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2-12-31 09:15张升堂
科教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创新性工程

张升堂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2019年起,我国借鉴国内外对工程领域的划分情况,依据工程领域培养要求和知识体系,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工程硕士(共40个领域)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其中,资源与环境专业是2019年国家新设立的8种专业学位类别之一,主要面向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冶金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应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专硕)即是在资源与环境专业大类下设的分专业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地质工程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科学合理、统一的质量标准期待确立;②专业师资素质问题;③教育体系须健全完善;④专业教育质量问题;⑤就业问题。

地质工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以往较为单一的实践模式和教学平台已经满足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4-6]。在思考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依托高水平学科资源和实验室建设平台,在总结本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改革传统“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能吃苦、重实践、求创新”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1 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以培养学生现有的思维模式而提出有别于常规思路的见解为导向[1-5],为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了课堂内外联动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多途径教育构建体系,各部分分述如下:

1.1 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更新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理念

依托丰富优质的学科资源和实验室建设平台,在总结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更新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理念[6],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搭建立体化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多途径地激励学生创新性实践[7],改变了以往“重课堂轻实践”观念,明确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树立了“突出专业特色、面向资源与地质领域需求、强化企业深度参与、着重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践教育教学理念。

1.2 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树立创新性实践教育理念,在整合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课外联动、实验室与现场互补”的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1.2.1 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新型实验实习教学方式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了推动实践教学发展、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机制,实施旨在较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启发性研究实验等重点实践性环节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综合能力培养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分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

1.2.2 课堂与课外联动,实施启发自主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新机制

面向资源与地质领域需求,突出学科专业性强、重实际应用的特点,形成多样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联动、旨在启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创新性实践教育过程中,专业设计构建了以下教学和实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分组质疑讨论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听课与课外自习相结合的学生上讲台交流方式;有利于学生尽快把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课程的实习方式。

1.2.3 实验室与现场互补,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实验室和现场实践教学互补作用,筛选了10个专业实验室和13个稳定的地质工程现场实习基地,聘请了6位地质单位兼职导师,建立了新型的“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了学校专职教师和地质单位兼职教师的特点和优势,力求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从实验室到地质工程现场、从课程体系目标到实践单位实际需求的“无缝衔接”“交叉互补”,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3 搭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以强化专业实践为抓手,支撑创新性教学实践新体系;为多种途径激励和支撑学生投身创新性实践,系统地搭建了立体化六层次实践教学平台:①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平台;②现场实习基地实践平台;③专业特色实验室试验平台;④校内实习地质博物馆建设平台;⑤现代信息化地质灾害防治实训系统平台;⑥“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六层次实践教学平台都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中分别占有不同的考核权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学生实施独立思考和自主素质提高。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保障了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4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多途径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1.4.1 以科研训练为途径,支撑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学院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审核、指导和监督科研训练项目,同时组建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努力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协助组织落实学生科技交流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接受创新意识熏陶。

1.4.2 以学术交流为途径,支撑创新意识教育培养新模式

努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开展多样化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创新性实践教育建设的重要举措。地质工程专业建立了以促进交流、鼓励创新为目的的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突显了交流平台为主题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学术交流体系,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百余场。

2 应用效果

通过“更新理念、探索实践、搭建平台、激励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市场需求得到良好的改善。

2.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自2019年以来,有近100名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改革中受益,在校学生呈现出主动性强、思维活跃、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风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全国挑战杯等全国性大学生竞赛,学生积极深入工程实践现场、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纵向基金项目,并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创新、提炼撰写科技论文和申报国家专利80多项,发表高水平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

2.2 企业深度参与,培养与现场需求紧密结合

在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开展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与联合培养办学,先后与自然资源部成都地矿所、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矿局、胜利石油管理局、山东煤田地质局等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和见习岗位,按照现行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学生要在企业实习、设计一年时间,并有企业技术员提供现场指导,因此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与实践现场科学问题研究紧密结合,现场问题研究的平均采用率达到35%。有10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设计(论文)。就业方面,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2022年毕业的资源与环境大类毕业生始终供不应求,在全校各专业中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

2.3 培训平台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了“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一系列实验实训的模块,构建了“模块化、立体化、层次化”的实验实习教学实施方案,用新的方法和程序对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随机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参加随机可参加的研讨会和研讨会,与导师或企业合作指导教练合作,或使用企业培训平台在工作中学习,这些都可以帮助个人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感性结合理性、校内互动校外,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实践教育教学机制[8-9],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培养自我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 结论

目前,在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国内外形势下,地质工程专业蓬勃发展,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形式多样的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为契合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新时代下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创新与实践教育的新方针,构建多方向、多途径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对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能力为原则,在不断推进地质工程专业创新性实践教育整体性改革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改革方案,对新体系实施后的效果及时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下学术创新型与实践型人才相结合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创新性工程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子午工程
工程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工程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