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效开展作文教学

2022-12-26 17:39昆山市石牌中学杨继红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材文章阅读教学

昆山市石牌中学 杨继红

写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更注重讲解习作技巧,将作文指导课上成作文理论课,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再有,教师拿一个又一个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对一篇又一篇的作文进行讲解,而学生会写其中一个题目,却不能举一反三。而且学生生活单调,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有做不完的作业;一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缺少必要的阅读,积累的作文素材极少。学生习作缺少源头活水,写作时只能绞尽脑汁,写一些陈旧的东西,没有新意可言。

如何才能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应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写作题材

苏教版教材按照题材安排单元,初一年级的教材主要安排了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奇思妙想、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动物世界等单元。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教材资源与学生写作结合起来,对学生写作大有帮助。

《往事依依》写到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这些往事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在作文时就可以写自己的阅读经历,也可以写自己老师的教学特点。对于《伟人细胞》提到的人和事,学生也不陌生,他们的身边就有类似的例子,只要稍做改动也能成文。《童年的朋友》写外祖母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的影响,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体会,阅读这篇文章也会引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的老师》通过记叙几件事情,写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这又是学生写作的极好素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生活的乐趣,《幼时记趣》中的幼时趣事,都能引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会激发学生对节日生活的向往,引发他们对节日文化的思考。《春》《夏》《济南的冬天》等篇目描写了多彩的季节,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拿起笔去赞美四季景色。《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等文章会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初二年级的教材主要选入了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自然、咏物抒怀、人生体验等专题文章。《枣核》《最后一课》会引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是学生写作爱国题材的典范,《背影》感动了无数读者,同样也能打动学生。《我的母亲》中母亲见我被打,抽泣不止,她深夜做鞋的辛劳不正是大多数母亲的写照。《都市精灵》《明天不封阳台》揭露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这正是写作“人与自然关系”类文章的极好借鉴。《海燕》《白杨礼赞》咏物抒怀,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赞美,对抗日军民的歌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而《紫藤萝瀑布》《错过》所表达的人生体验,是学生能感觉到却难以诉诸笔端,在阅读这些文章后,学生能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初三年级的教材虽按读书方法编排,但依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写景抒情、写人记事的佳作,如《鼎湖山听泉》《台阶》《藤野先生》《呼兰河传》等,这些文章依然是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极好范例。初中教材中还有不少议论文,涉及的主题有勤奋、治学、审美、创新等,如《成功》《学问与智慧》《论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学思想录》等,这些文章为学生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这里,笔者以《呼兰河传》为例,谈谈阅读内容和写作题材的有机结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贫病交加、孤独凄苦时吟唱出的最美诗篇,文章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充满快乐。一个花园、一位祖父、一段劳动、一份真情是这篇文章的重要构成要素。如果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写作借鉴,接下来,笔者以苏州市中考作文题为例来进行阐述。

2008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聆听”,可以参考《呼兰河传》:“聆听”在那大花园与祖父一起的生活,“聆听”那份安逸和慈爱。2009年苏州作文题为“一丝惬意心中来”,自然也可以写在大花园中与祖父一起劳动的惬意和欢乐。2011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那个大花园是我熟悉的地方,那里的自然风景至美,那里的人情更美。2012年“心中有支欢乐的歌”,那个大花园中的生活不就是一支欢乐的歌吗?2013年“遥远的眼神”,回忆祖父的眼神,现在已经不存在,那不是遥远的眼神?2014年“不错过 ”,与祖父在大花园的生活不就是不能错过的生活吗?2016年“东风为我来”,祖父的爱不就是东风,不就是为我而来吗?一篇文章可以涵盖如此之多的命题作文的内容,教材中如此多的文章,不就是学生写作的金矿吗?只是我们没有去开发而已。

另外,阅读练习中的文章、考试的文章何其多,这些都是学生写作很好的题材借鉴。只是我们教师将阅读和作文完全割裂开来,阅读教学只在品味鉴赏,考试练习只在写出答案,没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更不用说以写作的眼光观照阅读教学。

二、语文教材中有多样的写作技巧

初中阶段有六册书,收录了16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反映时代生活,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丰富的人生启示。这些意蕴深厚、说理深刻的佳作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是教师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极好范例。

以小见大的写法。《背影》选取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画面,通过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再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诚之爱。《散步》选取散步这一极小却一波三折的事件,展现尊老爱幼、富有家庭责任感的亲情之美。《父母的心》则通过写父母几次换孩子、最终却不愿卖孩子,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些事件都是生活中极常见的事,但作者从一滴水中见到了阳光的温暖,开掘出生活中动人心魄的美。

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小事入手挖掘写作素材,比如父亲的眼神、妈妈的白发、奶奶的唠叨、爷爷的自行车都可以写进作文。奔跑、垂钓、聊天同样可以小中见大,学生可以借此写出人生的情趣。

