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湖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研究*

2023-01-06 06:19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文化

王 莹

(菏泽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湖西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融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思想创造,是立足于湖西革命老区地域文化特色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湖西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

一、湖西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资源

(一)湖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

以山东省单县为中心的湖西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早期革命根据地,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因其在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以西,故称湖西地区。

早在1921年底,湖西地区就有共产党员在播撒革命火种。1937年11月,鲁西南工委派工委委员孙衷文来单县了解党的活动情况,开展党的工作。1937年12月底,鲁西南工委迁驻单县张寨 ,在单县、金乡开展工作,后来扩大到曹县、成武、菏泽、郓城、巨野、鱼台等十几个县。在鲁西南工委的领导下,所属各县积极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烽火迅速燃遍鲁西南大地。

1938年5月,鲁西南工委改称鲁西南特委,仍驻单县张寨。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后改为山东分局)决定,将徐(州)西北工委和鲁西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苏鲁豫特委,活动范围扩展到苏鲁豫皖毗邻的20多个县。

1939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苏鲁豫特委扩建为苏鲁豫区党委,又名山东分局第五区党委,亦称湖西区党委,下辖鲁西南地委、湖边地委、金嘉巨中心县委、沛县中心县委、萧县中心县委和单县、丰县、砀山三个直属县委,共计22个县级单位。当时,除县城和铁路沿线附近为敌占区外,方圆近400公里的广袤土地均为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纵横驰骋的抗日根据地[1]。

1940年7月,成立湖西专区,最初隶属于鲁西区,1942年10月划归冀鲁豫边区,1944年8月改为冀鲁豫第十一专区,1946年2月改称冀鲁豫湖西专区。1949年8月冀鲁豫边区政府撤销并设平原省,湖西专区划归平原省。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原属山东的湖西专区及其所辖七县重新划入山东省。1953年7月,湖西专区撤销[2]。

(二)湖西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波澜壮阔的湖西革命历史是湖西红色文化的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湖西革命老区数十万儿女参军参战,对敌作战3 000余次,消灭日伪军4.5万余人,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万人,民兵5.5万人,为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湖西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湖西大地走出了5个师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湖西人民付出了2万多名儿女鲜活的生命。在即将迎来全国解放的1949年,广大湖西干部响应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由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1 000多名干部,抛家舍业,从菏泽晁八寨出发,千里跋涉,接管赣东北、云南、贵州,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重大贡献[3]。湖西革命老区的军民用行动践行了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他们的热血和青春。湖西军民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彪炳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感天动地的历史人物都是湖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山东省单县为代表的湖西革命老区十分重视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单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梳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联系红色故事知情者、亲历者,实施“红动湖西——寻找红色记忆”工程。以“民心托起根据地”为主题,建设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重现马良集抗日战斗、生死支前、干部南下等历史场景,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湖西波澜壮阔的历史。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对平原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湖西烈士陵园、张寨“小延安”等红色景点进行升级改造。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大型舞台剧《红色湖西》,讲述湖西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展现波澜壮阔的湖西抗战史。通过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使湖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和传承[4]。

二、湖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湖西红色文化起步较早、资源丰富、影响深远,具有“爱党爱国、敢于担当、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上承伟大建党精神,汇聚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爱党爱国”是湖西人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是湖西红色文化的灵魂

湖西革命根据地一直是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因边区革命斗争的需要而成立,因党的领导而发展,随党的政策而调整。爱党爱国是湖西人民深入骨髓的淳朴情感、是湖西人民一直秉承的行动自觉,具体表现为听党话、跟党走。听党话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而不走样变通,这是湖西人民经过血与火的战争洗礼而固化的政治品格;跟党走就是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而不迷失沉沦,这是湖西人民经过不断实践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政治信仰。听党话、跟党走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党的主导作用和人民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湖西人民用“听党话、跟党走”表明了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从1921年湖西地区有党员活动,到1936年春建立辛羊区张寨党支部,再到1937年11月鲁西南工委进驻单县张寨,湖西区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党员人数由抗战初期的千人左右猛增到近万人,开辟了湖西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湖西区1 000多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向大西南进发,为建设新中国奉献青春和热血。

(二)“敢于担当”是湖西人民矢志不移的豪迈情怀,是湖西红色文化的主题

湖西区党委是党领导湖西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而率先成立的革命组织,承担区域性革命斗争、策应革命全局的神圣使命,也是湖西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担当时代使命的具体体现。自从湖西区1925年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后,越来越多的老区人民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即使遇到困难,也矢志不移地坚持革命斗争。1938年5月徐州失陷后,湖西革命根据地全面沦陷,湖西区党组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农村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民众抗日救国积极性高涨。鲁西南工委驻地单县张寨村于1938年2月就举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组建了自卫团,在全区第一个竖起了抗日武装斗争的旗帜。江苏丰县、沛县,安徽萧县、砀山,河南虞城等地纷纷效仿,组建了自卫团,掀起了武装斗争的高潮。相较于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多数是由八路军或新四军开辟,湖西抗日根据地的特别之处得以彰显,湖西人民的担当精神由此显现。

