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分课堂”融合德育的实践探讨

2023-01-05 15:11姚红霞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珍珠鸟对分课堂讲授

姚红霞

一、教师讲授,先教后学

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或是在知识传播效率或是在学生兴趣激发方面展现出了优越性,但这些方法都基于传统讲授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离不开讲授法的支持。“对分课堂”模式中,教师需要先通过讲授的方式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但为了突破传统讲授法师生互动方面的缺陷,教师要在授课的同时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根据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让他们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将简单的字词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内容、文章结构、用词用句等。这个环节,教师要将学生当前缺乏的知识作为讲授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他们后续的学习、讨论以及探索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提炼与挖掘这些元素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产生思想情感共鸣,培养其关键思想品质。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文章主旨中提炼德育元素,并在讲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实现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之间的自然衔接和自然过渡,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理想信念。比如《穷人》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即使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下依然愿意做出牺牲,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故事,乐于助人、具有爱心就是文章的主旨。但文本中有较多对话,描写环境的篇幅也比较长,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结构,使阅读思路变得更为清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他们感受到主人公如金子一般闪亮的内心,挖掘德育思想,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聚焦于文章的重要语句,通过重点讲解和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次含义。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品读文章内容,体悟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深挖教材不仅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延伸,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比如在学习《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女娲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等句子,感受女娲大无畏的精神。

二、导读问题,层层递进

受到年龄和认知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升,在不加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茫然的状态,学习方法、学习目的都不够明确。为了在应用“对分课堂”的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完成内容的讲授后设置有效的导读问题,通过导向性明确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方向,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完成文本阅读目标。有些教师设置课堂问题时重数量轻质量,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信息含量比较小的问题,学生通常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不需要思考。还有一些问题只需要回答“是否”“对错”。这不仅导致授课过程变得烦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德育融合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上找到“主问题”,并在问题中融入德育元素,基于该问题引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独立思考。

设置导读问题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关注文章的重点,找到文章内容的点睛之笔,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使他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对话。比如学习《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人与珍珠鸟之间的互动是文章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设置导读问题时可以将此作为依托,提出以下三个具有层次的问题:第一,文章中主人公与珍珠鸟之间的互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你能分别找到这三个阶段吗?第二,这三个阶段中,珍珠鸟面对主人公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第三,在人鸟互动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内容,在关注文章感情基调的同时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并实现深入阅读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基于对学生的理解找到文章的难点,并紧扣难点设置导读问题,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扫清阅读障碍,同时还可以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比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学生可能难以正确理解“三千尺”这一说法,在“对分课堂”中设置导读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此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诗人在游览庐山瀑布的时候真的对瀑布的长度进行丈量了吗?第二,在古代工具和设备不够先进的情况下,诗人对庐山瀑布的真实长度并不了解,为什么要使用“三千尺”进行表述呢?第三,“三千尺”要表达的是什么?突出的是什么?从第二个问题开始,学生就可以认识到“三千尺”只是一个虚数,在第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认识到此处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产生民族自豪感,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布置作业,内化吸收

过去很多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会习惯性地将记忆类、积累类以及抄写类的作业作为主要形式,这些类型的作业检查和批阅更为方便。还有些教师会将训练类的题目作为主要的课后作业形式,这些题目的答案相对固定,教师会根据课时和教学需要进行布置。“双减”政策后,这些类型的作业开始显现出了弊端,难以满足高效教学和高质量教学的要求。在应用“对分课堂”模式的背景下,教师要创新课后作业形式,帮助学生通过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形式的作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调整方法。德育融合背景下,教师还要积极寻找小学语文与德育的融合点,并在作业中融入德育的元素。

“对分课堂”模式下,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常见的作业形式。教师要突破应试的限制,在遵循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更多、更灵活的方式为学生布置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应用读书笔记可以记录当前所学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情况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将自己思想层面和道德层面的感想写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读书笔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以此指导和提醒学生。比如学习《珍珠鸟》这篇文章后,学生需要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文本中关于主人公与珍珠鸟进行互动的段落,并划出重点语句反复阅读。在划分阶段的基础上找到主人公和珍珠鸟互动的方式以及珍珠鸟的反应,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再如,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学生要对“三千尺”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认识到这是一个夸张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分析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诗词内容思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描绘的意境,进而产生山河壮丽的感受。与随笔相比,读书笔记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读问题则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方向,避免了浅表化的现象,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都可以在其中获得相应的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消化与吸收学习内容,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四、对分讨论,主体发挥

“对分课堂”模式下,对分讨论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想法。讨论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也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合作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这种传统的讨论课经常会成为优秀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他们滔滔不绝,而后进生则一言不发。与优秀生相比,多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在面对教师的问题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因此难以在讨论中实现个性化展示。而在“对分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讨论放在与课堂讲授和内化吸收同等的位置上,而非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是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完成讲授后,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供他们讨论与探究相关内容。对于那些思维深度不高,基于现有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讨论;而对于那些需要课后查阅资料或者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隔堂讨论,为学生预留出准备的时间。除此之外,在布置对分讨论任务时,教师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德育融合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对分讨论环节中融入德育元素,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结合,并结合文章的内容设置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比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描绘的是一位生活贫困的母亲,她工作辛苦,省吃俭用,但面对孩子想要课外书的要求表现出了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表达出了对孩子深切的爱。在没去过母亲工作的地方、没见过母亲工作的样子之前,孩子并不理解母亲的辛劳。在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也很容易出现意见不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孩子需要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与父母沟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表现出对父母的理解。学习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置“父母不支持我买课外书,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作为对分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会沟通与交流”这部分内容进行组内讨论。完成讨论后,还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讨论的结果展现出来,由不同的成员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和孩子,就“买课外书”这一问题展开沟通。同时,各小组之间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在其中要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地表现自己,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同时可以体会父母的不易。完成讨论学习后,教师可以就该话题进行总结,与学生一同探讨正确的沟通方法,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与同伴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上。

总的来说,“对分课堂”实现了教师讲授和学生内化这两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对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内化吸收,并为他们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地学有所得,并通过共同讨论和自主探究的形式消化与吸收德育知识。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基于“对分课堂”模式挖掘语文课堂中的文化元素,实现德育融合成为重要趋势,教师需要在授课、导读、作业以及讨论等环节中寻找德育的切入点和融合点,达到自然衔接的效果。

猜你喜欢
珍珠鸟对分课堂讲授
珍珠鸟
珍珠鸟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说谎的珍珠鸟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