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血透室流动患者精细化管理实践

2023-01-03 11:00崔红霞刘新平孙秀翠郭迎春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透精细化肺炎

崔红霞 刘新平 孙秀翠 郭迎春(通信作者)

256600滨州市人民医院血透室1,山东滨州

211500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2,江苏南京

256600滨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3,山东滨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全球持续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常态化、持久性防控工作已基本成型。尤其面对往返医院的血透室流动患者,如何将常态化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进行精细化管理,值得我们梳理、总结、分享经验,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血透室流动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患者流量大,尤其是血透室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不需要固定住院治疗,病情决定透析不可中断,每周2~4 次频繁进出医院,在血透室治疗集中,离开时形成人员群体流动态势,离院后患者及家属社交范围不固定,就诊往返乘车方式不唯一等因素,使预检分诊和疫情防控存在潜在的巨大风险。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有效、科学、精准施策,做好血透患者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种管理策略,是指运用各种管理方式与手段,在管理过程中保持精心的工作态度,严谨化、准确化、细致化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1-2]。目前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门诊管理较多[3-5],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及变异病株,每个地区和不同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管理、思考及研究[2,6-8]。我院血透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

血透室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策略

明确责任,增强联防联控:以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511-2016)为依据,以疫情防控为中心,以医院、血透室、家庭为切入点,基于人、机、料、法、环、测多维度,构建面向血透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二维矩阵疫情防控模式,梳理各矩阵元素功能、职责,同步增强联防联控机制,全方位无遗漏落实感控规范。我院血透室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全员参与,建章立制。明职责、定流程,建预案,定标准,建立血透室疫情防控指标体系,明确责任,联合门诊部、保卫科、总务科等部门做好联防联控,落实国家规定,执行医院要求,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在治疗全过程做到闭环管理,严防严控。

工作人员管理:基于工作人员不同角色,针对医生、护士、技师、卫生员进行严格疫情防控工作培训,实现工作人员三个“1 托N”每日排查管理。首先,工作人员实现自身家庭“1 托N”疫情常态化上报管理,确保自身生活环境疫情安全;其次,将所有患者均分给所有护士,各护士作为“网格员”,对自己定向负责的患者实行“1 托N”精细化管理,除给予患者病情观察、指导、治疗、护理外,需将每日线上追踪并登记患者行动轨迹,是否存在高风险接触,有无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不适症状及体温等信息上报;最后,各工作人员要实现自己在单位内科室走动的情况进行“1托N”记录管理。

患方人员管理:患者来院透析时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排查登记和监测,查验患者及陪同人员健康码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否为14 d内的阴性结果。透析过程中最少3 次测量体温。透析结束离院后,患者除了配合血透工作人员实施“1 托N”精细化管理外,还必须做好离院后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成员“1 托N”管理。整体家庭成员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正确佩戴口罩,保持>1 m 的安全社交距离,居家2 次/d 开窗通风、执行正确的洗手方法、居家环境消毒、测量体温,确保患者家庭成员实现体温、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适的各项疫情指标常态化上报管理。患者对于疫情防控知识的盲点,由各网格员护士通过评估,前瞻性、针对性、个体化宣教,帮扶机制等,实现对疫情防控知识的获知和防护意识的提高。确保患者在院内院外均处于工作人员安全管控范围之内。

严格常态化规范消毒:透析期间多设备持续空气净化,物体表面严格消毒,遵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南,增加消毒频次,必要时增加消毒液浓度。各批次患者之间严格清场管理,做好物体表面消毒的同时,开窗通风最少30 min。执行精准预约透析,避免人群聚集等待。各消毒器具使用后规范消毒,定点放置、目视管理。医疗废物规范处理,日产日清,鹅颈式封口,交接双方对医疗废物数量及重量进行登记并签名,密封运送,严格落实“物防”工作。

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新冠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工作人员2次/周、患者及家属每2周1次,全面无遗漏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登记存档。非新冠疫苗禁忌证者,全部接种新冠疫苗,提高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免疫力。

重视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培训效果:面对大量疫情防控知识,逐一梳理,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同时,针对不同工作人员角色,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及方案,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方法。医生、护士、技师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腾讯会议或钉钉课堂等平台进行线上培训,也可全程规范佩戴口罩进行安全会议距离的线下现场培训。对于卫生员,采取线下现场演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一对一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所有培训定期评价效果,遵循PDCA程序确保培训效果实现持续改进。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应急场景为轴线,以班次职责分工为切入点,制定不同场景下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应急预案演练脚本,所有科室成员分组对不同场景进行演练,熟练掌握每一环节处置流程,全员提高应急能力。

高效实施健康宣教,提高患方防疫依从性:基于蝴蝶效应警示原理,提高患者对疫情防控的正确认知。一人感染,周围亲人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均可能患病,被传染人数可呈指数爆炸性增长,将蝴蝶效应式产生如身体健康受损、生活秩序打乱、治疗场所封闭受限、甚至危及生命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基于患者生活轨迹,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制定情景模拟式健康宣教内容。提倡血透患者往返家庭与血透室的两点一线活动轨迹,在不同环节执行不同疫情防控措施。基于患者及陪同人员不同文化水平与家庭背景,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将专业性强的疫情防控措施,转化成通俗易懂语言,深入浅出将宣教信息传递给患者及陪同人员,最终实现讲者爱讲,听者愿听,听后掌握,重在依从的宣教目标。

层级梯度监管:依托网络,建立“患者-责任护士-护士长”三级血透疫情监管体系,线上线下监控血透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是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护士长管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负责分管患者,患者负责其共同居住者。逐一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控制措施并每日上报,层层把关。规范执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细菌监测、物体表面细菌监测,医务人员手部细菌监测,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监测等。同时,开展血透室不同角色人员健康监测,自疫情发生至今共完成监测30 万余例次,确保异常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血透室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效果

实施血透室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后形成了一系列有效防控体系,包括面向血透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二维矩阵疫情防控模式,形成了图形结构的多元1托N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管理排查策略,针对患者生活轨迹制作的情境模拟式健康宣教内容及方式,结合网格化管理形成责任护士帮扶机制,利用树状结构形成三级疫情监管体系,有效落实政府及院级疫情防控要求,实现对患者的多维度疫情防控管理。

2020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浓度监测492次,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等细菌监测44次,透析液细菌监测38次,透析用水细菌监测19次,合格率均为100%。

血透室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线上线下共排查监测385 000 余例次,其中排查出13 例发热人员,3 例来自中风险疫情地区,实现零新冠可疑、确诊病例进入院区,零院内交叉感染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零发生,真正做到疫情防控和正常血透两不误。

通过血透室疫情防控的精细化管理,科室内工作人员防控知识掌握率由85%提升到100%,患者防控知识知晓率由35%提升到100%,所有成员“1 托N”体温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症状异常监控管理落实率达100%,患者及家属对我院血透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管控满意度达100%。

结 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血透室流动患者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防疫作用,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道防线,通过多部门联防联控,明确医方、患方各自责任,线上线下、院内院外,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精细化监控管理模式、策略、机制和体系。切实从血透患者的角度、心理出发,根据不同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个体化帮扶指导,提高患者归属感、安全感、依从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满意度,有效促进疫情防控安全。

猜你喜欢
血透精细化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观察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在老年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认识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
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尿毒症血透患者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