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饮用水的净化机理与材料方法

2023-01-05 00:38昆,杨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膜分离壳聚糖臭氧

郑 昆,杨 红

(1.吉林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00;2.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00)

饮用水与人体代谢、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水源污染与运输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较为严峻。近年来,饮用水净化技术类型逐渐增多,过滤及净化材料研究逐步深入,显著推动了饮用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但不同类型的净化工艺、材料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进一步创新和优化。

1 饮用水净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饮用水污染问题受到全社会充分的关注。由于农村地区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水源地遭到污染。城市地区普遍使用桶装饮用水,但桶装饮用水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问题,部分商家出售的桶装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同时,家庭饮水机经过长期使用后,也会出现污染情况,随之影响到饮用水质量。针对这种情况,需积极应用饮用水净化及过滤技术,保证饮用水与相关卫生标准相符合。饮用水净化是指利用过滤材料、净化工艺等对水源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等进行去除,促使水的浊度与净度与饮用水卫生标准相符合[1]。同时,依托净化工艺对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进行清除,依据相关标准对水中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避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 饮用水的过滤方法及净化机理

2.1 过滤方法

现阶段,饮用水过滤技术日趋成熟,主要分为以下两种。①活性炭过滤。此技术是指利用活性炭的多孔性对水中的微细物质进行吸附,既可实现脱色、脱氯等目的,又可将有机物、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质去除掉。活性炭的孔隙发达,比表面积较大,吸附特性优良。由于活性炭技术的去污效率较高、使用便捷,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及家庭净化水设备中。但活性炭过滤技术的吸附范围影响到水净化效果,且活性炭表面具有较大的空隙,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很容易滋生病菌,大量繁殖微生物,导致饮用水遭到二次污染。②膜分离技术。此技术是指利用半透膜选择性分离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和其他过滤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能够在常温环境下应用,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物质分离可在分子级内完成,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操作难度较小。目前,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净化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涵盖微滤、超滤、纳滤以及反渗透等技术。微滤是指利用微滤膜净化处理饮用水,一般采用聚丙烯、醋酸纤维素等有机膜及金属、陶瓷等无机膜,微滤膜能够对饮用水中的微粒、细菌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截留[2]。超滤采用超滤膜净化、分离饮用水,超滤膜通过截留比膜孔径大的小分子物质,有效实现水质净化目的。纳滤技术可分离水和小分子有机物,具有较高的截留率。反渗透技术能够对所有离子进行截留,可促使水中的胶体粒子、有机物、细菌等得到有效去除。但在饮用水净化中应用膜分离技术时,容易产生污染问题,随之降低膜的过滤性能。

2.2 净化机理

①吸附机理。活性炭过滤技术利用吸附机理净化饮用水,根据作用力差异可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两个角度划分吸附类型。物理吸附是将范德华力作为活性炭分子与污染物分子的作用力,依托活性炭微孔结构对饮用水中的杂质进行吸附。需注意的是,杂质分子只有小于活性炭孔径,才能够被有效吸附。化学吸附是将化学键作为作用力,通过影响到污染物分子结构,实现吸附目的。②截留机理。膜分离技术主要利用截留机理过滤净化饮用水,膜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截留效果。由于微滤、超滤、纳滤以及反渗透膜具有差异化的孔径,随之产生了不同的截留效果。例如,微滤膜具有0.1~1.0 μm 的孔径范围,可有效截留大直径的悬浮固体、菌体等污染物。超滤膜具有0.05 μm~1.00 nm 的孔径范围,可有效截留胶体、蛋白质、细菌等污染物[3]。纳滤膜的孔径范围用nm 表示,可有效截留小分子有机物。反渗透膜能够对所有离子进行截留,可将饮用水净化为无离子水。需注意的是,如果溶质分子大小几乎等同于膜孔径尺寸,膜孔很容易遭到溶质分子的堵塞,对膜的截留效果造成不利影响。③氧化机理。结合研究表明,水中溶入的臭氧具有十分复杂的分解机理,水中化学成分会对臭氧的反应速率产生直接影响,且会生成不同的产物。通常情况下,可从有机物与无机物两个方面划分臭氧的氧化机理。前者依托臭氧反应改变有机物分子,如改变分子量、极性、可生化性等。后者则将臭氧的强氧化性利用起来,依托还原反应去除饮用水中的杂质。例如,臭氧能够氧化水中的二价铁、二价锰,将其转变为固态物质,进而顺利去除这些杂质,实现过滤净化目的。

