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如何赋能教师成长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的实践与特色”访谈录

2022-12-28 02:52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研员浙江省教研

教研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的部分,浙江省的小学数学教研在全国颇具影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第一次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以此为契机,我刊副主编邢佳立围绕“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的实践与特色”对部分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一、课标的期盼与要求

邢佳立:“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课标这样的纲领性文件中对此提出要求。唐老师,您参与了本轮“新课标”的制定,您能谈谈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以及在后继课标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吗?

唐彩斌:在国际视野下,教研是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教研里,我们浙江省一直争当排头兵,做出了很多示范性、引领性的转型与变革。众所周知,在前20 年的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相信在今后依旧如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本次“新课标”的起草及征求意见的全过程,都融入了很多来自教研员的智慧。我们知道,标准的制定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执行。从“新课标”的文本到教师的日常课堂,这中间需要语言的转译。将标准中的政策语言和专家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语言,这中间需要各级各类教研员起到桥梁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标”,无论是“教学提示”,还是“学业质量标准”,在制定时都为基层的创新实践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和机会,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期待基层在标准落地实施时能够进行整体的设计。而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个整体的设计需要学校层面、区域层面及省市层面的教研团队给予支持,让“新课标”更好地实施,让学生的素养真正得以提高。

二、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实践与特色

邢佳立: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一直都极具特色。今天参与访谈的有资深大学教授,有著名特级教师,有市、区级层面的教研员,也有来自一线的校长、教师。请各位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浙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哪些做法或经验可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郭华:我先来说说吧。邢老师的问题是“有哪些做法或经验”,而我想说的是这些做法或经验背后的思想。从全国范围看,我们有比较庞大的教研员群体,有很多专门组织教研活动的人,但真正围绕“如何教研”做研究的还真不多。人们通常会去关注名师,关注好课,但很少去关注名师、好课背后“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教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好课燎原——斯苗儿和她的教研故事》,应该是写教研员的第一本专著。书中介绍了斯老师团队创造的“三段十步”现场改课教研范式。在了解具体的范式前,我们应追问的是“斯老师为什么会想到要用这样的方式做教研”,这样的方式背后想解决和能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这比方式本身更重要。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处理教学、教研和教研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基本问题是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教研是为了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而成就教师;而教研员是通过助力教师成长,间接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群体。教研员要有大格局与大视野,因为教研员往往都是区域内的学科“首席”,在本区域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用好自己“隐形的权力”。斯老师提出组织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节节好课,现阶段她关注的是如何让多数人上好多数课。这样的立场她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通过开展如“现场改课”“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等活动扎扎实实做出来,这些更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杨海荣:不“折腾”、不“跟风”是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的一大特色。我们追求的是在不改变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在不做颠覆性改革的背景下,让课堂教学静悄悄地、缓慢而有力地逐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目前在全国已经有较大影响,新课标中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正是我们2016 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初衷。当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既做加法又做减法”这一浙江省课改的政策导向,解决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教材逻辑起点的问题,解决小学阶段开设拓展性课程的时间哪里来的问题。实验最初,只有几所学校不到10位教师愿意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参与这项研究。那时,因为教学内容的大幅度整合挑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所以在实验推进过程中质疑声不断。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沉下心来立足课堂,从一年级开始,逐册按照教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进行研究与实践。慢慢地,不少教师在实践中看到了课堂上学生面貌的积极变化,才认识到单元内容结构化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件事情斯老师带领我们静悄悄地做了几年以后,才引发了较大范围的关注,还在2020年全国小数会第十九届年会上做了介绍。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浙江省202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单元整体教学已经在浙江省甚至全国有了燎原之势。和郭教授的想法一样,我想说的是,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成果,大家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也可以“有保留地批判”,而做这件事情背后的根“教学研究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扎根教师真实需求,为学生成长服务”,是我们做教研员,做教师培训工作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常识”。

袁晓萍:的确,浙江省的小学数学教研是扎根在教学实践中的。我们的名师各有特点、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那就是“学生立场”。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体现学生立场呢?那就是上好每一节平平常常的课。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课比天大”的背后,体现的就是“学生立场”这一朴实的理念。课,是教师最好的作品,好课需要多磨。比如“现场改课”近年来已经成为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的“金字招牌”,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改课”只是方法和手段,这种方法是在实践摸索中逐步“长”出来的。背后反映的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教研理念和思维方式。

邢佳立:袁老师能讲得更具体些吗?

