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智能化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研究

2022-12-31 09:15李雪晴
科教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文科英语专业专业课程

梁 玉,李雪晴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方向

新文科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前夕,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新文科”的概念。这是着眼于新时代的新国情,秉承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注重创新,面向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必然举措。相比此前所熟知的“复合型人才”概念,“新文科”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以及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的新特征[1]。当今社会对于劳动密集型人才的需求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知识密集型、知识综合型以及知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上。由此可见,新文科的“新”并非新旧之“新”,而在于学科协同创新、信息技术的加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工具性、交际性英语人才的标准,相应的人才培养也要做出改进。[2]这意味着仅仅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学科交叉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如此一来,新时代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便能够促进文科融合发展。同时,专业课程的建设也要能够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走向国际舞台,促进人文社科迈向新发展,服务社会现代化建设。

着眼于当今社会新文科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的建设中不仅要纵向拓展课程深度,还要横向促进英语专业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不再止于学习,更是应用于当下;知识也不再只是解释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2 智能化时代与英语专业课程的一致性

进入智能化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对人才培养的标准有所提高;其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亟待创新;最后,对于智能化时代下英语专业人才在课程方面要不断渗透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智能化技术的辅助教学中,首先,在课程进行中的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增加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在培养跨学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往往这种能力在课程当中的外显性并不强。因此,能力的培养对跨文化素质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此类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课程当中更注重课程所富有的启发性,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加工课程外的延伸数据信息更得到实质性的能力提升。其次,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可以在专业课程中为所需人才类型提供正确导向。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要符合经济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很显然,在智能化时代下,专业技能的“单打独斗”已经与新时代脱轨,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对于英语专业来讲,在这个“人机结合”的时代,更应侧重对数据整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拓宽英语专业人才未来就业途径。由此可见,如今的智能化时代与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具有内在一致性。

3 新文科下的智能化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跨学科问题其实早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便受到重视。1985年刊发的《跨学科学》是国内第一篇研究有关跨文科相关内容的论文。2019年,吴岩在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提出要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理论体系,深化专业改革,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3]。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高校英语专业虽然也始终秉承了跨学科的原则,不断增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但是跨学科特点不够明显且成效甚微。现阶段,改革人才培养策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新文科建设、提升高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4]。如何使高校英语专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有目的创新融合,从而满足社会需求,这是课程建设中需要重点突出的方面。因此在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3.1 创新教育内容

从狭义的角度讲,英语专业是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属文学范畴;从广义角度讲,英语专业是指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这一宏观上的规定就表示英语专业自始就是带着跨学科性质的一门学科。目前,虽然国内各高校会从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考量从而有不同的课程安排,但是主要课程基本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视听、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的国情等,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基本理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其他方面的基本技能。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许不需要过多形式变革,但是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该横向拓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目前,英语专业也从单一注重英语能力培养的专业改革衍生出了各种方向,比如翻译方向,商务方向,教育方向,旅游方向等。这表明英语专业已经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并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如今改革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人工智能大发展的环境下,如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止于此。在教育内容上对接智能化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最大可能地走出英语专业未来就业的高端人才难培养,中等水平难输出的就业困境,从根本上把就业金字塔的塔尖做大。同时,鉴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大势,可以理解为英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方向的主要指向便是智能化方向。谈及智能化,很多英语专业人士会将其置于专业发展的对立面,认为智能化的发展会导致语言专业以及其他人文专业的未来发展受阻。但是在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高校专业课程内容上,完全是可以“为己所用”,用来提升本专业作为语言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应用于外语教学主要得益于三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5]。其中计算机学习和应用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中流砥柱。在英语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其课程内容是涵盖信息技术的相关学习课程的,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机课程内容较为基础、延伸层次面较为狭窄、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另一方面,目的决定手段。英语专业方向较少,这导致人才培养面较为狭窄,所以以此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便不能做到更广的学科交叉创新。要破解此类困境,可以将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与智能化教学相融合,以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2 创新教育资源

这里提及的教育资源的创新主要指智能化教育手段,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跨学科的教育思维。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只有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追随时代脚步,才能保证教育是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首先,一些高校为了与信息技术时代同频接轨,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建立了许多智慧教室[6]。这样一来,教师不用拘泥于书本,能让教材真正地“活起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主要体现在智能化、大数据和智慧学习等三个方面。此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以及时下仍然广受欢迎的MOOC便是课程智能化的产物。近年来,因疫情影响,催生了“腾讯会议”“钉钉”此类适合线上办公以及教学的应用软件。此类应用支持线上签到、实时答疑、师生同频互动、多媒体课堂等功能,使数字化真正助力智慧教育,为己所用,使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其次,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时代的大发展也是对高校教师的新考验。教得会知识,跟得上时代是对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注重高校外语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设,从而使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使实际效果符合预期教学目标。英语专业虽属于人文学科范畴,但还是要搞清楚“新文科”与“新人文”的区别。“新文科”是指在新时代新国情下,创造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文科业态;“新人文”主要是指,只有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才能打破传统人文学科圈子内的封闭状态[7]。所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更高要求,这便要求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学习层次,并且能够很好输出给学生,更要求教师能够对人文学科之外的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新闻学等社会学科以及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且能够将其与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如此一来,能够使英语专业摆脱人们口中的“工具专业”的狭隘看法,也使人工智能成为外语专业发展难能可贵的契机而非假想敌。

最后,跨文科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期间,虽然课程设置较为丰富,但总体而言还是摆脱不了单一英语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桎梏。这也注定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内故步自封,难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质上来讲,这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外语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联系,从而逐步实现质的飞跃。

4 总结

新文科建设是未来专业的发展大势,作为2.0版本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带有全新内涵的新文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征点上,乘经济全球化,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质量的新文科建设任重而道远,主要要抓住高校教育这个主阵地,从不同方面促进其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英语专业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