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十三势拳与杨氏太极拳的源起及拳谱比较

2022-12-22 09:46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己方左臂招式

赵 波

(1.连云港市政协,江苏 连云港 222006;2.连云港市民革,江苏 连云港 222003)

一、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概述

(一)十三势拳概述

十三势拳又称“十三势软手”“软十三”,源自唐朝李道子所创“无极养生武功”,为道家武学传承[1]。十三势拳以“擒跌捕缚”为主要招式技法,鼎盛于明代,与九翻十八跌打挝拿拳等拳法同属“捕拳”类武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依靠武力谋生的职业,如“兵”“捕”“匪”“镖”等,是传统武术赖以存在的根,但在一些民间禁武阶段,政府仅允许两处练拳习武:一是军队,习练“兵拳”类武术,以器械为主、徒手为辅,招式凌厉,技法讲究“一击必杀”;二是官府衙门,习练“捕拳”类武术,以徒手捕缚为主、器械锁拿为辅,招式注重“擒跌制服”,技法讲究“以柔克刚”。尤其是官府衙门,其缉捕、刑狱等相关人员所习练的武术,在实际应用中要求既不能对嫌犯产生重大身体伤害,又可有效制服、抓捕对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实用型拳术[2]。练习十三势拳套路,拳架舒展简捷,动作柔顺轻灵,注重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和、连绵不断、动中求静;招式技法实际应用时则强调步法虚实变化、旋转走圆,身法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顺势用力、引进落空,以反制关节、绞勒、主动倒地(自跌)等特殊技巧来降低摔跌所需绝对力量的要求,有鲜明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擒跌制服技法特点,是典型的“捕拳”类武术[2]。

十三势拳目前可查证的传承来自河南省博爱县唐村千载寺太极宫。明代唐村李氏家族世代习武,其八世祖李春茂入唐村千载寺拜师博公武道,习练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一生以教书传拳为生。九世祖李仲、李信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奏庭(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为姑表三兄弟,共同在太极宫拜师结义,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1]。因李仲、李信等人参与明末李自成起义,李信被误杀后,李仲为避祸出走浙江三弟李俊家,以传拳教书谋生。姑表三兄弟之一的陈奏庭回村归隐后,则以十三势拳为骨架,揉合通臂缠拳、千载八式(把式)、家传炮捶等拳法,创立陈氏太极拳,其与十三势拳共同流传后世[3]。陈家十四世祖陈长兴将十三势拳传于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习拳有成后辗转至北京,曾至端王府教拳,任清廷旗营教习。旧山东国术馆馆长李景林先生从杨露禅之子杨健候处学得此拳套路,并将其以杨氏太极拳之名传授国术馆师生。明代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曾将十三势拳传于晋、鲁、陕、浙等省,但后来由于明清换代、李氏家族中多人参与农民起义、清代压制民间其他武技发展等诸多历史原因,导致十三势拳几近失传,目前仅在河南博爱县唐村一带仍有部分传承。

(二)杨氏太极拳概述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是以传统道家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之阴阳五行变化及中医经络学说等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于202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而成。清道光年间,杨露禅师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学得“十三势”长拳,经多年研练,悟得拳法真谛,后传拳端郡王府,任旗营教习,得“杨无敌”美称,所传拳法套路、推手技击方法也经杨氏三代人不断创新、精简,成为当今流传于世的杨氏太极拳[4]。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套路演练时讲究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杨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动中求静。在技击推手时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发力时则注重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打人不露形。杨氏太极拳源出道家,故兼具一定的养生健体功效,长期练习可改善神经系统和脏腑功能,提高呼吸质量,具有揉练全身骨骼关节、肌肉,强化新陈代谢等功效。

(三)十三势拳与太极拳起源

太极拳起源众说纷纭,民间有张三丰创拳说[4]、王宗岳创拳说[5]及陈王廷创拳说[6,7]等。相关考证表明,张三丰创拳说证据不足,陕西宝鸡市金池观为史载张三丰晚年修炼之地,观内有张三丰修道之诸多传说,却未见张三丰创、练太极拳的相关内容[8,9]。据2003年河南博爱县唐村发现的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十二世李鹤林(康熙五十五年)曾编著《太极拳论》《十三势拳歌》《太极养生拳谱》等著作。李鹤林有弟子王宗岳,曾在唐村、齐村教书学拳,后世流传的“太极拳论”应为王宗岳转抄自其师李鹤林著作[1]。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王宗岳为其师题匾“武元杰第”,并为唐村的“习武堂”题碑“太极养生武堂”,现院址尚存。陈王廷为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氏,与唐村李氏九世李仲、李信为姑表兄弟,三人曾于千载寺太极宫拜师结义,练、传无极功和十三势拳,创艺太极养生功(李氏家谱)[10]。

