验式学习、情感体验式学习和行为体验式学习三种样态。其中,认知体验式学习以获得知识为目标;情感体验式学习以加深情感、形成态度为目标;行为体验式学习以获得操作技能和经验为目标[1]。

体验式学习是应急能力学习的有效路径。与传统教学相比,体验式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结果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使其主动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实践教学内容,应急能力的学习便属于其中一种。认知体验式学习通过建立学生实际感知帮助学生了解应急知识及其产生过程,行为体验式学习为学生应急动作技能习得提供实践场域,情感体验式学习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危机意识等情感领域应急能力的体认。

二、体验式学习在应急能力学习中的实践样态

“自然灾害:从影视、科学到应对”课程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供全校本科生选修,目前已开设四学期并在学生群体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学生在课程中通过电影赏析、讨论沟通、虚拟游戏、实践比赛等多种情境化教学设计进行应急能力学习。本课程以体验式学习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

(一)运用情境模拟,产生认知体验

采用情境模拟,能够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应急知识。课程中,可以利用灾难逃生的小游戏将应对灾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制造紧张真实的气氛,确定游戏的发展走向,然后在游戏中体验地震状况,并以此来学习地震时的逃生技巧,掌握生存知识;通过影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知晓灾害发生的特点、了解灾害应急专业搜索与救援知识,并邀请学生模拟情境,想象个人如若身处其中要如何进行逃生;设计互动视频,和学生一起经历各类应急事件发生和应对的过程,体验应急事件从预警、干预、应对和恢复的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基于体验过程总结应急事件应对知识、技能、心理各方面的技巧;带领学生参观国家自然灾害实验室,体验灾害监测和应对的手段,使学生在和实验室高科技器材的互动中提升应急能力。

(二)利用项目式实践,创设行为体验

实用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动作技能需要依赖实践创设行为体验。课程中教师以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形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域。例如调动文学院、历史学院的学生共同创作灾害科幻小说、情景剧本,让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进行减震建筑设计,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对减灾防灾救灾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剖析,让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进行灾情监测,让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开发防灾知识游戏等。除了结合专业特点组队完成项目外,该课程还调动学生积极筹备成立自然灾害研究协会,进行相关的社团活动,号召学生参与每年的国家防灾减灾宣传日/周的宣教活动,使学生从应急能力学习者转变为应急能力的科普传播者;组织学生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演练与训练,激发学生参与亚太地区洪水和海啸预警、逃生设备设计等比赛的热情。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战经验,检验了学生动作领域应急能力的掌握程度。

(三)利用观察学习,激发情感体验

观察学习特别适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当我们想要强调“危机意识”“敬畏生命”这些情感维度时,不可能真的让学生面对生命危机,这时就可以采用观察学习的模式。教师可以选择灾难大片作为观察学习的素材进行情感体验式学习。灾难大片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学生在赏析相关自然灾害片段时,能从震撼人心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死攸关的人物命运中获得知识与提升能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感悟灾难中不同人物的个人选择和命运,进而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选择、面临的人生困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未来就业规划提供启发。

三、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下应急能力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以某种学习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后有意或无意获得的结果”。本研究采取访谈和课堂作业的形式邀请学生围绕“在课堂中收获了什么”这一议题进行观点表达,利用NVivo软件对搜集的文本资料进行关键词词云、词频分析。分析过程共有三步:第一步,设置“主观前瞻”,对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厘清词、句、段的含义,找出与学生学习成果相关的概念、内容,并对其进行初步命名,获取83个自由节点。第二步,将自由节点相互关联,并反复比较、分析和整合,获取8个树节点。第三步,在相关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核心类别”进行筛选和编码,最后确定三个核心类别,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与应急能力分类的维度相对应。

(一)学习结果概况

通过文本数据分析和词频分析可以得出,学生的应急能力学习结果体现为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灾害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包括原因、影响、预测、危害等,学生借由课程观影等认知体验式教学对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技能方面,学生在掌握应对自然灾害方法与技能的同时也产生了思维模式的改变;在态度价值观层面,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对人生、生活的思考,开始思考人生中可能出现的突变并做好规划,在视角上也从关心个人放眼于关心社会的每一个生命体。

