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印纹硬陶

2022-12-26 00:57杨猛
关键词:新石器陶器青瓷

□杨猛

印纹硬陶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一类陶器, 与一般陶器相比质地坚硬,因其表面多装饰有几何印纹,又被称为几何印纹硬陶。 一般的陶器包括印纹软陶的胎质是用黏土烧成, 为了使胎质坚固耐用甚至故意在胎土加入细砂粒、碎陶屑、谷糠等孱和料,烧成温度约700℃~800℃。 而印纹硬陶多由掺有高岭土的陶土烧成,胎质细腻, 很少有孱和料, 烧成温度高达1150℃~1250℃,胎质坚硬,渗水性差,叩之声音清脆,接近于原始瓷器。 印纹硬陶胎体中的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较高,胎质多呈深紫色、紫黑色或灰褐色,而原始瓷因胎体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较低,胎质多呈灰白色。 其硬度与原始瓷将近,通体无釉、胎质颜色较深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主要不同之处。 又因其器表多拍印有各种几何纹饰,与几何印纹软陶、原始瓷器有某些共同特征又有明显的不同,故学术界将其命名为“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产生被称作“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1]

印纹硬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少量发现于江西、福建、广东等东南地区,随着各地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在台湾、云南、江浙、湖南乃至中原地区都有发现。 印纹硬陶被大量发现于南方地区,有学者曾尝试将出土硬陶的遗址命名为“硬陶文化”[2]“印纹陶文化”[3]“印纹硬陶文化”[4]等。但因为南方印纹硬陶的内容极其复杂, 出土印纹硬陶的遗存常伴有其他陶系的遗物,分布范围达几千千米,不同地区、不同遗址所反映出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从新时期时代晚期直到汉代都有发现,延续时间达几千年。1978 年在庐山召开的江南印纹陶问题学术会议上, 经专家讨论认为用印纹陶文化的名称不能代表南方诸类文化遗存的全部内涵,经大家讨论后将这一命名废除。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南方地区印纹陶的纹饰、制作方法、印纹陶的源流、中原印纹陶与南方印纹陶的关系等发面进行了探讨。 从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看,对印纹硬陶的研究多掺杂在几何印纹陶或原始瓷的研究之中,对印纹硬陶的单独研究较少。 本文尝试对印纹硬陶的起源和衰落原因进行探讨。

一、印纹硬陶的起源

从选料、烧成温度、装饰手法、性能等方面看,印纹硬陶是一种成熟的陶器,它的产生应建立在制陶、烧陶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之上。 与一般的陶器相比,印纹硬陶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其一,胎体中掺杂有部分高岭土,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低;其二,烧成温度高、质地坚硬;其三,器表印满几何纹饰。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多由黏土制成, 陶胎中三氧化二铁含量高。 从考古发掘的窑炉资料看,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可能多采用露天堆烧或一次性泥质薄壳堆烧,北方在裴李岗文化时期才出现陶窑,南方陶窑的出现可能要晚得多。露天的烧制方式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在700℃~800℃左右。 新石器时代晚期,竖穴窑和横穴窑的出现,使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 陶窑的改进、窑温的升高使高硬度陶器的烧制成为可能, 但用普通黏土制成的陶器因为三氧化二铁的含量高,可塑性差,在1000℃及以上的高温下容易变形。 在长期的烧陶实践中,先民认识到某些泥土更适合烧制陶器,对这些泥土进行淘洗、陈化后中加入某些成分可以烧出质量更高的陶器。 印纹硬陶所用的陶土三氧化二铁含量较低,且含有一定的高岭土,使陶胎可以经受1000℃~1200℃的高温。 胎土的改良和窑温的升高使印纹硬陶的烧制成为可能。

印纹硬陶的另外一个突出特征是器表印满几何纹饰,刻印纹饰可以起到两点作用:一是使陶器看起来美观,起到装饰的作用;二是增加手与陶器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搬运陶器,印纹硬陶多由泥条盘筑法制成, 在粗坯制成未晾干之前用陶拍拍打陶胎可以增加器壁的密度,加固陶器,陶器上的印纹则是用刻有纹饰的陶拍拍打陶器后在器壁上留下的痕迹。 一般的陶器多在腹部拍印纹饰, 印纹的这种布局方式恰恰是为了使陶器兼具美观和实用的双重选择。 在陶器器表拍印纹饰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并不少见,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多有发现,纹饰仅限于篮纹、弦纹、方格纹、细绳纹等几种简单的纹饰,且印纹主要在腹部,像印纹硬陶这样通体印满规矩的几何纹饰且纹饰多达几种的现象并不多见。 这种器表通体饰满几何纹饰的做法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应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可能与当地原有的陶器有传承关系。

印纹软陶在江西、 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多有发现。 在江西清江营盘里遗址和广东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了红砂陶层、 几何印纹软陶层和印纹硬陶层‘三迭层’的堆积”[5]。 印纹硬陶叠压在几何印纹软陶之上,二者装饰风格相似。 印纹硬陶应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几何印纹软陶的基础上,先民在改良陶窑, 拣选耐高温可塑性强的原料烧制出的一种新型陶器。

印纹硬陶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印纹硬陶的发现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地区。 这些地区在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 由此来看, 印纹硬陶应该是由百越民族创制的。 百越民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几何印纹陶器表通体印满几何纹饰的制作风格可能与百越民族断发文身的习俗有关。 有学者认为“几何印纹陶是古代南方百越民族的代表性器物”[6], 印纹硬陶分布范围的扩大是百越族向外迁徙的结果。