王宗岳《太极拳释名》指出,“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11],说明现代太极拳的原始拳法就是“十三势”。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习练传承者的文化底蕴、眼界悟性的差别,才衍化出各式不同的太极拳派别。

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在学自唐村千载寺太极宫十三势拳的基础上,揉入通臂缠拳、千载八式、家传炮捶等拳法,创编出讲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拳法招式始终贯以缠丝劲,注重内劲统驭的陈氏太极拳拳法[12]。杨家由杨露禅从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处学得十三势拳后,在长期习练、传承、参悟该拳的基础上,依据传拳的需要,以推手为实用技法,精简改编出举世闻名的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从师杨露禅及其子杨班候,对太极拳苦心钻研,所创吴氏太极拳以以柔克刚著称,拳架斜中寓正、松静自然,招式严密、细腻绵柔,推手主张守静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得早期杨氏太极拳精要。武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宗师同乡武禹襄先生在杨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练功感悟、揉合两家拳法创编的拳式。此拳小巧紧凑,练习时要求劲意支配外形,接手时注重接劲打劲。孙氏太极拳则是从武氏太极拳衍变而来的,两者拳谱相同,拳式动作有所变化,在步法、身法上融入形意拳、八卦掌之精髓,转身必以开合相接,技击重推手,人称“活步太极拳”。

陈、杨、吴、武、孙各派太极拳虽各有所长,但都是在陈家沟陈氏家族拳法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广为流传的,而唐村李氏家族的后世拳学传承却日渐式微,尤其是十三势拳的诸多实用技法更是流传甚少。究其原因,可能与唐村李氏家族一直讳言祖上曾参与明末“闯王造反”有关,过去李氏家族藏谱者一直不愿对外公布家谱,即是例证。此外,陈氏家族十四世陈长兴将十三势拳秘传杨露禅后,陈家也没有再向后世传承十三势拳,与以上所说不无关系。

二、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拳谱比较分析

拳谱是武术招式的文字记录,可以描述拳法套路的组成架构、招式名称,反映拳种的拳理和风格,甚至套路编撰者对招式用法的认知、感悟。传统拳术套路一般都有拳谱记载,是后人研究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拳谱比较

2003年,在河南博爱县发现了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唐村《李氏家谱》,在对该资料研究的过程中,又搜集到了唐村清代李氏家传十三势拳拳谱。将该拳谱与当今流传的杨氏太极拳拳谱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差别很小。

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传承十三势拳拳谱:

(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进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却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上步挫捶/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搂膝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势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双抱捶/(收势)

杨氏太极拳拳谱(杨氏拳谱“十三势”名目):

太极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进步搬揽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山通背/撇身锤/上步搬揽锤/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搂膝拗步/进步栽锤/反身二起/披身伏虎/回身蹬脚/双风贯耳/左蹬脚/转身右蹬脚/上步搬揽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野马分鬃/上步揽雀尾/单鞭/玉女穿梭/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晾翅/搂膝拗步/海底针/山通背/白蛇吐信/上步搬揽捶/进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带穿掌/转身十字腿/进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势七星/退步跨虎势/转脚双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十字手/合太极

比较十三势拳拳谱和杨氏太极拳拳谱,两者套路结构基本一致,招式名称也大致相同,所存在的一些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套路中招式的连接顺序、个别招式名称的改动,以及部分招式的缺失和演练方法不同。

(二)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套路中招式增减、名称异同分析

对比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套路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度很高,有些招式动作名称虽不完全相同,但多为对招式动作的描述角度不同或是音同字不同,动作上的差别多是来自对招式使用的理解,以及杨家在传拳过程中因经济利益、学拳者需求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两者在套路上可视为基本相同。

