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研究

2022-12-18 14:44吴庆松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民农民院校

吴庆松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湖南,410205)

一、引言

自从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国家对农村发展与农村治理的关注达到新的高度。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评价指标是乡村振兴。

农村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相关调研发现,农村大量农田闲置,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干农活的大多数是60后,70后不愿意种田,80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00后甚至粮食怎么来的都不知道。[1]农村农民的一般生产生活方式是,农忙时在家种田,其他时间主要在城市里面打零工,形成了农业收入为辅,基本为填饱肚子,打工收入才是家庭主要收入的生存模式;赚钱了只知道在农村盖楼房,或者到城市或乡镇街道买房子,从来不考虑或不知道如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也不知道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种植,不断重复“年成好,产量高,却卖不起价钱或卖不出去,烂在田里”的故事。根本原因是农业各类专业人才稀缺,缺乏高素质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2]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高职院校承担了50%以上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为破解农村专业人才稀缺的难题,高职院校必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3]本文拟从高职院校的视角出发,以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就高职院校如何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性的思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进行理论探讨和决策支持。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内涵

所谓“1+N”模式,就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根据域内三农特点,选择具有独特优势的高职院校为核心,联结域内多个农业特征相近的村庄,变高职院校和乡村联结不紧密、各自为政的模式为联合域内高职院校拥有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知识优势,从而辐射到相应农村,不断挖掘和提升乡村优势、农业资源优势、独特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农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模式,实现高职院校与联结乡村共建共享共创的互动格局。[4]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包含资源整理、资源联结和资源运作三个层面的意义。[5]资源整理层面的“1+N”是指域内高职院校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搭配、专业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组织资源等优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资源着手进行自我整理;而乡村进行自我检视,整理出所在乡村拥有的优势资源、特色产品或作物等有利条件,以及生产作业中的短板、技术资源缺失、销售渠道欠缺、观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做好资源整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联结。[6]资源联结层面的“1+N”是指在资源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即1)与急迫需要这类优势资源的乡村(即N)进行有效联结与配置,培养满足农作物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专门人才。如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与以经济作物种植或水产为主的乡村进行联结配置,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植或养殖;商务类的高职院校可以与物产相对丰富,但市场观念落后、渠道经营不善的乡村进行联结配置,指导农民如何构建渠道、实现农产品销售或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资源运作层面的“1+N”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立联结关系的高职院校(即1)和乡村(即N),形成良性互动,将高职院校拥有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知识优势等下沉到乡村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实现农业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指导,形成农业培训、作物种植、乡村旅游、产品加工、渠道构建、观念革新等联动局面,发挥出“1+N”的效应大于“1”的效应加上“N”的效应;二是组织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既体会所学知识的效用,更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引导他们将来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特点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有四个特点:

一是互动性。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不再是自我封闭的教学,而是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民伙伴、当地政府和组织的良性互动,共同运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解决农村发展、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相互脱节问题。

二是成长性。从高职院校教师的层面来看,教师将知识运用到乡村发展中,解决实际问题,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所教知识的理解;对农村农民而言,有专家全程指导,能及时补齐自身的“短板”,成长为懂农村、懂农业、懂农民的“三农”人才;对高职在校学生而言,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在参与农业实践中把握农村发展潜力,为将来成长为“职业农民”提供了可能。

三是共享性。通过构建“1+N”模式,将高职院校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对接,取得的成果也不再是高职院校或乡村独家享有,而是参与到其中的各种组织、高职院校和农民共同享有,达到共建共享,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四是创新性。“1+N”模式中,N的数量多少并没有固定的程式,要根据高职院校在资源供应能力和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来确定;反过来,N所确定的“1”并不一定是固定在某一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乡村发展实际,选择多个“1”进行对应领域的联结与指导。“1+N”模式在运行上,为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了拓展创新的空间,既创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又通过“N”的拓展,创新具体的运行模式。

三、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价值意涵

(一)“1+N”模式体现了高校教育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要求

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价值体现。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对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检验。[7]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不但体现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功能,更是契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将高职院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与乡村发展中的优势资源结合,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的瓶颈,既是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升华,也弥补了乡村发展中的人才、技术、资源、观念等方面的短板,实现了教育资源效用的最大化,践行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1+N”模式拓宽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新途径

推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通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的主动带动,发挥“N”个乡村中的乡村振兴综合力量,增强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乡村优势资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分散在条上和区块上的优势资源,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走出“象牙塔”,成为真正服务农民脱贫致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增进农民的理解与信任。

另一方面,各种乡村优势资源在高职院校牵头的“1+N”模式下,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等各项工作,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与指导,这样,不但拓展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接触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互动性,密切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

(三)“1+N”模式提高了知识经济的效用度

曾几何时,“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甚嚣尘上,农村很多青年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要么辍学在家,要么在外地打工。农民的农业生产也是按照以往流传下来的老经验,不断重复着“望天收”的故事;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由于与实践结合少,很多教师成为就书教书的教书匠;带来的结果是农民农业生产得不到指导,高职院校拥有的知识优势无法发挥效用。[8]推行“1+N”模式,让高职院校与N个乡村形成联结关系,让高校老师能深入基层生产中,对农业发展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农民也能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导,更加相信科学知识的力量。通过“1+N”模式,将极大增强农民的获得感,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充分发挥效用。

