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逻辑思辨

2023-01-04 15:22张静杨新惠齐艳华王丽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体系院校

张静 杨新惠 齐艳华 王丽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梳理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等各层次职业教育构成,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面向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自2006年起,我国陆续建设了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拉开了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序幕,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上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4年,教育部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系的基本架构及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分两步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总体目标: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一个目标基本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基本确立[2]。

近年来,国家不仅在宏观上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宏伟蓝图,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鼓励和明确的指引。2018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2019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并于同年10月公布了第一批“双高”建设单位名单,共197所学校入选。其中,首批共56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同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了打通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通道,向上包括专科、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向下融入义务教育,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同时推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可实行弹性学制。2020年又印发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充分调动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为“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保障。2020年9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正式出台,进一步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发展重点,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3]。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已有研究成果,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关键词,以2022年2月9日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3452条记录,从发表途径来看,其中2524篇为期刊论文,159篇为报纸文章,60篇为会议论文,39篇为学位论文,5本图书,2种软科学成果。

从研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宏观层面的方针政策解读研究,体系框架建设研究,规范制度建设研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理论性较强;二是中观层面的中职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职业本科层次教育教学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始融合;三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创新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更加注重理论成果的落地及其应用价值等。研究者较多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价值、模式、历程、经验等,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基础、影响因素、挑战与应对等主题关注不够,研究的主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理论分析欠缺,不深入;二是当前研究总体方法论意识不强,有的研究者缺少方法论意识及应有的方法论修养;三是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大多研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外部因素考虑不足,理论视角较为单一,绝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了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研究的视角,立足管理学、系统科学、历史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视角的研究很少;基本问题研究和哲学基础薄弱,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特点、功能、结构、层次、关系、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欠缺较大,缺乏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哲学关怀、思考及其发展逻辑的梳理。

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职业教育纵向上升渠道受限。职业教育纵向上升渠道主要包含中等职业教育至普通本科(本科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普通高中教育至普通本科教育的上升渠道、专科职业教育至普通本科(本科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本科职业教育和专科职业教育至普通本科教育等。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分段衔接的“3+4”模式,普通高中教育至本科职业教育的“4+0”模式,专科职业教育至本科教育的“3+2”模式。目前“3+4”模式和“4+0”模式只是在国内个别省份开展了试点项目,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3+2”模式虽然为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优秀学生提供了上升途径,但专升本成功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不能够顺畅衔接,大量的高职院校学生难以适应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少量优秀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专接本的方式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深入发展。而本科职业教育则不存在此类问题,其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领域,其人才培养的原则、定位、模式及社会人才需求等都是一脉相承的,教师和学生会很容易适应。

第二, 职业教育横向转换渠道不畅。职业教育的横向转化渠道主要表现在普通本科教育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转换、本科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转换、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转换、技师技工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转换。目前,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并没有凸显职业特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遵循普通本科教育的做法,而且很多普通本科院校不愿开办本科职业教育,也不具备开办职业本科教育的经验和能力,而是更热衷于普通本科教育或普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科职业院校在全国尚属少数,还未曾与普通本科教育建立起转换途径;现行中考制度引导人们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难以转换至普通高中学习。此外,技师技工类学校归口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其办学策略、管理方法等与归口于教育部门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异,囿于行政归口问题,彼此之间缺少沟通联系,难以实现横向转换。

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逻辑梳理

(一)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建立之前,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服务革命,应战争之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开办了工人学校、党校等,将职业教育与当时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女子职业学校暂行章程》等,并强调教育与劳动、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这一时期创办了中央农业学校、辛集农业学校、茶陵女子职业学校等;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强调“造就专门人才,建立抗战时期各项事业”,设立了农业、畜牧、手艺、中医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著名的有白求恩卫生学校、山东财政经济学校等;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实现解放区政治经济发展,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各解放区纷纷颁布了教育方针,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制度化,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如当时著名的培黎学校,将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坚持 “教学做”合一原则 ,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施以普通常识及精神训练外,使学生初级生产技能及工作经验[4]。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采取了提高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多项措施,保障工农子弟优先接受教育,并设校分科,突出职业院校的专业性,大力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工农,服务经济建设”的使命,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半工半读制。

1978年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国家强调要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比例,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正式发布。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与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规范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体系结构、方针原则、办学职责、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内容,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印发,明确了要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4]。自此,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用性分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提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并明确给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示意图。该框架示意图对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也给职业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明确了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12项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但没有明确当前改革的难点、焦点[5];明确了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将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职业专科学生学习的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对于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渠道没有进行明确的标示[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完善,但没有将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纳入体系内,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趋同于将其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在行政管理上,这两类院校归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6]。有关专家学者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的观点,他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纵向上升渠道和横向转换渠道,并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搭建面临的困境,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专科教育的“断头路”问题,从普通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换道路不畅,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与转化困难重重[5]。

两种框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较为明显。为了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多次表示支持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升本,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现实需要和关键之举。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成为职业教育战线和全社会关切的热点。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打通了高职高专教育向上的通道,更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谨慎小心,又要大胆创新。现有职业本科院校32所,最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相对于庞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和招生数据,本科职业教育的优势很明显。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是职业教育4.0,即智能化时代,强调“互联网+”、智能、融合,这也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新建本科高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