1.动作相同、名称有区别的招式

表1 十三势拳与杨氏太极拳动作相同、名称不同的招式

2.名称不同、动作亦有区别的招式

“高探马+十字摆莲”和“高探马穿掌+转身十字腿”的差别,一是杨家在传拳过程中为了便于习拳者学习,将“十字摆莲”(单摆莲)改成“转身十字(蹬)腿”,降低了动作难度,方便了习拳者练习;二是杨家在“高探马”后面加上“穿掌”,则是要说明这里的“高探马”与套路前半部分出现的“高探马”有所不同,这里多了一个“上步侧身穿掌”的动作。十三势拳套路中的“进步栽捶”原来就有左右搂膝上步动作,杨家为传拳方便,直接用左右“搂膝拗步”代之。至于“却步搬揽捶”和“上步搬揽捶”的区别,一个是“却步”,另一个是“上步”,原因也是两者在对招式技法的实际应用理解不同。十三势拳套路中最后出现的“上步揽雀尾”和前面出现的右式“上步揽雀尾”有所不同,是左式的“上步揽雀尾”,初学者练习时会感觉非常别扭,因此杨家为了迎合初学者的需求,将其改成初学者已经比较熟练的“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后面的“双抱捶”收势改成“十字手+合太极”收势,这也是因杨家对招式实际应用的理解不同而形成的(见表2)。

表2 十三势拳与杨氏太极拳动作相同、名称不同的招式

3.名称相同、动作却不一样的招式

在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套路中,“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势”“白鹤亮翅”“进步栽捶”“披身踢脚”等招式,其名称相同而动作却有所区别,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对这些招式实际应用方法的认识有所不同。杨家按照自己对招式用法的理解,将这些招式做了精炼简化处理,也使这些招式在套路传授过程中更加易教易学。

4.杨氏太极拳较十三势拳缺失的招式

杨氏太极拳套路中没有“反身二起脚+上步挫捶”招式,确实是杨家在传拳过程中为减少招式动作难度而做出的省略简化处理,这在杨氏太极拳的传承历史记录中有明确记载。

5.杨氏太极拳较十三势拳增加的招式

阿姨,抱歉,李碧汝没找到。她肯定是改名了,是不是姓李都很难说。先说李碧汝的事也是苏楠提前计划好的,亲情嘛,是亲近对方的最好方式。

“白蛇吐信”应当是“转身撇身捶”招式的变化,身体动作相同,只在手法上有拳、掌变化,应当是杨家基于自家对招式拳法的理解及更好地衔接后面的“揽雀尾”招式而对套路招式做出的修改。

三、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套路中招式技法实际应用分析

拳术套路的作用:一是记录武术招式技法;二是揉练身体,提升动作灵活性;三是观赏和比较。

(一)十三势拳的实际应用招式技法

博爱县当地一直有所谓“软十三,不敢沾”的说法,意即十三势拳是一种沾衣即跌的擒跌类拳法。十三势拳出自道家,拳技的原理也以道家理论来解说,用阴阳、八卦、五行来描述拳法招式应用中的劲意和身法,以八卦对应“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种劲意,以五行对应“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身法及呼吸方法,合称十三势。十三势拳套路共有六十六式,套路中不重复的单式虽然只有三十九个,但每一个单式却有几个乃至十几个擒跌用法,套路中招式的前后排序组合及部分单式之间的相互组合,又可形成不同的摔跌技法。此外,十三势拳传承中还有接手(抓把)缠手技法、打跌结合技法、反擒跌技法等,共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擒跌技法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种特殊的“捕拳”类武技传承。

(二)杨氏太极拳的实际应用招式技法

杨氏太极拳的实际应用强调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有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杨氏太极拳的技击基础是推手,推手是依据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运用“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以双人对练的形式练习手臂触觉和身心感应(听劲),探知对手劲力变化,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动作技巧,牵动对手的身体重心,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找准时机发落点对、以实破虚,以“四两拨千斤”之技法摔跌对手。杨氏太极拳和其他各派太极拳推手的动作技法应来自“通臂缠拳”中的单缠手、双缠手技法,实际上单缠手、双缠手的基本动作在杨氏太极拳套路招式中均有体现。

(三)杨氏太极拳“十三势”与十三势拳“十三势”之间的区别

杨氏太极拳中十三势“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的含义和十三势拳的“十三势”含义有所不同。十三势拳八种劲意的含义比杨式太极拳的要多,也有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十三势拳中“肘”的用法类似中国跤中“肘”的用法,是拧转的动作含义,与杨氏太极拳中以肘击人的动作含义不同。十三势拳实际摔跌应用时,其八种劲意相互之间可连续转化或复合运用,可以基本涵盖十三势拳摔跌技法中的各种劲意变化。十三势拳中“定”的含义,按道家的说法是指“屏息”,也即常说的“憋气”或“鼓劲”。这种“屏息”技法,可以在摔跌发力瞬间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增加身体支撑稳定性,提高摔跌效率。

