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紧张性头痛验案

2022-12-27 11:57连小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夹脊双侧电针

吴 限,连小红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紧张性头痛又称肌肉收缩性头痛,多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导致颈部和头面部肌肉持续性收缩、血管扩张而形成[1],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颞部、额部、枕部疼痛,疼痛性质呈紧箍样、压迫样;轻症可持续数小时、数日,重症可达数月、数年,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因素,使情志失调,容易伴发抑郁、焦虑状态,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严重影响[2]。本文通过2则典型病案,探讨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现介绍如下。

1 病案资料

(1)病案1 患者,男,17岁,2019年10月3日初诊。主诉:双侧颞部、枕部钝痛2年,加重2周。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长期伏案导致双侧颞部、枕部钝痛,此后头痛常间断发生,自诉如绳索紧箍,轻时疼痛持续1 h左右,严重时常持续几天,导致情绪暴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常规颅脑CT、颈椎CT平扫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为“紧张性头痛”,口服多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可暂时缓解症状,此后经常反复发作。2周前头痛再次复发,且较前更甚,患者为求针灸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双侧颞部、枕部钝痛,颈部僵硬,恶心欲吐,情绪暴躁,饮食睡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涩。既往健康状况良好。体格检查均为阴性。西医诊断:紧张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肝胆失调、气血凝滞)。治则:疏肝利胆,通络止痛。予常规针刺及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具体治疗如下。①常规针刺:取百会穴及双侧头维、太阳、风池、太冲、侠溪、血海、足三里穴,选用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百会穴向枕部平刺20 mm,于头维穴向顶部平刺20 mm,于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5 mm,于太阳穴向后下方耳尖方向斜刺15 mm,于侠溪、太冲穴直刺15 mm,于血海、足三里穴直刺35 mm,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②电针颈夹脊穴:取双侧(C2、C4、C6)颈夹脊穴,选用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25 mm,针刺得气后,选华佗牌SDZ-Ⅱ型电针治疗仪的3对导线,将导线的正负极交叉连接在3对夹脊穴上,避免一侧穴位连接同种电极,波形调为连续波的疏波,电流强度则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通电20 min。治疗3次后,患者颈部僵硬有所缓解;治疗1个疗程(6次)后,患者双侧颞部、枕部钝痛明显减轻,睡眠改善。休息1 d后继续给予前法治疗。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个月后随访,症状未复发。

(2)病案2 患者,女,36岁,2020年1月9日初诊。主诉:前额及眼眶疼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伴失眠5 d。现病史:患者自述平素工作压力大,半年前开始出现前额及眼眶胀痛,每因恼怒、紧张、过劳时症状出现或加重,休息、精神平稳后症状可相应减轻,未进行系统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疼痛难忍,持续多日不止,自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未见明显缓解。5 d前因生活琐事生气后,症状加重,疼痛性质剧烈,如刺如锥,伴有失眠,遂来就诊。刻下症:前额及眼眶疼痛,失眠,头晕,枕颈部发紧僵硬,转颈时明显,情绪低落,口苦,饮食欠佳,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诊脉左细,右弦涩,舌质暗,苔微腻,舌下络脉淡紫粗长。既往健康状况良好,无头部外伤史。体格检查均为阴性。颅脑CT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经颅多普勒检查(TCD)见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西医诊断:紧张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瘀血阻滞)。治则:活血化瘀止痛。给予常规针刺及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具体治疗如下。①常规针刺:取百会、印堂穴及双侧太阳、风池、头维、阳白、内庭、合谷、申脉及照海穴,选用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印堂穴时,一手提捏局部皮肤,另一手向额部平刺15 mm,针刺阳白穴时向眼睛平刺15 mm,于合谷穴直刺20 mm,于内庭、申脉、照海穴直刺15 mm,相同穴位针刺操作同上。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②电针颈夹脊穴,选择双侧C2、C4、C6夹脊穴,操作同上。③嘱患者调畅情志,安静修养。治疗1个疗程(6次)后,患者前额及眼眶疼痛和枕颈部僵硬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休息1 d天后,去申脉、照海穴,加内关、血海、侠溪、太冲穴,于内关穴直刺20 mm,其余穴位针刺方法及深度同前,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述症状未再复发。

