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童谣的特点和人文价值

2022-12-21 17:52郭映枚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客家人童谣儿童

郭映枚

“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①出自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因此,童谣又称童子歌,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在各个地区流传的童谣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

客家童谣普遍流传于客家地区,是以客家方言吟诵,由当地劳动人民口头相传的,用于表达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教育孩童、寄托长辈厚望,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现状的儿童歌谣。

客家童谣带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以及精神面貌,是客家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童谣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探索客家居民的历史变迁、丰富客家文化的内涵、发扬客家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客家童谣的特点

客家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音韵和谐,在传唱中,既能帮助儿童学习语言,丰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又能增加儿童游戏的趣味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童谣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在一代一代客家先民的口耳相传中,不仅将童谣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还将古老的中原文化容纳在其中。在客家人迁徙途中,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因客家地区的语言存在差异,在词汇、发音等方面,不同的客家聚集地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局面,各地的客家童谣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客家童谣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童谣中的韵味通过客家方言才能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客家童谣具有当地最原始、最纯正的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客家童谣保存了原始的客家方言。首先,客家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词,比如古词中的“食”,可以表示吃饭,也可以是喝茶,客家方言中的“朝”“昼”“天光”等都是古词。其次,客家童谣中保留了许多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比如火萤虫(萤火虫)、禾毕子(麻雀)、新臼(媳妇)、月光、日头等等。再次,童谣中词缀的修饰,也表现出客家的地域特色,比如猫公(猫)、虾公(虾)、阿公阿婆(爷爷奶奶)等。

客家童谣反映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产生活到节日习俗,再到婚丧嫁娶,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首先,猫、狗、田螺、蟾蜍、拐子(青蛙)、月光等出现在童谣中,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其次,毕酒、煮酒、割禾、掌牛(放牛)、赴墟(赶集)、过番等独具一格的生活习俗也在童谣中被一一描绘出来。再次,结亲、唱野②指客家地区烧香拜佛的礼节。等婚嫁习俗也在童谣中有所反映。

(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客家童谣没有格律诗的规整,也没有自由诗的杂乱,其形式简单,结构多变,内容通俗易懂。为便于儿童记忆和传唱,也为展现童谣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客家童谣篇幅较短小,句式整齐,常以三字句或四字句为主。如:

例1:

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③《蟾蜍罗》:摘自林碧红《客家艺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129页。

例2:

莫叫莫叫,乖乖上轿,又有钢板,又有花轿。

今日暗哺,新郎上斗,公婆相好,鱼(你)会偷笑。

例3: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短个拿来煮酒食,长个拿来讨新娘。①《月光光》:摘自林碧红《客家艺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123页。

例4:

四四方方一张台,年年读书我也来。

你读三年不识字,我读三年进秀才。

例1和例2分别是三字句和四字句,例3是混合句式,例4则在形式上仿照绝句的形式。客家人用诗歌的形式来传唱歌谣,虽然童谣在平仄对仗方面不如绝句严谨,但是具有了诗歌形式的雏形,这一方面反映了客家先民在童谣创作中善于运用既有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客家人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方法恰巧将教与学、玩与学结合起来,对孩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三)优美和谐的音韵

客家童谣主要靠口头传递,因此在传唱过程中非常注重押韵,追求音律的抑扬有致,富有节奏感。押韵后的童谣能诵能唱、语音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提高了客家方言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易于童谣的流传。

例5:

黄毛黄毛,睡到食朝,听到碗响,

项来(起床)乱抢,抢到缺碗,食只哈卵。

例5的童谣中,“毛”和“朝”,“响”和“抢”,“碗”和“卵”分别押ao、iang和an三个不同的韵,而且其韵调均相同,分别是阴平、上声和上声,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顺畅。不同的韵律,使得语言富于变化,更容易被孩童接受。

还有一种就是顺口溜。这种小调比较接近于词语接龙,却在词语接龙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独具客家特色的词汇,既可以让孩童掌握更多的词汇,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他们对客家生产生活的了解。这些词汇多是“动词+名词”的形式。如:

例6:

火萤虫,唧唧虫。翻呀转,吊灯笼,吊呀吊,蛇吊。蛇呀蛇……②这首童谣流行于梅州市各县,是较为普及的传统童谣。

另外,还有一些童谣以问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引导儿童认识事物,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如:

