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视域下军事人才培养流程与机制设计

2022-12-31 01:52李东岩王恩王治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军民军事流程

■ 李东岩 王恩 王治

军事人才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成败。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军队作战样式的快速转变,现今的人才培养流程和培养机制很难与当前的发展形势相适应。2015 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为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建设道路。探索和设计军民融合战略下人才培养流程、机制不仅践行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当前军事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国防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军事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军事院校为主,地方高校和装备承研承制单位为辅的培养路径。培训阶段各方相对独立,培训内容也各有侧重,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导致了军事人才培养工作得不到整体、系统的推进。虽然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培训流程不够顺畅

在培训管理方面,还没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对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规划意识还不够强,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流程;在培训主体参与程度方面,一方面地方教育、人事、财政部门以及教育机构等参与程度很差,导致职责划定不清、责权利分离,使具体工作很难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军兵种参与程度较低,目前各军兵种除自身军事院校培养外,只局限于提需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上,特别是顶层设计上,这就导致了委托地方培养时出现发展战略不统一、学科门类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二)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军地沟通协调方面,由于军地双方体制、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等不尽相同,在沟通协调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机制,导致了需求培养不匹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内容不清晰等问题存在;在外培人员管理方面,通常军队人员在地方院校培养期间军队不参与管理,而地方院校又缺乏管理经验与手段,只能将其纳入普通学生管理范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人员出现违规违纪、失泄密等问题;在培训实施单位激励方面,对军方委托的培养单位没有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难以调动积极性,导致部分委托单位从思想上存在消极应付等问题;在人力资源流动方面,军事方面的师资力量无法或很难参与到地方教育活动当中,即便是参与也是随机性、临时性的,没有相对稳定、长效的制度机制作保证。同时,地方的师资力量参与军事教育也较为困难,目前参与较多的是承研承制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地方高校的师资则较少,而且通常只限于装备研制方面,很难真正了解作战部队一线人才需求,使得军民融合出现点少、面窄的现象,进而影响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因此,必须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培训格局、有效整合培训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设计科学合理的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流程和机制,使其前伸到军事院校、地方高校和承研承制单位,后延到作战部队,从而达到各尽其责、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军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进而适应国防与军队建设要求,履行国防与军队使命与任务,快速提升国防能力与军队战斗力。

二、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流程设计

军民融合战略下的军事人才培养就是在新形势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以开放的姿态、开阔的思路,把军事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科学、合理、有机地融合。其流程设计必须以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为根本,以培养高质量军事人才为目的和核心,紧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要体现出“组织完整、制度齐备、管理规范、资源共享、运行流畅、特色鲜明”的特征。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即:需求论证阶段、任务生成阶段、培养实施阶段、评价反馈阶段。其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军民融合战略下的军事人才培养流程

其中,需求论证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各军兵种申报的人才需求和军委关于军队发展的人才需求,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需求的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需求集合。任务生成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需求论证所形成的需求,召集军地相关人员研究,生成培养任务,并下达培训任务。任务生成阶段需要明确培养对象、培养层次、培养方案、培养数量、参与单位分工等情况,具体如表1 所示。培养实施阶段是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具体展开阶段,各单位领受培养任务后,细化培养方案,积极调配人员、信息、物资,组织教学活动。考评反馈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多种方式渠道掌握培训信息,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分析教学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反馈。

表1 培训任务表

表1 培训任务表

三、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以避免培养过程出现无序、失效或失控情况。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是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培养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和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保证。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系统机制、控制机制和反馈机制。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的促动机制。其作用在于牵引、推动和促进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包含了需求牵引机制、奖惩激励机制。

需求牵引机制是指在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切为打赢”为根本原则,以国防建设、军队转型以及装备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牵引,用实际需求来合理布局军地双方力量,完善常态化的需求牵引制度,并以此来设计培养方式、设置培养内容等。

奖惩激励机制是指实施培养过程中,不断激发培养实施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建立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军地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事业中去。

(二)协同机制

协同机制是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实现的基础,有效的协同机制不仅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还可以加强军地教育理念的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使整个培养过程呈现“统一筹划、多方联动”的态势,确保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包含了资源共享机制、理念协同机制。

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军地双方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军事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调动各方教育资源,使其在培训实施单位之间的流动与共享,进而产生联动功能效应,实现培养资源的效益最优化。

理念协同机制就是依据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破除军地之间交流障碍,将军地双方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思维,使其高度融合,良性循环。

(三)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是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就是对培养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使其处于可控、健康的发展状态。包括制度规范机制、预测规划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制度规范机制是从法规政策层面对体系运行提出规范化要求。制度的强制性规范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各培养实施单位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强化各培养单位的培养工作执行力度,确保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健康有序。

预测规划机制是通过军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合理地预测人才培养的类别、数量、专业等,另一方面科学地规划制定培养方案,设置培养内容,进而使人才培养建立在比较科学、切合实际的基础上。

检查监督机制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对军地双方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得以落实。检查监督贯穿于整个体系运行过程,包含了内部检查监督和外部检查监督两个内容。内部检查监督是承训单位自身按照培养规划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的自查监督工作。外部检查是由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管理机构对承训单位的培养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考核评价机制就是依据培养规划对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运行进行考核评价,查找出系统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活动的改进措施提供相关决策依据,以保障对军民融合军事创新人才培养运行结果的有效控制。考评机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持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和灵活性的考评原则。

(四)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效果不断提升的依据和保证。对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和培训实施单位,有的放矢地制定应对措施,不断改进相关制度和培养流程。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使培养流程良性闭环,减少偏差,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五)培养机制与培养流程的关系

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的各个机制是共同作用于培养流程各个阶段,使整个培养过程健康、有序、通畅的开展。其映射关系如图2 所示。动力机制为培养过程提供了初始动力和后续动力,协同机制确保了培养目标统一性和培养资源利用最优性,控制机制让培养过程在科学、规范、合理的环境下运行,反馈机制使培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图2 培养机制与培养流程关系映射图

四、结语

军事人才采用军民融合式培养既是军队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探索军民融合视域下军事人才培养的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流程、机制,加快、加强人才培养步伐、力度,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军民军事流程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