一些征文比赛经常会给出一个大的题材,比如以家风为题材、以变化为题材、以环保为题材、以诚信为题材等,学生如果笼统地写,显然不能打动人心,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可以通过河水的变化写出环境的变化;可以从交通工具或者居住环境的变化写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写出家风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写抄作业、考试作弊等反面事例展现诚信的重要性。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从小处入手凸显大的主题,教师不光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论,还应让学生重视写作实践。

欲扬先抑的写法。欲扬先抑即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这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想要塑造白杨树伟丈夫的形象——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但在一开始却罗列白杨树不是好女子的理由。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要赞美长妈妈这位质朴、善良的劳动妇女,一开始却写“我”对她的不大佩服,因为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规矩多”。用这种写法,使情节变得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更要让学生灵活用于自己的写作。比如,写邻里关系的和谐友善,一般写法就是罗列一些温馨小事,其实完全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对邻居打扰他人休息的不满意,再写对邻居乐于助人的赞美,但是运用这种写法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比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注重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对于抑扬篇幅的比例分配,学生只能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体会。

对比的写法。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常用的手法。《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描写了范进的丑态和世态炎凉。《故乡》通过故乡二十年前后景物、人物的变化,写出了故乡的衰败萧条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有钱于勒和没钱于勒态度的对比,揭示出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表现出他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窗》通过远窗病人和近窗病人行为的对比,揭露人性的美和丑。《有的人》则通过两类人对人民的态度和结局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赞美。这里的对比有景的对比,有不同人的对比,但都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写法,并在写作中灵活加以运用。比如,写对环境破坏的忧思,可以写过去的环境之美,写今天环境的破败,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的担忧;写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可以写农村生活的悠闲自在,写都市生活的奔波忙碌,在对比中表达自己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一线贯穿的写法。教材中的大多数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大多用这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有些文章以物为线索,如《枣核》一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作者索要枣核,见到枣核和种枣核,表达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写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见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望见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读信时再见父亲背影,表达父子之间的相怜相爱之情。有些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紫藤萝瀑布》先写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喜悦,再写这美景使自己内心平静安宁,再插叙因紫藤萝被砍而痛心,最后赞叹生命的顽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章,让学生对一线贯穿的写法有直观的理解,指导学生用一条线索把文章内容贯穿起来,更好地表现主题。可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开展写作,比如《三棵枸杞豆》先写我逃学在外,后来遇到三叔,身患绝症的三叔后悔自己没有珍惜时间,我由此悟到自己要好好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一点成绩。而《紫藤萝瀑布》写我因为弟弟的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当我看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时,联想到花曾遇到的不幸,明白了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是美好的、顽强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的文章,可以写我遭遇了挫折和痛苦,因为某人某事的触发,我改变了认识,走出了困境。

借景抒情或象征的写法。借景抒情或象征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法,这类文章需要对所写景物或象征体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写出它的特征。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比如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写出景物的外形、色彩、香味等,还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其特征,同时还可以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春》就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把春天之美描绘得准确而生动。《鼎湖山听泉》写深夜听泉,就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尽了泉声之美,同时作者还进行了联想,由泉声联想到岁月流逝、历史变迁和生命的过程。《绿》在写梅雨潭的绿时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进行衬托。

就借景抒情散文而言,作者还会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悟。《紫藤萝瀑布》就写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要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描写景物,还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写出内心的感受和感悟。例如写作“我终于 ”时,学生可以先写自己遇到的挫折,然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描写小草在雨中坚挺的景象,最后联系到自身的境况,抒发内心感受和感悟。

围绕中心的写法。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的典范。《一面》围绕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按照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的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表现他的精神品质。课外阅读《品味时尚》,写了休息日回老家,在家里和母亲养的鸡、鸭、羊一起活动;写了到田里去割菜、劳作,感受农人的朴实;写了一家人一起品尝母亲烧的农家菜。这些文章内容丰富,中心明确。

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围绕中心写作,导致作文详略不当。比如,写“门其实是开着的”,有的学生花大量笔墨写自己遇到的挫折,只在最后用极少的笔墨写自己战胜了困难,点一下题“门其实是开着的”,这样就会导致中心不突出。这篇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写通过努力战胜了挫折,遇到的挫折固然要写,但应该略写。

又如《回报》一文,许多学生写母亲对自己的爱,只在最后写要报答母亲,这使得文章中心不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是写自己对母亲的回报,母爱固然要写,但应该略写,可以用插叙的方式写母亲对自己的爱,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这样的写法。

再如《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一文,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笔墨写自己遇到的困难,最后用一两句话写经过努力,自己迈上了新台阶。习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迈上新台阶的原因及迈上新台阶的感受上,我们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篇写迈上新台阶时的喜悦,然后回忆迈上新台阶的原因,这样的写作既格式新颖,又中心突出。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而写作教学更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也许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效开展作文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条路上,我一直在探索着。

猜你喜欢
教材文章阅读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