2 体会

目前紧张性头痛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确,但认为该病与颅周及颈后肌肉紧张、神经介质、心理、血管等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压力、不良情绪是该病发生的重要病因。治疗时有发作期的对症用药和未发作期的预防用药,配合心理、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但均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致使疾病复发率高,而且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易形成药物依赖[3-4]。该病属于中医“头痛”“首风”等范畴,《黄帝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的发生,手足三阳经及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均有头面部,其次外感六淫、体虚劳倦、饮食不节、瘀血阻滞、情志不遂、外伤跌仆等多种内外因素皆可引起头痛发生。

根据《黄帝内经》“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理论,头痛病位在头,所以在常规针刺时以头部穴位为主。《针灸甲乙经》中描述在治疗头痛时,对腧穴的选择更偏向阳经之穴,而在阳经中又更偏向足阳经[5]。百会穴位于颠顶,属督脉,汇精气,调阴阳,主百病。头维穴属足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可疏经络,行气血,主治头痛如破。风池穴属足少阳经,其循行部位与头痛部位一致,故可治疗头痛。太阳穴为经外奇穴,与百会、风池、头维穴合用,相辅相成,共奏疏通头部经络气血、清利脑窍之功。李纯等[6]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得知,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穴是针灸治疗头痛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研究发现,针刺对于内源性阿片肽的活性有增强作用,进而增加脑内阿片肽的含量,产生镇痛效果,还可以通过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血管弹性,双向调节脑部的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7]。案例1患者精神压力大,情绪暴躁,使肝胆疏泄失常,克伐脾土,脾失运化,而且长期伏案学习,使头面部与颈部的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气血凝滞。太冲、侠溪分别为肝胆经输穴、荥穴,为表里经配穴,可疏泄肝胆;血海、足三里分属脾、胃经,为表里经配穴,可健脾胃,益气血,化瘀血。案例2患者疼痛部位为前额及眼眶,在六经辨证中属阳明经头痛,阳白、印堂分别为足少阳经穴和经外奇穴,位于头痛病位局部,符合腧穴的近治作用。合谷、内庭均属阳明经穴,可治阳明经病。因此加用阳白、印堂、合谷、内庭四穴对缓解阳明经头痛疗效显著。案例2患者疼痛性质剧烈,如刺如锥,综合舌脉,为瘀血阻滞,用内关、血海活血化瘀,申脉、照海改善失眠状态。患者平素易生气,且疾病日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故加太冲、侠溪疏泄肝胆。

以上2例患者头痛部位虽有差异,一是双侧颞部、枕部钝痛,二是前额连及眼眶,但病因都是学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而且平素都需伏案工作,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头面部与颈部的肌肉紧张僵硬,颈部经络不通,气血上行不畅,头目失荣,治疗时要缓解颈部肌群的紧张痉挛,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配合电针颈夹脊穴。夹脊穴又名“侠脊”,指伴行于脊柱两旁的经穴。《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这是最早关于夹脊穴的记载,但仅记载了名称,未对夹脊穴的具体位置予以明确。1995年承淡安编著的《中国针灸学》明确将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旁开5分的34穴称为“华佗夹脊穴”,《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将颈椎旁开0.5寸的14穴和八髎穴也归于夹脊穴。《灵枢·始终》曰:“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激发阳气,使头面部和颈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畅达。第2、4、6颈椎夹脊穴的脊神经后支支配头项部肌肉,针刺后可以调节肌肉运动,缓解肌肉紧张,提高皮肤、肌肉痛阈,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而止痛[7]。在针刺的同时,将穴位与电极相连接,通过规律的电刺激,使颈部肌肉能够进行节律性的收缩、舒张,从而使肌肉功能得到锻炼,局部组织张力下降,肌群恢复松弛状态[8]。波形选择连续波中的疏波,可引起肌肉震颤,提高肌肉张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功能[9]。颈夹脊穴上导线的交叉连接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脊柱同一侧穴位连接相同电极,进而导致脊柱两侧肌肉跳动力量不均匀的现象。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通过刺激穴位深部感受器,然后使冲动沿着传导通路向大脑传导信号,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而穴位正是深部感受器聚集之处。电针的协同使用,一方面使传导痛觉的神经被刺激,相应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被阻断,达到镇痛作用;另一方面脊髓背角细胞应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反应也可被阻断,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10]。电针还能增加止痛物质如内源性阿片类物质、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等的含量,减轻肌肉缺血、缺氧,缓解疼痛[11]。颈夹脊穴针刺与电刺激的联合使用,可引起肌肉节律性跳动,缓解肌群痉挛疼痛,松解周围软组织粘连,进而改善颈部肌肉僵硬症状,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可有效治疗紧张性头痛[12-13]。综上所述,常规针刺结合电针颈夹脊穴可以有效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夹脊双侧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