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美化运动思考

2023-01-05 22:56王立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化运动环境

□文/邵 瑞 王立新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院 甘肃·兰州)

[提要]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美化运动,但由于发展极为迅速,也导致了严重的后遗症。早在19世纪末期,一些专家学者就已经对城市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尤其对城市美化运动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城市美化运动之所以引起学者重视,主要与城市人口的拥挤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恶劣环境、大量的贫民窟、贪腐现象等问题的出现有着较为密切联系。此外,由于城市美化运动的出现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空间结构也出现一定的变化,这对于城市中心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城市美化运动随之也出现不可逆转的衰落问题。本文通过“城市美化运动”背景入手,通过对“城市美化运动”优劣的分析,研究为何在我国“城市美化运动”无法顺利进行,其弊端为何,并作出反思。

一、“城市美化运动”的产生背景及突出表现

(一)西方城市美化运动起因。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工业革命浪潮,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不论是经济还是城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度达到鼎盛状态。但是,在工业革命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马克思·韦伯在到访芝加哥之后,用“如同一个被剥了皮的人,你甚至可以看到他的肠子”来形容。19世纪末,美国因其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过度拥挤问题带来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业率不足以及犯罪率上升。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进行了人口普查工作,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1790年,10,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到1830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23个;到了1860年左右,猛增到101个左右,有4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到1910年,一些城市中的人口数量甚至达到百万级。

虽然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但是在就业岗位的数量方面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增加现象。也就是说,城市并没有针对城市化现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统计,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监狱的囚犯增长率为50%。推动城市美化运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急速恶化。当时,美国《太阳报》记者深入匹兹堡、纽约等地实际考察当地环境,通过对这些城市的环境等做出研究与分析之后,他们写出了《那一半人怎样生活》一书。在这本书中,记者将匹兹堡称为“烟城”,在烟雾弥漫下的城市阴森恐怖,甚至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更加污秽、黑暗、令人沮丧。而当时美国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从1810年的12%一度上升到1870年的24%。其原因颇为唏嘘,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饮用水是没有进行消毒的,纽约在1880年对全市85口井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只有一口井满足饮用条件。

(二)西方城市美化运动的爆发。城市问题的严重直接导致了暴乱的发生。在1886年,民众无法忍受环境带来的重负,在芝加哥甘草市场发生暴乱。但当时众多上层及中产阶级因无法面对如此肮脏且混乱不堪的城市纷纷选择逃离,搬到环境相对好一点的郊外,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使得这一举动可以实现。但同时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能搬去郊外的人一般都是有身份或是能力的家庭家族,而其他阶级的人们应该如何生存?

在这个问题的拷问下,城市美化运动的最初萌芽出现了。当时美国统治阶层对上述问题开始反思并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论证与研究,他们希望建立一些新的秩序,以推动城市美化运动的发展。同时,新秩序的建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阶段城市的环境与空间形象,这样一来就能尽快恢复城市原有的美与和谐。力图解决城市混乱局面,城市美化运动开始了。

(三)城市美化运动的流派。城市美化运动主要受三种流派的影响:第一种是以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派。它认为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就要对城市扩张做出控制,进而避免盲目扩张等问题的出现。第二种是以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景观城市”派别。该派别在对城市重新规划设计时深受英国田园风景的影响,其中一些代表人物认为可以将景观城市的风格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田园牧歌风格;二是优美如画风格。他们同样以城乡结合作为手段,提出应当在城市之中引入非人工的自然景致。第三种是以丹尼尔·伯纳姆为代表的“综合派”。该流派主张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通过对当时人口数量下的城市资源进行分析,将交通与商业最大限度地结合,进而统筹考虑。虽然各个流派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城市中建立绿色空间,建立大面积的公园以及城市中心。这一过程中,通过做好设计与规划工作,尤其是对土地利用率以及相关功能做出科学化的设计工作,能够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改善,创建较为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打造清晰有秩序的交通系统,建立便捷的商业中心等。

(四)城市美化运动取得的成就。以往规划学界的一些专家认为,1909年以后城市美化运动就已经逐步走向衰落。这其中不乏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建筑问世。虽然城市美化运动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成就,下面就对这些所取得的成就做出相应的简介。

