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平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2023-01-05 10:15王红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平市高平红薯

王红明

(高平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山西高平 048400)

1 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东南,四周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高平区位优势独特,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二广高速、陵侯高速纵横交错。高平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故里,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上党梆子戏曲之乡,珐华工艺传承之地。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全境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24.0℃,最大冻土深0.57 m,无霜期170~180天,多年平均日照2 398.2 h,光热资源充足,平均年降水量为561.7 mm,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二是富硒土壤面积较大。据山西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国家富硒土壤的标准,高平地区土壤中硒含量的最小值为0.065 ug/g,最大值4.5 ug/g,平均值为0.44 ug/g。富硒土壤面积392 km2,占全市面积的41.44%。三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已具雏形。

2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21年,高平市粮食播种面积3.54万hm2(以玉米、小麦、谷子、薯类、豆类为主),粮食总产量突破19万t;水果种植面积为3 666.67 hm2,总产量4.6万t;蔬菜(含食用菌)播种面积完成1 526.67万hm2,总产量10.65万t。高平市畜牧业以生猪产业为主,现有猪场(户)1 448个,存栏生猪40.5万头,2021年出栏达到82万头,家禽存栏182.82万只。

2.1 生猪产业

围绕“调结构、补短板、占高端”的发展思路,建成凯永、邦格、傲农3个年产30万t的饲料加工企业;加快推进1 200头晋汾白猪核心育种、凯裕康核心育种、喜瑞牧业万头育肥等项目,新建规模以上养猪场28个,力争2022年实现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年提供优质仔猪100万头的“双百万”目标,改变原有自繁自养模式,形成高端育种、专业育肥模式;太行润源百万头生猪屠宰厂项目投产,达产达效后可年产分割肉3万t,白条肉3.4万t,其他副产品9 000 t,极大满足猪肉产品的供应;山西高富盛无害化处理中心,日可处理病死畜禽12 t;凯永2万t有机肥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凯永养殖主板上市,申报生猪期货交割仓库,争取供港活猪配额,占领行业制高点。

2.2 黄梨产业

高平大黄梨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以铁炉贡梨为主体,创建了省级黄梨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实施农耕文化园黄梨特色产业集群、陈区镇万亩贡梨、山河里幸福果园等项目,打造“两线、五区、六园”空间布局,即沿“太行一号风景线”“旅游公路”两条线,途经陈区、神农、北城、寺庄、野川5个乡(镇),建设5个示范区;辐射带动建宁、三甲、马村、东城、南城等5个乡(镇、办事处),建设6个标准园,去年已突破2 000 hm2,力争到2022年黄梨种植面积达到3 333.33 hm2以上。通过采用果树高接换种、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老梨树更新复壮等有机旱作技术,正常年景下,全市黄梨产量可达2 000 kg/667 m2。以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结合中医理论创新开发黄梨功能系列产品,丰富产品品种系列、扩大产能,年加工能力达3万t。

2.3 富硒红薯产业

高平土壤表层硒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的3.55倍,富硒土壤面积占全市面积41.44%。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壤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红薯,成功创建了省级出口农产品(甘薯)质量安全示范区。近年来,依托“一院两站”技术支撑,强龙头、联农户、扩规模,构建“两核、三片区”空间布局,即“石末乡、河西镇”2个核心区,“北诗镇、原村乡、米山镇”3个片区,2021年红薯种植面积达到2 666.67 hm2以上。种植品种以当地老品种为主,正常年份平均产量2 000 kg/667 m2左右,产值6 000元/667 m2,纯收益4 500元/667 m2。以前和农工商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打造富硒鲜食红薯、红薯粉条、红薯粉皮、红薯酸辣粉等产品,年加工能力达2 500 t。

2.4 蔬菜产业

全市形成了以香菇、黑木耳为拳头产品的蔬菜产业。蔬菜种植设施类型有日光温室、春秋大棚;蔬菜种植种类有西红柿、西葫芦、辣(甜)椒、黄瓜、茄子、豆角、香菇等。为促进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特色蔬菜提质增效,在蔬菜作物上,重点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以及新品种、新材料试验示范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坚持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以金田科技为龙头,实施了国家数字农业、香菇机械化生产、工厂化发菌、日韩海外基地等项目,年产菌棒1 000万支、鲜菇2 000 t,构建“菌种研发-菌棒培育-标准化生产-云数据服务-海外销售-集成设备供应”香菇产业链,创建了省级出口农产品(香菇)质量安全示范区。

2.5 潞绸产业

高平潞绸织造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吉利尔集团作为潞绸的唯一传承者,瞄准高端消费市场,推出真丝印染、提花、手绣等婚庆拳头产品,获得中国高档丝绸标志认证。今年以来,依托吉利尔集团着力打造集“农、工、文、旅”于一体的潞绸特色小镇。