百越民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喜欢在皮肤上文上各种图案,并以此为美,这种审美观影响了其对陶器的装饰手法。 在新石器时代,百越民族主要从事渔猎采集活动,从竹、草等编制物以及动物、植物的羽毛、叶脉等得到启发,将各种实物抽象化、几何化成编织纹、水波纹、篮纹、羽纹、曲折纹、蛇皮纹、指爪纹等纹饰用印模拍印在陶器表面上。 将现实社会中的实物抽象化、 几何化的做法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器上亦有体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将鱼、玫瑰花的形象绘制在陶器上,初期陶器上玫瑰花、鱼的形象比较写实,在彩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简化,在仰韶文化晚期被简化成几何图形,已很难看出其原型。 印纹硬陶上的几何纹饰是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反映, 但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因为印纹硬陶是从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的要求中产生发展而来的,这其中包含着先民的诸多诉求,如对自然界的理解、 对未来的遐想、 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审美需求等。 印纹硬陶的几何纹是百越民族的先民在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支配下对现实世界的图案抽象化、几何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促进各种新的几何印纹接踵不断地出现在印纹陶上。

印纹硬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被生活在江西、广东、福建的百越民族创制成功之后,随着百越民族的迁徙被传播到江浙、西南、台湾等地区,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兴衰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和百越民族的兴衰是一致的[7]。

二、印纹硬陶衰落原因

春秋早中期是印纹硬陶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春秋晚期开始,盛极而衰的印纹硬陶一蹶不振,在东汉时期销声匿迹。 作为百越族的代表性器物,其衰落与百越文化的在楚文化冲击下逐渐衰落有关。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吴国、越国均是国力强盛的诸侯国,这一时期印纹硬陶主要分布范围与吴国、越国的势力范围基本一致, 其兴盛应与以吴国和越国为代表的百越族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楚国是七国中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尤其是在青铜器、漆器的制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强大后的楚国不断对外扩张,吴国、越国在楚国的攻击下逐渐衰落并最终被楚国吞并, 南岭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几乎都成为楚国的统治区, 楚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把以青铜器、 漆器等楚式器物带到了各地,这也得到了考古学研究的证实。 到战国中晚期,南方各地文化较普遍表现出楚式风貌,如江西昌邑战国中期土坑竖穴墓,出土有两套鼎、敦、壶和楚式的铜剑、铜矛等,与西湘楚墓基本相同,绍兴等地的墓葬中,出土有楚式的鼎、敦、壶、漆豆等等[8]。在楚文化强大的攻势下, 南方地区土著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这导致了人们的审美观的变化,印纹硬陶也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改变而走向衰落。

百越文化的衰落而引起人们审美观的改变是导致印纹硬陶衰落的重要原因,但绝非唯一原因,原始瓷的发展及青瓷的出现是导致印纹硬陶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 漆器和青铜器制作成本高,多被用作礼器,属于社会上层的贵族专享的器物。 2014 年到2015 年期间,笔者先后参加了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上海青浦区崧泽遗址、 苏州木渎镇马庄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内春秋战国的遗物中均见大量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残片,其中印纹硬陶多破损严重,极少见完整器,表明在春秋时期, 印纹硬陶已成为今江浙地区的百姓普遍使用的盛器。 漆器和青铜器属于贵族的专享器物,普通百姓无力享用,其发展对印纹硬陶构不成太大冲击。 印纹硬陶坚固耐用,具有普通陶器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普通的陶器对其也造不成太大威胁,唯一能够与印纹硬陶相抗衡的只有原始瓷和青瓷。

印纹硬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商代在印纹硬陶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瓷, 原始瓷在东汉晚期发展成为青瓷。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用瓷土制成、质地坚硬,在某些战国时期的窑址中发现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烧制的现象[9];江浙地区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多发现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共处的现象,说明二者在社会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

原始瓷由于器表多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 器表光滑,便于使用,且硬度丝毫不逊于印纹硬陶。 早期的原始瓷由于烧成温度低,胎釉容易脱落。 再者原始瓷的胎土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低于3%, 对原料的选择较为严格,在制作前需要对瓷土进行多次淘洗,复杂的制作工序增加了其制作成本,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原始瓷的发展。 中原地区先进制陶技术在南方推广后被运用到原始瓷的制作之中, 使原始瓷的制作成本降低、制作规模扩大,原始瓷开始成为普通的生活用器;龙窑的改进使原始瓷的烧成温度不断提高,胎、釉结合紧密,胎釉脱落的问题不复存在。

印纹硬陶内壁多留有拍印纹饰时内垫留下的凹窝,表面无釉,存在器表粗糙、不便于清洗的问题。 原始瓷的不断成熟使几何印纹硬陶的这一问题逐渐凸显。 坚实耐用、烧制成本低、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的原始瓷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印纹硬陶则因为原始瓷的发展而急剧衰落,东汉晚期,青瓷在原始瓷的基础上产生,作为一种成熟的瓷器,青瓷在质量、造型上明显优于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南方地区盛产瓷土,原料易得,制瓷技术的进步使青瓷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与青瓷相比优势尽失,最终在东汉晚期青瓷出现之后销声匿迹。

三、结语

印纹硬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由南方的百越族先民创制出的一种新型陶器,是中国最早的高温陶器,对原始瓷和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印纹硬陶上多种多样的几何纹饰使其不仅仅是实用器,更是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研究的珍贵材料。 作为百越族文化的突出代表,印纹硬陶长达千年的发展演进从侧面反映出了百越族的发展历程。在原始瓷和青瓷的冲击下,印纹硬陶走向衰亡,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加深对百越民族的认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新石器陶器青瓷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大连王家村遗址出土陶器印痕分析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