(三)“百折不挠”是湖西人民接续奋斗的精神禀赋,是湖西红色文化的脊髓

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之日起,湖西人民就开始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当时,湖西区的形势非常复杂,刘少奇同志曾指出:“此地日、伪、顽、会、匪‘五鬼’闹湖西,你们没有被敌人挤垮赶走,这是很大的成绩。”[5]尤其在1947年7月以后的500天里,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先后与国民党十几万军队逐鹿湖西,湖西处处是战场,天天有战斗,发生大小战斗1 500余次,平均每天3次以上,其战斗频繁和惨烈程度罕见。而当时,由于未从根本上否定湖西“肃托”事件,致使大批湖西干部长期带着处分、背着“包袱”工作,很多人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住湖西干部为党和国家工作的脚步,艰苦的战斗也从未动摇湖西人民守护家园、光复山河的信念。他们坚持抗战、持久抗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体现了湖西人民接续奋斗的精神禀赋和百折不挠的品格。

(四)“无私奉献”是湖西人民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是湖西红色文化的核心

在湖西革命根据地非凡的奋斗历程中,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1938年张寨自卫团联队成立后,党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捐献枪支,共产党员左守善带头捐献10余支,铁匠宋之品起早贪黑打造40把鬼头大刀,武装了抗日自卫团。抗日战争期间,湖西军民奋勇作战,抗击日伪军14万人。解放战争时期,湖西处于对敌斗争的最前线,也是黄河以南敌我双方角逐的主战场,湖西区党组织发动广大军民参军支前,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渡江战役。在淮海战役期间,湖西军民组织送粮队、担架队,男女老少磨面、碾米、做军鞋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仅单县一地,就为解放军运送小米400余万斤,军鞋1万余双,提供大小车8 000多辆,组织担架3 300副……湖西人民的奉献受到了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的高度赞扬,陈毅同志评价说,冀鲁豫人民在支前工作中,热情很高,干劲很大,很值得钦佩[6]。

三、推进湖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湖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激励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但是,在湖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宣介不足、深度挖掘不够、专业人才缺乏以及创新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一)创新传播形式,拓展认同范围

要发挥湖西红色文化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就必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富有创意的宣传推介活动。

1.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内涵,分众开展宣传教育。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将宣传形式由“填鸭式”转变为“因人施策”,使“要我知”变“我要知”。在宣传推介中,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分众开展宣传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及大学生群体,可利用“七一”等重大节日,统一组织瞻仰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参观革命旧居旧址,突出红色体验;广泛开展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开展组织生活、撰写感悟文章等系列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可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以动漫和小故事的方式增加红色文化的趣味性,引导他们从小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针对老年人,可采取较为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让他们在休闲娱乐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在忆苦思甜中自觉为社会发展贡献余热。

2.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微信、微博、抖音和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我们接受信息的新渠道,尤其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一部智能手机了解天下大事”成为常态。新时代,在传承发展湖西红色文化过程中,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成为一种必然。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官网、广播电视平台,设置相关链接版块,开设英雄人物谱、名人轶事、红色湖西故事专栏等,方便群众了解湖西红色文化;整合县域内党员干部群众关注较高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挥党史研究中心、党校等部门优势,将经典红色故事进行规整编排,以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示出来;改造升级红色展馆场所,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及新兴媒体,将平面、直观展示向半景、全景式转变,多考虑增加一些体验项目,以此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7]。

3.精准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提高参与热情。当地政府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纪念日,开展湖西红色文化专题讲座、书画展、演讲比赛、书写红色湖西故事等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对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出谋划策;邀请亲历者及先烈后人讲述红色湖西故事、优良家风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湖西红色文化,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湖西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最大价值