(四)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套路招式实际应用比较分析

十三势拳的单一招式,如果从其应用拳意分析,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擒跌方法,不利于比较,这里从中选取一个最贴近套路中招式动作轨迹的用法进行比较分析。杨氏太极拳套路中的招式用法也有很多实用方法解释,这里选用杨澄甫宗师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给出的招式用法释义。

一般武术套路的第一式往往是套路编撰者自身最熟练的应用技法,即所谓“绝招”(或称得意技)。这里选取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式“揽雀尾”作技法应用分析。

十三势拳套路中“揽雀尾”招式的实际应用方法有多种,这里也选取最典型的摔跌应用技法。“揽雀尾”招式实用中有明显的十三势拳特色,其摔跌应用时可顺势借力,连续施跌。一个招式技法可分成两个小的顺序施展、借力用力的摔跌制服技法。

(1)掀臂压颈制服。实际应用时,双方对峙站立,己方抬伸右手向前抓握对方左侧领襟或后领,如果对方以左手从己方左臂外侧攥握己方右手手腕外侧,己方可顺势向身体右后侧方向退右步,身体右转,右手随身体转动,向对方左手虎口压下,解脱对方抓握,反抓对方左手手腕外侧,向己方身体右后下侧方向拉拽对方左臂,同时左臂内旋抬起,左手掌心向下从对方右肩上方前伸,再回手搂扒对方后颈,向己方身前右下侧方向抹按,迫使对方上右步,上身前俯。接己方身体重心右移,左手贴对方脖颈左侧下伸至对方左腋前,再将左臂外旋,左手掌心向上抄抱对方左大臂近肩端下侧,以左小臂外侧向下格压对方后颈,同时右手抓扣对方左手手腕外侧向己方身体右上方向掀起,双手合力将对方掀臂压颈制服。

(2)缠臂绞颈侧倒控制制服(柔道片羽绞)。如果对方在己方拉臂抹脖时及时低头转身,解脱己方控制,己方可顺势以右手抓扣对方左手腕下压,同时身体右转,左手掌心贴对方左臂滑下,向己方身体右下侧方向按压对方左臂肘弯,将对方向己方身体右侧方向扣腕按臂摔跌倒地。如果对方退右步身体右转,拉拽左臂摆脱己方摔跌,己方可顺势左臂外旋抬起,从对方左臂外侧向下格压、圈缠对方左臂,迫使对方左臂肘关节弯曲。接己方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臂伸直向己方身体左侧方向缠带对方左臂,迫使对方身体右转,再向对方身后上右步,右手松握抬起,掌心向下从对方右肩上方前插,再回手圈抱对方脖颈,以右手抓握对方左侧领襟(尽量靠上),同时左臂从对方左臂内侧内旋抬起至己方面前,左手掌心向外扒按对方后脑。接己方身体右转,向己方身体右后侧方向侧倒,右手向己方身体右后侧方向拉拽对方左侧领襟,绞勒对方脖颈,左手向前推按对方后脑,将对方绞颈拉倒摔跌于己方身体之上。双方摔倒后,己方右腿顺势向上盘压在对方右腹部,同时双臂内旋,双手合力绞勒对方脖颈,将对方绞颈制服。如果绞颈力度不够,己方可将身体右转,将对方翻压于己方身体右侧,左腿抬起向右压住对方腹部,以自身体重助力绞勒对方脖颈,将对方控制制服。需要注意的是,此技法应用时应十分慎重,绞颈时间达到3秒以上就可能使对方窒息,具有一定危险性。