袁晓萍: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听“各路神仙”的讲座,看各位名师的课堂教学,都已经非常方便。但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青年教师读了很多专家的文章,听了很多特级教师的课以后,自己依然上不好课,这成了他们成长中的痛点。改变“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行为的“三段十步”教研方式,改评课专家的“说给你听”变成“上给你看”,就是基于这样的痛点应运而生的。我从1998 年第一次跟斯老师一起磨课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接受斯老师的“炮火”,从“你调查过学生已有的基础吗?你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吗?你的课中是怎么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到“晓萍,这个环节你上给老师们看看”,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研方式从一遍遍在磨课中思考,到一次次在改课中创造,方式可能在变,但“学生立场”这个基本点一直没有变,我们的教研方式也一直都是在“让多数教师上好多数课”这个价值追求的指导下逐步“成长”的。

邢佳立:袁老师提到的“现场改课”,在2021年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为中国经验进行了160分钟的专场展示,引发了很多关注。我注意到,很多省市的教研员都对这一方式的效果表示肯定,但也有很多人说“学不来”。

斯苗儿:我们的教研活动转型,很多都是从被质疑开始的。现场改课是听、评课方式的变革,也被质疑过。有很多人说我评课太犀利,不顾及教师的面子,“民愤”极大。所以经常有教师说:斯老师,我们喜欢听你评课,但你不要评我的课。

俞波:是的。我在省教研室挂职学习的那段时间,多次参加过现场改课,所以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参加现场改课这样的活动的确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我记得,在一所农村学校第一次和斯老师一起参加“现场改课”活动。活动前,斯老师布置了课题,让这所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先集体备课,然后现场抽签,确定一位教师模拟上课。模拟上课中发现问题后,斯老师直接点名,请俞正强、唐彩斌两位特级教师现场示范模拟上课,然后再经过讨论、修改,最后抽签确定上课教师。整个过程真叫惊心动魄啊!但这样的改课活动现场,没有一个是局外人,这样的教研能让教师们共同参与,体现的是集体智慧的分享,而不只是专家的信息传递,这是真教研。因为所有人都有可能抽签成为上课教师,所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同一个团队的教师真正做到了互相合作。活动全程中每一个人都不敢走神,都害怕一不小心因为漏掉了哪个细节,导致上台时无法展示团队的思考。对这样的活动我们是“又怕又爱”,我们在“被虐”中快速成长。所以,我挂职结束担任长山小学的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样的教研方式带到学校,跨学科推广。

陈丽红:我是一名有二十几年教龄的一线教师,工作中我是一个在“流水线”上操作的人,只要学生的数学成绩不赖,家长口碑不错,领导就不会来找我。这当然是我窃喜的,但我内心也有迷茫,难道我就这样在教室里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到退休吗?直到有一次,我阴差阳错,抱着“蹭课”的态度到了“改课”教研活动的现场。教研活动中,我看到斯老师直接冲到台上接过上课老师的话筒,那尴尬,不在现场的你是体会不到的。我看到教龄两年的小姑娘双腿在瑟瑟发抖,我看到教龄二十几年的老教师面红耳赤,我也看到了专家教授各执一词的现场争论,看到了不同的人用同样的材料、根据同一份教案上出了一节课的不同味道……在那场活动中,我也被全程卷入其中。在震撼中我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自己与特级教师、青年教师之间的“鸿沟”,在共同改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那一节课是如何在“基于学生立场”上生根、发芽、修剪,逐步成形的。

邢佳立:现场改课时,不管身份地位高低,不管年龄大小,任何的观点、主张都可能要接受同伴的考问,这的确是有点“痛”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种撕裂后迎来重生的痛,是“痛并快乐”着的。改课时表面看起来的“犀利”背后,是只追求教学真谛的“安全”。

俞正强:是的,痛是当时的感受,快乐是成长后的欢愉。如果教师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好,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一定会受到家长的追捧,一定会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一定会成为一个美丽的人。斯老师是一位真诚地想帮老师把每一节家常课上好的人。无论是新手教师、名师特级,还是乡村教师,都是她心心念念帮助的对象。如果说“学不来”,我觉得可能学不来的是个体风格,但我们要学的不是具体的风格,而是教研员要有明晰的教学主张,特级教师要有“放下身段”、打破自我、从头开始的勇气,教研活动要让参与者真正地全情投入。