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运行机制与效果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就是选择域内优质高职院校作为核心,带动N个乡村的优势资源,进行乡村农业生产指导和农业人力资源培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进行的对接联动运行模式。

“1+N”模式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等三个层面的运行组合。核心层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和乡村农业生产、养殖、加工大户构成,通过搭建的联结沟通平台,处理农业生产、养殖、加工中的各项事务,其主要功能是起示范引领作用。紧密层由高职院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县乡两级的农业生产管理人员、精准脱贫扶持干部、村级干部等相关人员构成,与核心层构成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指导下,落实农业生产指导与农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任务。松散层主要由普通农户、农村意见领袖以及其他热心乡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个人、组织等组成,通过专业知识队伍、乡村发展责任干部的组织引导,参与到农业技术指导和农业知识培训中来,共同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群众基础。

“1+N”运行框架构建好后,运行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实践。例如,高职院校根据农民集中反映的生产问题、技术问题、农产品加工问题等,以专题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分组培训;高职院校开发出适合农民特征和农村建设的专门课程体系。

二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之间的联动。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现场教学,让其他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联动,承接优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先进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信息等。

三是名师课堂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对象之间的对接联动。

四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对象之间的互动。通过网络共享平台,甄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秀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互动,从而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运行效果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实施需要通过三种方式达到运行效果。一是综合性运行方式。需要建立“1+N”模式指导下的联系沟通制度,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层专业队伍,应当每周或每月召开校村联席会议,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技术指导以及农业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乡村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部署;协同紧密层相关人员布置辅助工作并落实反馈。二是单项性运行方式。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单独协调某个乡村振兴力量,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工作。例如,围绕农村电商渠道,教会农民在网上如何进行农产品拍摄、如何表述农产品特点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如何推送农产品到目标客户等。三是组织性运行方式。核心层和紧密层根据乡村发展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组织多种力量协同运行。例如,通过加强宣传、典型农户帮扶等方式,在乡村形成标杆效用,以利于后期充分运行“1+N”模式,从而带来辐射效应。

五、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在全面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不失为一种将高校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不仅解决了乡村发展得不到专业指导、人才短缺的窘境,也为高职院校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提供了有效途径。另外,通过“1+N”模式,能够将乡村振兴的各种力量、优势资源有效协同起来。因此,应当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探索乡村振兴和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实施途径。

(一)健全“1+N”模式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健全“1+N”模式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1+N”模式所具有的联结纽带作用,带来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革新观念等是解决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良方”。在实施“1+N”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出台政策,动员各种乡村振兴资源、社会力量参与到“1+N”模式中来,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国家战略。其次是广大联结村村民的支持和认同。“1+N”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能够有效整合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但必须认识到,“1+N”模式目前还是粗浅的、探索性的,运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村民趋利、短视的特点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推广过程中让村民接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政策保底,获得广大联结村村民的支持和认同。再次,从人财物层面予以激励,给参与“1+N”模式的专业队伍一定的经费支持,并保持联结人员的相对稳定。例如,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或者与专业队伍签订协议,由政府出资,按村民增收部分的相应比例作为专业队伍报酬;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职位晋升等方面做适当倾斜;政府对村民实行政策兜底,对积极参加培训,提高技术技能取得实效的村民给予奖励。

(二)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要履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两个方面的任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实践工程,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核心作用;“1+N”模式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与“1”中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高低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专业教师由于长期只与大学生打交道,在对象改变的情形下,不善于与农民、农村干部进行沟通,导致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有效运作好“1+N”模式。为此,专业教师队伍首先要掌握与村民交流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例如,在对村民进行指导与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村民能够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村民进行交流,做到“听得懂,沟得通”,让村民产生认同感,增进信任。其次要突出重点,保障实效。专业教师应该多倾听村民的意见、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村民解决农业生产、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村民觉得专家靠得住,有事愿意与专业教师沟通。再次,需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内部培训,与村民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专业教师内部开展指导前培训和指导中的针对性培训,采取“传帮带”以及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9]

(三)强化“1+N”模式运行情况的考评管理

运行“1+N”模式既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校教育功能的组织行为。[10]由于指导和培训村民是一项软性工作和长期工作,在“1+N”模式下专业教师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和畏难情绪;村民在参与过程中,没有感觉到实效,也会出现不积极、不参与的情况。因此,必须要加强“1+N”模式运行情况的考评管理,从制度、机制、激励、保障等方面落实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提高“1+N”模式的运行效果。例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保障“1+N”模式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建立考评制度,对每一个“1+N”模式运行团队进行季度考评和年终总评,重点考核评估项目团队“1+N”模式的运作管理和运行实效、村民参与度以及村民对专业团队的满意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团队绩效、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院校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耕牛和农民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