3 高平做法

3.1 加强规划引领

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猪、黄梨、红薯等主导产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实施意见》《高平市2020年度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在南城办、陈区镇、建宁乡、北诗镇、河西镇重点发展生猪产业,按照“两线、五区、六园”的空间布局发展黄梨产业,打造“两核、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发展红薯产业。在野川镇打造“运动小镇”、陈区镇打造“艺术小镇”、沟北村打造“寻梦小镇”、寺庄镇打造“黄梨小镇”、石末乡打造“红薯小镇”、城郊“丝绸小镇”,促进“农林文旅康”三产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3.2 加强政策扶持

强化要素保障,出台《高平市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扶持办法》《高平市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奖补方案》等文件,重点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开发功能性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创新农产品营销、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进行扶持。同时引导农耕文化园、泫氏铸业等企业和社会资本,集中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3.3 培育龙头产业

紧紧抓住凯永养殖有限公司、铁炉贡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夏鑫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园区),带动高平“五彩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拥有凯永养殖有限公司、厦普赛尔饮料有限公司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晋城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16家,2020年全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28亿元,占全市全部农业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81%。

3.4 争创产品品牌

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质量和品牌溢价能力。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基础上,“高平大黄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高平(富硒)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也于2020年完成了申报,在2020年北京国际富硒农产品及功能食品博览会上,“紫峰红”红薯被授予“2020年中国·好硒农产品”荣誉称号,是全国甘薯产业中唯一获奖单位。“晋宝绿珍”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红薯淀粉及红薯粉条先后通过了中国、欧盟、美国三大标准体系的有机认证,远销海内外。

3.5 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以铁炉贡梨为主体,推进省级黄梨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制定了山西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平大黄梨》;前和农工商红薯种植基地被确定为山西省红薯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创建了以凯永公司为龙头的国家级生猪育种创新标准化示范区、山西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山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基本实现质量安全信息“市乡村一体化”全覆盖,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3.6 加强科技支撑

首先,要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牵头联系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农大、高平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单位,进行品种选优、绿色生产、产品研发、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使农业产业“强筋壮骨”;其次,要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和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使农业产业“脉络”更畅;最后,要推动全市“特”“优”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链条完善、要素集聚的农业产业集群,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高效农业生产出现雇工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紧缺,只在春播、夏(秋)收等关键时节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地里农活大部分由老人、妇女打理,无法有效利用耕地,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土地产出收益最大化。

二是农业企业融资难。农业新型经营企业本身就是微利经营或者是承担社会责任“零利润、负利润”经营,许多银行或社会资本投资或融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有待完善。一方面,仓储已然不足。高平红薯主要以鲜食为主,如若保存不妥,很容易发生腐烂。虽然石末乡、河西夏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成了大型贮藏库,但与全市上亿斤红薯产量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长。近年来,全市仅有1家红薯深加工企业——前和农工商,且以“红薯粉条”“红薯粉皮”等高淀粉红薯制品为主,其他都是以鲜食形式进行销售,缺乏“薯片”“薯干”等初加工产品,更缺乏像山东等地的“红薯全粉”“紫薯全粉”“紫薯泥”“紫薯丁”“紫薯块”的红薯深加工产品。生猪产业的龙头企业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也仅仅实现了“饲料-养殖-屠宰”生产环节,依然是以生猪直接外运或生鲜肉销售,缺乏肉制品深加工最后一环,从而形成生猪全产业链,提升生猪产业增值。

5 发展方向

围绕“特、优”战略,围绕“五彩农业”战略构想,充分发挥高平土壤富硒优势,依托“一院两站”、省市县“三队包联”等技术支撑,外联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以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前和农工商、铁炉贡梨为龙头,实行标准化生产,延伸、加粗农业全产业链条,把“五彩农业”做成富民产业、“硒”望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1 在标准化上提标扩面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定标”的原则,加快制定高平市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加快培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加快与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的对接,推动所有生产主体逐步纳入追溯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坚持“以认证农产品为基础,以追溯体系为抓手”,实施“证码结合”的推广模式,建立合格证与质量追溯衔接机制,实现质量合格承诺与全程追溯一体化运行。

5.2 在产业链上延伸拓展

依托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山西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等,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思路,统筹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推进石末北仙翁红薯小镇、寺庄黄梨小镇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特别是生猪全产业链的发展,到“十四五”末,晋城市级以上农业现代产业园数量达到10个以上,积极研发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和创新产品,拓宽、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5.3 在品牌培育上“夯基立柱”

聚焦全市生猪、蔬菜、果品、红薯等农业产业,精心打造“高平大黄梨”“高平生猪”“长平蔬菜”“富硒红薯”“神农氏小杂粮”“吉利尔潞绸”等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圳品”认证步伐,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提升全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4 在发展路径上提质增效

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特点、气候条件、产业发展方向,立足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围绕生猪、大黄梨、红薯等主导产业,依托凯永养殖、铁炉贡梨、山河里黄梨公社、山河源、金田科技、丁壁源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应用试验探索,重点开展种养结合生猪粪污管理技术、富硒红薯有机旱作技术、大黄梨(谷子)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铁炉贡梨生态栽培技术等试验示范,建立完善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6大支撑体系,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推动高平市农业绿色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猜你喜欢
高平市高平红薯
高平市:科普日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山西省高平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乡”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