邢佳立:你们的分享让我想到,教师的成长是在持续改课中实现的,但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具体的标准却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作为教研员,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当裁判员判断一节课的好坏,而是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促进教师去思考如何将课上得“比自己原来的更好”。好教研应该把每一个参与者都“拖下水”,让研究真实发生。

朱国荣:邢老师的总结又把话题拉回到我们的教研上来了。我是一个已经在教研员岗位上工作20余年的“老教研”,和大多数教研员一样,我也一直期望通过教研引领,达成“让多数人上好多数课”“大面积提升区域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标。但事实是,回顾组织开展的那么多的教研活动,我发现自己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内名优教师的成长上,而对普通教师特别是对新手教师确实关注甚少、引领缺位。我想,这主要是组织教研活动的方式存在问题。当我们请来的专家侃侃而谈、坐而论道时,当我们指导的名师精彩展示、示范教学时,当我们组织研讨、深度引领时,我们更应该不断追问:参加活动的教师喜欢这样的教研方式吗?他们真心卷入其中了吗?这样的教研方式能有效促进他们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改进吗?或许,在很多教研活动中,多数教师只是看客,只是来欣赏和模仿的。如果没有任务驱动,不需要发言表达观点,培训有效与否全靠教师自己接受内化,那么大多数教师在培训中的收益将是低下的。

邢佳立:的确,教研应指向“多数人”。把专家教师、普通教师和新教师一起卷入,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是“被磨”的对象,都是活动的主角,都有明确具体的研究任务,或许,这就是好教研该有的样子。

三、回归教研的初心与使命

邢佳立: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会形成这种求真务实、兼容并蓄的风格,与做了30余年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斯老师一定有很大关系。斯老师,能跟我们谈谈您在如何做教研这件事上的思考吗?

斯苗儿:30多年的教研历程,也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从不知道怎么做教研到有自己的教研主张,依靠的是身边的优秀同事和省教研室的工作机制。我们的教研主张和做法离不开浙江省教研的大氛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成效也正是浙江省教研整体面貌的一个缩影。

回顾30 余年,常规教研活动的组织和日常的调研都离不开课堂。关于课,我一直在做两件事,一件是让教师认同和实践“好课”,开展“好课多磨”,另一件是寻找和搭建推广“好课”的平台,助推“好课燎原”。前者侧重课堂变革,后者侧重教研创新,但无论是“好课多磨”还是“好课燎原”,事实上,都在不断地思考和回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课堂变革?为什么要进行教研创新?课堂变革与教研创新有什么关系?

教研员要在推进课堂变革中时刻把握好方向,所以我们在众多教学口号中牢牢地把“学生立场”作为价值引领,把“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用到教师教学与教研员的工作中。教研员与教师组成教研实践共同体,目标就是不断推进“学生立场”在课堂的落地。

“现场改课”是教师课堂变革的切入口,也是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的平台。教研创新,就是不断地把教师推到教研的主体地位,改变“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的教师参与教研的状态,寻找教师高质量参与教研的机制。现场改课教研方式的应运而生,只是想让指导专家不再只是“观点输出”,让听课教师不再只是“袖手旁观”,让上课教师不再只是“等待表扬”,让全体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真正经历一场从“想上好课”到“能上好课”的体验式学习。我们一直在努力创建能推动课堂变革、教研转型和教师成长的平台,形成教师共同发展的耦合机制,建立持续改进的、平等的教研文化。这是我作为一个教研员的初心和使命。特别高兴的是,我们这样的主张和做法得到了高度认可,“促进学习真正发生的‘现场改课’教研范式”获得了2021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我把30 余年的教研实践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好课多磨——斯苗儿“现场改课”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俞正强:人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对于从教多年的我们来说,能看到“好课燎原”可能是许多美好的事情里面最值得激动的事了。真心希望所有的教育研究者、教师培训者都能不忘“基于学生立场”“助力教师成长”的初心,希望我们中国教研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邢佳立:谢谢斯老师,谢谢各位老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颁布后,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群体共识,是“新课标”理念由应然走向实然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在今天讨论教研与教师培训特别有意义,希望我们今天的讨论能引发更多的教研员、教师培训者的思考。再一次感谢大家。

猜你喜欢
教研员浙江省教研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