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2023-01-05 22:56黄华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转型农业农村

□文/黄华金 林 静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提要]为了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必要对农村经济转型路径与规律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等方法,从相关概念、类型、驱动因素、路径、效果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有关我国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回顾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村经济转型路径与规律,利用乡村振兴契机,实现跨越式的农村经济转型和赶超发展。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自然、社会与经济资源区域差异显著,在充分认识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拥有优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基础上,尊重农村转型的普遍规律,根据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探讨适合不同地区的农村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对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农村经济转型的话题一直都是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全球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农村经济转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农业结构转型,即为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逐渐向商业化、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即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就业转变。为了更好了解农村经济转型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归纳、述评等方式,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我国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梳理,以期为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农村经济转型相关概念和类型

(一)农村经济转型相关概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转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从2005年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经济转型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转型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农业结构转型是随着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向商业化、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与此同时,随着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即农业向工业和服务性转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转变。更具体来说,包括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趋势、农村生产和农业加工技术的提升、农村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商贸物流等消费的提升等内容,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经济转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农村转型成功案例就证明了,农村经济转型对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农村经济转型类型。农村转型具有阶段性,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农业多种经营与商业化、农业专业化与非农就业增长以及高值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这四个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转型较快,开始进入了第四阶段,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沿海,滨海农村多以渔业为主,通过传统渔业和新的生产要素结合转型升级为新型产业即为休闲渔业,是渔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休闲渔业有着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例如,台湾休闲渔业分为五种发展类型和三种发展模式。五大类型分别为以各类钓鱼活动为主体的运动休闲型,以休闲捕捞、参观渔业和渔村生活体验为主的体验渔业型,以赏鲸豚、观渔火和游海上蓝色公路为主的生态游览型,以假日观光鱼市活动为代表的渔乡美食型,以博物馆、水族馆、生物教育馆为主的教育文化型;三种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社区与渔会组织推动模式以及资源要素综合开发模式。此外,较为典型的农村经济转型是江苏省震泽镇,培育了四种不同类型发展模式:资产租赁型、联合发展型、农业开发型和融合发展型。

二、农村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

影响农村转型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农村土地资源、金融资本、电子商务产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实施等。可以概括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农村地理位置和资源等,外部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浙江省工业型村落的形成、浙江省东阳花园村农村经济的成功转型,以及新时期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都是得益于内在和外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也可以概括为制度、政策和投资三个方面,农村转型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下,都有不一样的制度、政策和投资。

(一)制度与政策因素驱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合适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投资,可以加速区域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减贫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相关政策制度的直接驱动,如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等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资源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农业现代各项制度推进村域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是相关政策制度的间接驱动,例如农业税减免这一项政策推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产权、规划和征地制度以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而土地产权又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

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发展的起源就是基本要素的短缺在客观上造成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农村土地政策是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宏观政策之一,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探索,以及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在促进其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是农地流转。与土地流转密切相关的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农业产业组织通过产业化和合作经济与农户农场制进行创新,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推进农村经济转型与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必然步骤。山东省寿光市和浙江省义乌市从传统农业成功转变为现代农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在转型过程中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金融资本和基础设施因素驱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是其关键因素。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倚重的资本要素制度之一,也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与发展是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三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实体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助推农村经济转型。除了发展农村金融之外,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和引入社会资本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转型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转型,在注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水平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是实现农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经济转型的途径。

农村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并且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农村基础设施分为交通、农林牧渔、水利环境、能源和文化教育五类。

三、农村经济转型路径和效果评价

(一)转型路径。国内外农村发展的经验表明,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约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转型路径和经历该转型路径下的若干发展阶段。诸多学者对农村经济转型路径的研究探讨,既有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类型总结得出的,也有从总体上提出的,但是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各地区选取农村经济转型路径时一定要以当地情况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路径,还包括外力助推和自力更生、政策和制度创新等。

典型地区的发展路径,如浙江省花园村的自力更生型转型路径特征,是一种主动因素占主导的内外驱动力较强的全面转型;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路径,是由过去依赖矿产资源转向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张家界旅游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是针对当前不足进行全面升级改善。

转型发展地区的具体路径:第一,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基层情况;第二,创新发展,包括发展思路的创新以及各项制度的创新;第三,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第四,重视科技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第五,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第六,借助各项政策以及大环境的帮助发展高质量农业、乡村旅游等,例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

(二)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对各地区的转型进行分析,总结了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人的方面,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不能适应转型升级要求,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和参与性不强;第二,制度和政策方面,相关政策和优惠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第三,转型速度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发展动力缺失,农业转型和经济转型缓慢;第四,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匮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环境设施建设落后;第五,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第六,其他方面,包括政府监管不力、资金不足、由于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比较少甚至盲目效仿。

(三)转型效果及其衡量指标。转型发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深入发展以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几个方面。具体的,例如几个资源型农村通过转型发展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苏州震泽镇的转型成效,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得到升级。

农村经济转型的效果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程度和乡村生态环境等指标来评价。农村经济发展程度通过人均农业总产值和人均乡村社会总产值等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由农民收入水平变化、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和消费各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等衡量;乡村生态环境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水土保持系数、环境污染程度等。

综上,根据知网统计数据,农村经济转型方面的相关文献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陆续发表,特别是近10年的文献较多,这一趋势也表明该领域内有许多学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这些文献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论与实证上对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社会制度、农村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以及典型区域和典型农村如江苏震泽村、秦巴山区以及山西资源型农村等进行诸多探索。在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有关我国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梳理,首先基于前期学者关于农村经济转型的相关概念和类型的观点进行探讨;其次对关于农村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路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归纳和述评,以期为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理清农村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提供助力。

虽然学者们对农村经济转型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存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拓展:(1)许多学者从土地产权、金融资本、电子商务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农村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农村面临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各项制度和政策都在更新和完善,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例如,对农村转型过程的理论研究,这些典型路径和特征等具有普遍性或是特殊性,对制度、政策和投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的影响的研究还有待开展等。(2)学者们对典型区域和典型农村进行了探究,如江苏震泽村、秦巴山区以及山西资源型农村等,揭示其发展路径、探讨转型中的问题以及转型效果,以期为其他地区的转型提供思路。但这些典型区域通常以某村为对象,基于其资源禀赋特征重点探究该处的情况,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但是代表性有所欠缺,因此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地区的农村转型研究还有待开展和深入探索。对这些重要内容的深入系统探索,将为其他地区的农村转型、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是对乡村振兴中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

猜你喜欢
转型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