2.3 杀菌消毒技术

目前,氯消毒与臭氧消毒是饮用水杀菌消毒的主要技术类型。氯消毒是指利用液氯、漂白粉等氯制剂实施饮用水消毒处理,可对饮用水中细菌性、病毒性微生物进行杀灭,避免传播水致疾病。此消毒方法的应用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水温、水的浑浊度与pH 值、加氯量以及微生物种类等。同时,在应用氯消毒技术时容易产生副产物,威胁到人体健康。例如,一些人员为改善消毒效果,会增加消毒剂的使用量,随之生成更多的副产物。臭氧消毒是指利用臭氧这一强氧化剂进行饮用水净化,当臭氧在水中溶化后会生成大量羟基自由基,可对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进行氧化,促使饮用水水质得到净化。臭氧消毒具有更好的消毒效果,且能够对饮用水的观感、口感等进行改善,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消毒时间、水量以及温度等是影响臭氧消毒的主要因素。

3 饮用水的净化材料

3.1 吸附材料

通过在饮用水净化中应用吸附类材料,能够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掉,促使水中有毒物质浓度降低。现阶段,碳纤维应用最为广泛,由于碳纤维结构的比表面积、空隙面积较大,随之形成了极强的吸附能力,可对水中氮磷物质有效吸附和去除,顺利实现净化目的。近年来,石墨烯材料也被逐渐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等环境领域。石墨烯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强的吸附能力,在饮用水净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氧化石墨烯薄膜接触到水环境后,将会有纳米级的通道形成,截留大于此尺寸的离子或分子[4]。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石墨烯薄膜中的孔径大小、毛细通道尺寸等进行控制与压缩,可更好地满足饮用水净化需求。

3.2 环保材料

为规避常规材料在饮用水净化处理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人们积极研究和应用环保类材料。其中,壳聚糖纤维的性能优良,抗菌环保优势明显,且能够被降解,成为应用和研究的重点。壳聚糖的氨基经过酸性处理后,能够实现质子化,利用表面正电荷抑制大肠杆菌等细菌。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单独使用壳聚糖,则难以保证其成膜性与稳定性。由于壳聚糖纤维缺乏良好的可纺性,因此一般会混纺具备良好可纺性的纤维,但要避免混纺对壳聚糖纤维的抗菌性造成不利影响。结合研究表明,通过涂覆处理纤维膜,能够改善壳聚糖纤维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在壳聚糖基纳米材料上涂覆活性炭,可有效去除细菌等微生物[5]。和其他消毒剂相比,此种材料具备更佳的抗菌性能与去离子性能。

4 饮用水净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活性炭、膜分离、臭氧杀菌等净化技术具备各自的优缺点,为持续改善饮用水净化效果,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工作。

4.1 活性炭与膜相结合

为规避活性炭吸附与膜分离技术的不足,在饮用水净化实践中可组合应用活性炭与膜分离技术,先利用活性炭吸附饮用水中的杂质,改善饮用水的色度与浊度,再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及杂质,这样不但饮用水净化效果得到改善,膜阻塞、膜污染问题也可得到有效解决,促使膜的使用寿命延长,降低整体净化成本。此外,通过结合两种技术,能够弥补活性炭吸附的不足,更彻底地清除水中细菌,促使饮用水质量得到提高。

4.2 光氧化技术

此技术在是向纤维、硅胶等多孔材料中投射太阳光、紫外线等,利用电子能量吸附饮用水的杂质,且在半导体材料中沉淀水体中的微粒,促使饮用水净化效果得到改善。实践表明,光氧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净化水中有机物,可高效降解CHCl3等物质。现阶段,光激发氧化、光催化氧化是研究的重点。前者结合采用光化学辐射方式与水、氧等氧化剂对饮用水中的杂质进行氧化处理。后者则利用TiO2半导体催化剂等在氧化处理水中有机物。

4.3 超声空化技术

此种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对水体中的微小泡核进行激化,在微小泡核的变化过程中,水中有机物将会向有机酸、氧气、水等转化,促使杀菌目的得以实现。在应用超声空化技术时,超声波需控制在15 kHz 以上,以便保证净化效果。和其他净化技术相比,此技术基本上不会产生污染,具有极为突出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意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净化处理饮用水,能够将更安全、更优质的饮用水提供给人们,避免因饮用水不符合相关卫生标准而增加人体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饮用水净化技术、材料的类型逐渐增多,对饮用水净化领域发展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相关人员要综合分析饮用水净化技术应用现状,明确各类技术、材料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深化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我国饮用水净化处理水平。

猜你喜欢
膜分离壳聚糖臭氧
文印室内臭氧散发实测分析及模拟
化香树果序多酚膜分离的动力学研究
利用臭氧水防治韭菜迟眼蕈蚊
臭氧分子如是说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喉咽清口服液纯化工艺的研究
碱浸处理对壳聚糖膜性质的影响
菜籽蛋白水解物及其膜分离组分的降血压相关活性
取代度对壳聚糖基光交联水凝胶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