其中,“人生”“生活”“原因”“思维”“社会”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它们和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三类学习结果相关,呈现出态度价值观比重较大、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的特点。词频最高的5个词中有3个和态度价值观相关,剩余2个分别与知识和技能相关,这说明在本课程中采用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激发情感体验,进而促进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一点在进一步对文本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分析后的层次分析中也得到佐证——在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认知较多,学习结果最为深刻与丰富。

(二)知识学习结果

基于数据发现,学生在自然灾害应急知识方面的收获可分为自然灾害的微观认知和宏观认知两部分,在微观上主要聚焦于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在宏观上更多是主观的感知。在如何获取自然灾害应急知识方面,课程主要通过赏析自然灾害相关影视作品,营造认知体验氛围,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使学生充分了解自然灾害的原理,并对其产生新的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领域的应急能力,为实际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奠定基础。

(三)技能学习结果

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这些技能可以被应用到从自然灾害发生前到发生后的全过程中,包括事前的预防预警、事中的逃生方式以及事后的生理和心理救援;另一方面借由对于自然灾害的认识学习一些思维模式,其中既包括打破常规的危机意识,最终表现为未雨绸缪的行动意向,又包括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为什么”的批判性精神。自然灾害应对技能的习得能够在灾害发生的短期内起到关键性作用,而思维模式的习得能够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甚至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发挥长期作用。自然灾害应对技能的习得得益于课程中地震逃生游戏等情境模拟课程活动,而思维方式的习得则更多得益于教师个人讲解方式及特质。

(四)态度价值观学习结果

态度价值观学习结果是三类学习结果中最为丰富的一类。第一轮开放式编码阶段获得了数十个词云自由节点,第二轮关联式编码后所有节点被分为人生观、生命观、自然观、学习观四个大类。

其中人生观下的“人生规划”节点频率最高,这说明该课程引发了学生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以及促使学生开始将“打破常规,未雨绸缪”的理念秉承于心,并外化为做人生规划的行动意向。这两种学习结果也成为学生人生观形成的核心。在生命观层面,学生产生了敬畏生命的情感,对他人产生了人文关怀,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拥有了珍惜当下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应急保护的对象是生命,生命观层面的学习结果表明课程实现了一次有效的生命教育。学者许世平曾将生命教育分为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方面,即珍惜生命的意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生命质量的提升这三个层次[2]。生命层面的学习结果可以体现出学生珍惜生命的态度以及关怀他者的人文情怀,实现了第一层次和最高层次的生命教育。自然观层面的学习结果和自然灾害紧密相关,却体现得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课程中营造的认知、行为、情感体验都更多聚焦于人,注重体会人的所见所为所感,而没有刻画自然本身,使得学生缺失了以自然为主体视角的体验。学习观方面的学习结果和应急能力没有直接关联,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及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其学习应急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运用体验式学习进行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利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生应急能力的教学能够带来丰富的学习结果,通过分析“自然灾害:从影视、科学到应对”这一课程案例,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启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经验方面,一是要提供多元化的情境体验,这些沉浸式的情境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增强其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无法构建完全真实的情境时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的方式来替代,但效果会打折扣。二是可以引入基于互动式、项目式的学习体验,实现知识、技能的吸收与内化。在本案例中互动式的逃生游戏以及小组项目式学习在学生掌握应急技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关注学生应急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反思式的认知体验,在无形中实现思维模式的习得。

体验式教学模式并非全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而情绪体验更有助于态度的习得,因此其教学效果往往呈现出重态度价值观,轻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体验式学习与其他教学方式融合,弥补这一不足。二是有些体验情境的营造过度依赖教师的指导,和教师个人特质和魅力关联性较大,教学效果不具备稳定性,并且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要求较高。三是构建体验式学习的场景可能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且一些学习结果是隐性的、短期内不可见的,难以及时获得反馈。

猜你喜欢
体验式应急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