例7:

小姐小姐莫生气,天光带汝(你)去看戏。迈唉戏,游戏。

迈唉游,酱油。迈唉酱,豆酱……③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279页。

在例6和例7两首童谣中,前后相接的词中可以是同音同字,可以是同音异字,也可以是谐音字。这种连贯的字词,减少了孩童记忆的困难,增加了孩童的词汇量,既生动有趣,又展示了孩童的天真活泼。

除了上述特点外,一些童谣还会运用夸张、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如例6《火萤虫》这首童谣,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前后句随韵相连,环环相扣。客家童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深耕于客家儿女的心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华侨中流传。

二、客家童谣的人文价值

客家童谣是客家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了客家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童谣就是长辈们教育儿童的教科书,客家子女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长辈的熏陶和教导下,学唱童谣,接受客家文化。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教育价值、文化研究价值和娱乐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

客家童谣蕴含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爱国爱乡情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都在童谣中得到充分的诠释。

1.传承地域文化

客家童谣是客家先民在艰苦的南迁史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首先,客家童谣中包含了客家地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如赴墟、割鲁、石磨、蒸酒等,对客家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场景多有描述。其次,客家童谣将生活中常见的虾、火萤虫、蟾蜍、番薯、韭菜、竹子等动植物记录下来,反映了客家人“就近取材,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惯。石磨和赴墟等作为客家地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逐渐成为客家习俗变迁的历史见证。

客家地区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客家文化由中原而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深远,父系社会的宗族组织在客家地区流传下来。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村庄就会有祠堂,祠堂是客家人维系宗族关系、加深宗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歌谣,自小灌输儿童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儿童逐渐形成对宗族的认同意识,以此维系宗族的繁荣和昌盛。在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衍生了客家地区独特的祠堂文化、祭祀文化等乡土文化形态。

2.传承爱国爱家的情怀

客家童谣中描绘了许多客家人“过番①“过番”,就是“过南洋”,指旅居东南亚一带。”“下南洋”的情景,承载了客家子女爱国思乡的情怀。客家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来到番国,饱受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别离生活,但他们始终坚信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面对陌生环境中闯荡的艰辛和孤独,他们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寄托在歌谣中,以告慰心中的凄苦。

例8:

火萤虫,唧唧虫。屎背尾,吊灯笼。点起灯笼出间房,送涯阿爸过南洋……

“妹呀妹,娘呀娘,涯去过番莫心伤。去到番片会写信,三年两载会回唐。”

例8是侨乡离别的真实写照。这里反映了侨乡男子“过番”时,母亲、妻子打着灯笼相送出门的情景。“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客家童谣是客家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他们思念故乡的“月光曲”。

3.传承耕读传家的教育观

不读书无以成人,不读书无以立身。客家先民自南迁之始,就一直秉承着“非耕即读,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他们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

例9: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

《月光光》这首童谣在客家地区普遍流传着,“秀才”“白马”“学堂”“读文章”都是在向幼儿灌输读书出仕的意识,寄托着长辈对子女读书进仕的热切期盼,形象地体现了客家人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二)教育价值

教育是客家童谣的重要价值体现。客家文化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崇文重教,“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孝道等,客家先民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童谣中,促使儿童在传唱中接受长辈的教诲,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智力、思想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启蒙教育。

1.认知获得和语言习得

客家童谣取材广泛,包罗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描述社会生活场景的、有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有赞扬、有讽刺,这是儿童初步接触社会的教科书,能使他们形成了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认识。首先,童谣中有很多叠音叠字的词,如月光光、睡目目、排排坐等,在传唱的过程中帮助儿童练习发声,学习语言,加深了儿童对语言的印象。其次,客家童谣中含有丰富的词汇,如劳动工具簸箕、禾杠、扁担,生活用具菜篮、米箕、鸡笼等都是由竹子编制而成的,通过歌谣的传唱,增加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帮助儿童掌握生活常识。

2.人生哲理教育

客家童谣记录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哲理。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传统男耕女织的劳动形式并不适合南迁的艰苦生活。在客家群体中,女性占据的地位和男性的地位已经相差无几,女主内男主外的生活模式成为客家地区的一个特色。因此,对妇女品行的要求也就明显提高了。

