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人才依托培养的政策机理及问题对策

2022-12-31 01:52刘鹤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国防生士官高水平

■ 刘鹤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重视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事人才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和具体措施。近年来,随着国防生制度取消,该领域出现政策不够用、不好用问题。剖析政策运行机理,针对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打通政策堵点、填补政策空白的实操型政策工具,对于“十四五”时期高效率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政策现状与机理分析

军队人才依托培养领域政策,主要涉及军地干部交叉培训、军事人才依托培养、直招士官、装备技术保障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其中,军地干部交叉培训方面,中共中央组织部总政治部1997 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军地领导干部交叉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培训的地方、范围、形式和学制学时。军事人才依托培养方面,教育部总政治部先后出台《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的通知》《关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情况和推进工作创新发展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依托培养的方式、程序和工作要求。直招士官方面,原总参谋部先后出台《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关于做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直招士官的要求、程序和相关待遇;财政部先后配套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关于对直接招收为士官的高等学校学生施行国家资助的通知》,明确了对直招士官进行国家资助的审批流程和资助额度。装备技术保障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原总政治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作战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依托装备承制单位培训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规定》。

军队人才依托培养政策的核心关注点是“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军队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军地人才联合培养局面(图1)。军队院校在军事理论、作战指挥等专业人才以及军事素质培养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地方高校在军地通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备培养成本低、专业素质高的优势。基于此,按照军队人才需求的类型,可以确定四种培养模式:一是对于军事素质要求不高的一般性专业人才,应采取从地方高校毕业生直招士官的模式;二是对于军地通用并具备较高军事素质的专业人才,应采取依托地方高校全程培养模式;三是对于军事素质要求较高但军队不具备培养能力的技术人才,应采取委托地方院校定向培养模式;四是对于军事素质要求很高或军事专用型特殊人才,应采取军队院校自我培养模式。

图1 军队人才依托培养政策机理分析

二、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直招士官制度文件缺乏连续性,政策组合拳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部队层面,2010 年原总参谋部牵头出台《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明确了从部队直招士官的程序及相关待遇,之后又发布通知提出军地联合培养直招士官的工作思路;地方层面,2013 年财政部牵头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明确对大学生入伍提供国家补助,之后于2015 年又发布通知将国家补助范围扩大至被军队直招为士官的大学毕业生。这四项政策文件分别指向军地依托地方院校定点培养士官、大学生在校期间入伍、大学生毕业后直招士官三类对象,但相关政策细分不够,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此外,关于在校期间入伍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军地激励政策悬殊较大,地方出台了诸如免试专升本、优先保研、体制内就业优先录取等激励政策,但军队方面相关激励较少,对这类人才毕业后重回部队工作缺乏吸引力。

(二)国防生制度取消,但后续政策没有跟上

2017 年,军队部署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改革,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国防生。实施国防生制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依托985、211 等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培养我军紧缺的高水平人才。但目前,受各种原因影响,国防生制度已经取消,但直接选拔招录部队紧缺的高水平人才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军队成体系化从地方重点高校选拔招录高水平人才缺乏手段和渠道,而直招士官等传统政策对高水平人才缺乏吸引力,难以填补此项空白。

(三)军队缺乏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的特殊政策

在现有政策中,大多数是关于从高校选拔招录大学生入伍、军队官兵依托培养、依托军地教育资源培养地方人才的,对于如何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的政策比较少。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同样的一个高水平人才,在部队和在地方获得的待遇差距较大,客观上造成地方相对于军队形成“洼地”。从根本上讲,只有确保提供同等待遇,才能促进高水平人才在军队和地方之间自主有序流动,如果政策待遇悬殊,势必造成一方人才流失。近年来,军队很难引进高水平人才,现有人才也出现流失倾向,这与相关政策缺位是分不开的。

三、对策建议

从政策原理及问题分析来看,应从拓展直招士官范围、建立新型国防生培养模式、加大军队特殊岗位亟需人才委培力度等方面,完善军队人才依托培养政策。

(一)探索建立“新型国防生培养制度”

按照“军队需求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的总体要求,把军队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延伸到高校招生和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同步推进培养过程与选优过程,实行全程选拔、双向选择、末位淘汰的动态调整制度,确保遴选出认同部队文化、政治军事素质过硬、专业功底扎实的优秀人才。

(二)探索建立高精尖特殊人才选拔招录制度

在“网络空间部队试点直接选拔招录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充分总结试点经验,适时建立“高精尖特殊人才选拔招录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进一步做好军地相关政策配套衔接问题,加大对军队特殊岗位急需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

(三)完善依托装备承制单位培养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制度

结合装备研制生产、教学训练和维修保障任务,采取跟研培训、跟产培训、接装培训、深化培训、跟修培训等方式,培训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

(四)健全军队特殊人才待遇政策

建立军队特殊人才与地方相当人员待遇水平调查比较制度,落实并完善待遇动态调整机制,采取超常措施尽快培养一批军队急需的战略科学家、科技帅才、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

猜你喜欢
国防生士官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士官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咱是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