湖西革命老区涉及苏鲁豫皖四省,革命事迹相对分散,随着亲历者的陆续离世,他们的战斗故事和英勇事迹可能会被淡化,因此加强湖西红色资源的抢救性挖掘和整合尤为重要。

1.整合红色资源,形成育人矩阵。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当地政府应组织党史、文物等部门定期对区域内革命遗址开展普查,分级建档立卡,做出修缮保护方案。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发动重点企业、爱心人士及先烈后人广泛参与等方式,建立专项资金,组建工作专班,广泛征集相关资源,抢救性保护大量珍贵文物。发挥好现有陈列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开展红歌比赛、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听老党员讲过去的事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持续扩大湖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应结合时代要求,建好红色阵地。如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投资4 500万元,占地15亩,展厅5 000平方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了本地及周边省份10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有效扩大了湖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2.集合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在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涉及城市应加强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做好湖西红色文化的整体规划,积极推进红色记忆“有形化”建设,在开发利用方面共商共建共发展。对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关部门应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做出湖西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图、全景图、红色旅游路线图,打造精品展;可以以革命事件、英雄人物命名城市道路、广场、纪念设施、镇村等,将湖西红色文化浸润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共享红色文化资源,共传红色基因。同时,应继续举办“红动湖西”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推出一批感人至深的湖西红色故事,激励新一代湖西人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3.紧扣时代脉搏,挖掘红色资源。宣传部门应联合知名期刊社,邀请著名作家、诗人开展采风活动,继续挖掘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创作反映湖西红色文化的作品,编印红色湖西印记口袋书。组建由烈士遗属、老红军等组成的“红色湖西志愿宣讲小分队”,走进机关、企业、学校、村居、医院开展宣传活动,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策划湖西红色文化长廊和湖西红色课堂,利用VR、AR和360度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手段,模拟战争年代地道开会、开展游击战等系列场景,增强大众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打造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三)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专业人才队伍

新时代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红色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反映湖西红色文化的一扇“窗户”,也是传承发展湖西红色文化的重要支撑。

1.积极培育专门人才,提高人才素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拓宽视野,活跃思路,加强自主培养。通过合理制定红色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仅要把区域内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还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红色文化爱好及发展潜力的党员干部及专业研究者。尤其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青年人才挑起湖西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柔性引进专门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与驻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专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对从事湖西红色文化研究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在相关审批手续上继续做“减法”,在项目质量上持续做“加法”,千方百计帮助提升研究项目的质量,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另一方面,对从事湖西红色文化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支持,尝试以聘请客座教授、顾问等形式提升其知名度和荣誉感,通过定期不定期开设讲座或论坛,激励专家、学者为传承发展湖西红色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3.合理激励专门人才,发挥人才活力。激发民间文化学者研究湖西红色文化的积极性,给予民间文化学者相应的经费支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红色文化研究创作,不断丰富湖西红色文化内涵。支持他们搜集整理湖西区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组织开展系列征集活动,梳理湖西革命烈士图谱,分时段研究湖西区革命历程,进而形成清晰的脉络体系。政府应适时举办湖西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研讨会、红色湖西大讲堂等观众听得懂、看得到的文化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研究氛围,着力提升研究水平。此外,政府可组织专家、学者对现有各个教育基地、景点的宣讲解说材料进行专业撰写和综合审定,进一步提高湖西红色文化宣传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四)创优文化品牌,彰显地方特色

创优湖西红色文化品牌是多元化传播湖西红色文化之需,是湖西红色文化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革命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彰显地方区域特色之需,更是传承发展好湖西红色文化,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需。

1.发展红色旅游。依托苏鲁豫边区革命旧址单县“小延安”张寨村、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平原省湖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等重点湖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高起点谋划旅游路线,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增加互动性,让游客在旅游中能听到红色湖西故事、看到红色遗址旧址、开展红色宣誓、体验到当年的生活,使他们受到教育和触动,激发他们坚定立足本职岗位、继续奋勇前行的信心。在张寨村现有旧址的基础上,可以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园,如建设刘少奇故居、红色食堂、鲁西南红色地道战等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可以开发设计红色研学精品路线,融合绿色生态旅游,以“红”带“绿”,以“绿”促“红”,以夏令营、冬令营为主要形式,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受众,以张寨村为主要基地,开展革命前辈事迹讲解、红色体验等研学旅游。

发展红色旅游,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建设智慧场馆,通过做好智能讲解、体验互动和数字导览等服务,更好地服务大众旅游。如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的展厅,可以安置智能讲解机器人,让其与来访的群众进行智能沟通,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滑动轨道屏”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导览。可以设置红色文物智能解说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够听到智能解说。还可以增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利用AR、VR等技术将歌舞剧《红色湖西》进行3D虚拟演绎,使不一样的红色歌剧进入红色场馆,使游客现场感受“冰天雪地中送军粮上战场”等场景。通过智慧场馆建设,使游客在红色旅游中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使得红色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开发红色产业。依托众多的湖西红色文化景点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大力发展湖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湖西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将湖西红色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融合,推出一批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在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中增设文创产品窗口,提升湖西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可以通过打造湖西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平台,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开发设计一些积极健康、简单易学的小游戏或微视频,打造并发展红色产业,提高湖西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3.推动乡村振兴。湖西红色文化所在的区域大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湖西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应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发展。如湖西红色革命旧址江苏省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近年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着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已成为徐州市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及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山东省单县朱集镇以张寨村红色革命旧址为载体,在“乡村夜话”“孝善敬老饺子宴”等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中宣传湖西红色文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

湖西红色文化来源于波澜壮阔的湖西革命历史,应充分发挥湖西红色文化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教育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红色基因的继承者、传播者、守望者、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