在1893年进行白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时,将总体规划大致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部分:一是荣誉广场的设计;二是巨大湖泊的规划与设计。它拥有齐全的公共设施、人为设计出自然风格的湖泊、宽阔的道路、风景如画的河岸、井然有序的交通、雄伟的建筑等所有城市美化的要素,在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并与被污染的芝加哥内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对这些街道做出了整体的亮化处理,因而这些街道也成为了美国最早安装电灯的街道。

城市美化运动的初衷旨在达到城市的美化,而此次运动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原本拥堵的交通得到一定的改善,污染破败的环境得到治理,对社区面貌进行整改使得公共区域整洁,改变了城市形象。

在一些早期的美化运动中,美国很多城市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不仅囊括了芝加哥、纽约等城市,同时还涉及到匹兹堡以及麦迪逊等诸多城市。纽约市建立起了曼哈顿市政大楼;匹兹堡在1905年规划建立了申利农场国家历史区域,当中集合了市政、社会、住宅及文化教育等。

(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批评。在开展城市美化运动时,有着较强的局限性。比如,该运动虽然对城市街道进行了美化,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性质;虽然有效地整合了城市交通,同时整顿了住区环境,但是却对衰败区及弱势群体没有提供相应的关注;在城市美化运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费用较为高昂;许多规划工作的重点在于美感,对其实际使用价值缺少衡量考虑等,都成为了它被抨击的重点。

二、关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

(一)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型,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而社会竞争又高度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中的中下阶层一度处于缺乏安全感及归宿感的慌张状态中。因此,社会的安定以及有序发展迫在眉睫,也是作为管理者不得忽略的任务。而在这时,城市美化成为了灵丹妙药。通过对美好未来的构建,引发人们的期许,希望以提高生活空间的质量来弥补人们的种种失落感。但是,过分注重形式使其效仿、攀比之风迅速上升,全国各地公共空间变得形式化、程式化,大同小异。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其行为以及面临的症结都如出一辙。

解放后近30年的城市控制政策使得城市建设滞后,但当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后,随之而来的后遗症也开始浮现,如人口的膨胀、环境的恶化、基础设施的不足、交通的拥堵等。同时,也因为急于求成而向世界展示出了十分表面的建设成就。

(二)浮于其表的城市美化运动。在我国,从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小城市、从千年古都到新建城镇,都在为改善所谓的生存环境而建设各类景观、广场。而这类景观和广场又以所谓成功的案例作为模板。原来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交流场所也不再以居民的互动为目的,而是将其建设成为供人们瞻仰的地标性建筑用来标志城市。城市的大面积拆迁与重建将成千上万的人驱离世代生活的故土。最令人惋惜的,要数通过对表面工程的生搬硬套而将老城区及古建筑毫无保留地拆除。一些优秀的文化古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过程中历史传承受到严重的冲击,城市最根本的文化生态失去了本该有的活力。

(三)中国“城市美化运动”所带来的思考。几十年来,借助先进的设计与规划方法,使得我们周围的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造与美化。同时,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注重现代化工具与思维的应用。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人与城市之间存在的矛盾仍然十分显著,城市改造不仅要顺应当代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历史、文化以及风土等方面的众多因素。因此,在文化古建、名人故居、老胡同、四合院、老字号被一个个消灭或改造的时候,我们应当反思如何去寻找城市美化与文化传承的平衡点。现在“集体记忆”“记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不失为一件好事。我们要打造宜居城市而非单纯的宜看城市,城市应当与生活息息相关,而非人们虚荣心的容器,不应当让城市离其本来的作用越来越远。

综上,城市美化运动虽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且存在一定的缺陷及问题,但在整个城市规划发展上作为先河被开创。它不仅对工业革命留下的各种类型的后遗症进行了妥善的解决与处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中存在的混乱环境。但是,国内目前对城市规划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我国的国情做出全面的分析,其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做出科学可行的改造规划,切忌出现原样照搬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美化运动环境
SLOW MANIFOLD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 NONLOCAL FAST-SLOW DYNAMICAL SYSTEM WITH BROWNIAN MOTION∗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不正经运动范
疯狂的运动
通信天线美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