例10:

勤俭叔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

灶头锅尾,光光张张。煮好茶饭,刚刚天光……②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267页。

例11:

懒尸妇道,讲起好笑。半昼起床,喊三四到。

日高半天,冷锅死灶。水也唔挑,地也懒扫……③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268页。

例10《勤俭叔娘》和例11《懒尸妇道》是完全呈对立的两首歌谣,前者描绘了结婚后客家妇女的日常工作,赞扬了客家妇女勤俭持家、贤良淑德的美德。后者讽刺一些懒惰的妇女,同时也告诫儿童要勤劳致富,否则就会被别人取笑。客家妇女的辛勤劳动,恰恰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原传统相契合,体现了客家妇女在群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客家人重视礼教,强调要孝顺父母,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一些有违道德的社会现象,必然会遭到社会的耻笑。就如《麻雕子》中,教育孩童要尊老爱幼,孝顺爹娘,谨记爹娘的养育之恩。《癞痢头》是告诫儿童做事情要敢于吃苦,更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客家人以这些反面的教材以歌谣的形式教育儿童,传授经验。

3.教育观培养

客家童谣体现客家人独特的教育理念。客家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强烈的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的观念。无论是个人生存还是宗族的兴旺发达,都与读书密切相关。歌谣的盛行,文化的传承和交融,让儿童从小就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教育观。客家人笃信“教育要从小抓起”,注重对孩童良好行为、道德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诙谐有趣的歌谣,让孩童在意识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逻辑结构,在意识的影响下,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以及周围环境的渲染下,自觉发现和改正自身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而在儿童自身能力的培养方面,客家人强调的是自力更生、自主选择。尽管客家人一直强调耕读传家的意识,但是并不将此作为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不成,学一门手艺,也能有所作为。由此可以看出,客家人更看重的是儿童的成长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三)文化研究价值

客家童谣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首先,客家童谣描写了客家人的生活模式,提及了生产、生活中客家人为适应新环境和“因地制宜”而制造出来的工具,还体现了客家服饰和饰品的变异,这是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妇女地位改变后,为适应新的生活需要而作出的改变,为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客家童谣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客家童谣是中原古音的宝库,在客家人迁徙的途中,中原古音融合了南方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语音,形成现在的客家话,这也使得中原古音在不同的客家地区发生了异变。在推广普通话的潮流下,客家话的一些语音逐渐被同化甚至消失,但是童谣的固有性使其不易发生变化,较好地将古音保留了下来,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再次,客家民系的形成反映了人类的发展史,见证了五胡乱华以后中原汉族为躲避灾祸,不得不举家迁离,谋求新的出路的无奈举措;见证了客家先民客居他乡,在与岭南的土著居民的磨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艰辛历程。客家人的迁移历史、文化的保存为中国人类学、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

(四)娱乐价值

客家童谣常与游戏结合,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价值。在游戏之时配上欢快的童谣,既减少了游戏时的沉闷枯燥之感,又增加了情趣。比如:

例12:

羊子咩咩,两角丫丫。三更半夜,四更南蛇,五更老虎,老虎来了么?“冇来。”

例12《羊子咩咩》系将众儿童集合在一起,一人扮老虎,一人扮母羊,其余为小羊。老虎念《羊子咩咩》的歌,念至“老虎来了么?”,母羊答“冇来”。老虎便重念。如母羊答“来了”。老虎与母羊抢小羊,你抢他挡,抢完结束。

例13:

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打锣,新臼(媳妇)灶背炒田螺。

田螺壳,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叫,新臼哈哈笑。①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268页。

例14: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山猪。山猪漂过河,跌得先生背驼驼。②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277页。

例13和例14两首歌谣诙谐有趣,含有对某个人的戏谑,体现了孩童调皮和喜欢搞恶作剧的习性。因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童谣可以表达儿童对事物的看法和情感,带给儿童新奇的角色体验,使儿童在童谣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客家童谣的形式多样,特点鲜明,蕴含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对儿童有启迪和教化的作用。客家童谣价值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发掘,发挥其影响力,打造一个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客家人童谣儿童
客家人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