因为是捕拳类武技,“揽雀尾”一式还可以作为挽腕倒臂按颈跪膝跌+拢臂推按制服用法应用于内圈。实际应用时,双方对峙站立,如果对方以左拳击打己方,己方可身体略左转,重心右移,身体后坐,右手掌心向左,从对方左臂外侧抬起,捋攥对方左手腕,向己方身前下方挽压,同时左臂外旋抬起,左手掌心向上抬起,从对方左臂下方向上抓握对方左大臂近肘端后侧。接己方向己方身体左前侧方向上步,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手搂抱对方左大臂,向己方身体左侧方向倒拉,迫使对方上左步,身体右转,背对己方(倒臂)。接己方向对方左腿内侧上右步,以右脚内侧贴靠对方左脚内侧,右手松握后抬起,从对方右肩上方前插,再回臂搂抱对方右侧脖颈(也可先顺势向前拍击对方后颈再搂抱对方脖颈)。接己方上身左转前俯,左手转向己方身体左后侧方向倒拉对方左臂,右腿屈膝向前跪压对方左小腿后侧,右手随转身向己方身前下方用力抹按对方后颈,迫使对方身体前俯,向身前下方摔跌倒地。如果对方及时挺身后挣,抽抬左腿向前上步,身体右转维持身体平衡,己方可顺势身体右转,向对方身后右侧方向上右步,重心右移,右手向下滑抱对方右臂肘弯,右手以掌心贴对方右臂内侧向对方身后圈缠对方右臂,左手以手背贴对方左臂内侧向身前方向圈缠对方左臂。接己方身体重心左移,身体后坐,双臂从对方身后外旋抬起,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互握,合力将对方双臂向己方身前拢抱收紧,右脚向前踩踏对方右脚内侧,再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双手松握,小臂内旋,双手转至掌心向下,向身前下方推按对方后背(或双侧肩臂后侧),将对方向身前下方拢臂踩脚按背制服控制。

杨氏太极拳套路中“揽雀尾”招式的实际应用方法可分为“棚”“捋”“挤”“按”四步。

(1)棚法。实际应用时,双方对峙站立,如果对方以左手击打己方胸部,己方可将右脚向己方身体右侧移步,身体重心右移。接己方左脚向前上步,重心左移,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外旋,左手掌心向内自胸前抬起,将左手提起至胸前左臂肘尖略向下垂,以己方左手腕外侧向前贴靠于对方左小臂外侧,以横劲向前上方向棚架对方左臂,顺势引动对方手臂、身体。

(2)捋法。接上动,己方向对方身体左侧方向上右步,身体左转,左臂外旋,左手以手背向身体左后下侧方向捋压对方左手腕外侧,右手同时掌心向外抬起,以右小臂内侧贴靠对方肘关节,同时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双手向己方身前下方捋带对方左臂,使对方身体向身前方向失衡。

(3)挤法。接上动,如果对方身体及时右转,回抽左臂,己方可顺势身体右转,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右臂外旋,右手以手背随转身向前挤推对方左侧肩、胸,左臂内旋,左手掌心向前推按己方右手腕内侧,助力右手挤推动作,借对方身体回挣之力,将对方向其身后方向挤推摔跌倒地。

(4)按法Ⅰ。接上动,如果对方身体重心右移,以右手掌心向下,从己方右臂下方向左侧穿出,再右臂内旋,以右手背绷架己方右小臂外侧,向其身前右上方向带起,同时左手回抽抬起,以左小臂内侧向前贴靠己方右臂肘关节,双手合力向其身前方向推挤己方右臂,己方可顺势将右臂内旋,双手曲腕向上提起,化解对方推挤之力,同时身体后坐,重心左移,双臂回曲,沉肩坠肘,以双手掌心向前接按对方右手腕和右臂肘关节。接己方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双手向对方身后下方发力推按对方右臂,以全身整力将对方向其身后方向推跌倒地。

(5)按法Ⅱ。接上动,如果对方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将左臂内旋抬起,以左小臂绷架己方右臂,并向其身体左后侧方向捋带牵引,己方可顺势身体后坐,重心左移,双臂回曲,沉肩坠肘,双手曲腕向上提起,脱离对方右臂控制。接己方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双手向对方身后下方发力推按对方胸腹,以全身整力将对方向其身后方向推跌倒地。

(五)十三势拳与杨氏太极拳在招式实用技法和应用原理上的分歧

中国传统武术在明代发展至巅峰,现在保留下来的传统武术,多数源于明朝。十三势拳就是创自唐而兴盛于明的一种“捕拳”类传统武术。清军入关后,民间虽未禁武,但清朝靠骑射得天下,武举考试重骑射和摔跤举重,排斥其他各类武技,导致清代各种传统武术发展出现了快速倒退的现象。尤其是在清末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后,战争中的冷兵器逐渐为枪炮等热兵器所取代,导致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搏击术应用日渐衰落。同其他各类传统武术一样,杨氏太极拳迫于社会环境和传承者自身的生活压力,不得已走上养生健体的发展道路。

习拳者出于养家糊口的实际需求,一般会避免在实用技法训练中出现剧烈的身体对抗。鉴于这些因素,杨家对杨氏太极拳从套路到实用技法上都做了精炼和修改,逐步去除了一些运动强度较大的招式,减少动作练习难度,使杨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更加柔顺、缓慢,可以适应更多以养生健体为锻炼目的的人群,同时也在十三势拳用于接手抓把的单缠手、双缠手技法基础上,创编出“推手”这样一种太极拳独有的竞技方式,使杨氏太极拳逐渐摒弃了原有的捕缚擒摔功能,转为民间强身健体和套路表演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十三势拳虽然因同样的社会、历史及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也不得不丢弃一些传承内容,其拳法流传的范围更是受到很大限制,但仍然最大化地保留了其传统实用技法,致使今天的十三势拳与杨氏太极拳之间在招式实用技法和应用原理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除了拳谱和套路练习方法相近以外,其他方面均无法比拟。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十三势拳作为注重“擒跌捕缚”的捕拳,出于最初对套路编排及拳法不可轻传的考虑,十三势拳的擒摔捕缚技法被刻意隐含在套路招式之中,其套路中的招式形态表现虽然与一般拳术招式有很多类同,甚至招式名称亦相同,但其技法原理和实际应用却以擒跌捕缚为主,一般习练者单纯从招式的外在动作形态看,不易理解其招式中真实的擒摔捕缚技法含义,加上十三势拳本身特有的单一招式却有多种技法应用,以及招式组合又可产生更多技法变化的特点,很多时候擒跌捕缚技法非师传口授不得入门。十三势拳还有许多招式涉及反关节、绞勒、主动倒地(舍身)的应用,也一定要通过实际演示、对练等方式才能使习练者理解招式的擒跌捕缚用法含义,这也是十三势拳本身有许多重要擒跌捕缚实用技法失传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陈元赟在旅居日本期间,将与十三势拳同根同源的“大明擒人术”传授给日本武士,使“捕拳”类武术的擒摔捕缚技法成为日本柔术的重要基础之一,终使中国传统的“捕拳”擒摔捕缚技法在外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四、结论

(一)十三势拳套路是杨氏太极拳老架套路的原始形式

从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拳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区别不大,可以看作基本相同。套路练习时招式动作有所区别,但差别均可追溯,大多是杨家为了教拳方便及顺应学拳者要求对套路所做的简化、精炼、修改。因此可以认为,十三势拳套路是杨氏太极拳老架套路的原始形式,杨露禅宗师从陈长兴学得的拳术即十三势拳(史载杨露禅在北京亦声称自己所学乃“十三势”拳法,亦称“绵拳”)。而杨露禅在北京先至清端郡王府教拳,后被清政府聘用为旗营教习,教授王公子弟太极拳法,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杨露禅精通的本来就是十三势拳这样一种擒摔捕缚类拳术。

(二)两者传承发展的路径不同

由于历史、环境、利益导向、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杨氏太极拳走上与十三势拳不同的传承发展路径,以致时至今日,多数练习者只知太极拳可养生健体,却对太极拳实用技法不甚了解,因而无法理解太极拳现今为何在搏击中屡屡不堪一击。

十三势拳因近代对实用武技的打压,其实用技法也有部分失传,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其擒摔捕缚技法原理及许多招式技法在外域得到了较好的存留和发展,让我们可以在尽力恢复十三势拳作为“捕拳”类武术实用技法传承方面能够有所借鉴,再现十三势拳的“本来面目”。

(三)十三势拳和杨氏太极拳存在相互借鉴与学习的必要性

杨氏太极拳是目前流传十分广泛的太极拳种类,具有一定的习练群体基础。在套路演练方面,杨氏太极拳与十三势拳相差无几,杨氏太极拳如能合理吸收十三势拳擒摔捕缚的应用原理及实用技法,可促进其优秀武术传承内容的完善,有利于太极拳技法的推广和继承。

作为“捕拳”类武术的传承,十三势拳既要不断加强与外界的相互交流,也要不断挖掘并完善其擒摔捕缚实用技法,并将其推广应用于警用缉捕和公民自卫防身等方面;更要借鉴杨氏太极拳的精髓,精研拳理功法,使传承内容更加合理化、系统化,以自身实力不断推动世界柔术类武术的发展和创新。

猜你喜欢
己方左臂招式
基于图论与PageRank的要地反导己方目标重要性排序
情绪式表达让爱很受伤
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教你增分三招式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研究
等比数列解题十招式理论与实践
练三套动作反应快
蝴蝶仙女
王天海诗选
趣谈汉字的另类注解
独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