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美学学科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3-01-06 06:19赵凤远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闻学美学学科

赵凤远,赵 勇

(1.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2.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当代第二次美学大讨论的深入开展,美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而是走上了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形成了与各个专门学科相结合的局面,一些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出现,新闻美学就是在这个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时至今日,尽管出现了一批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论文和论著,但是新闻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新闻传播学界依然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新时代的新闻美学研究应当在总结和反思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新闻美学学科的产生、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一些思考。

一、新闻美学学科的产生

新闻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具体是由谁最先提出至今尚无定论,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能够检索到最早发表的涉及新闻美学的论文是张永琭于1984年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的《新闻美学小议》,而从林帆于1985年发表于《新闻大学》第9期的反对性论文《关于“新闻美学”与“散文化”》中能够看出关于“新闻美学”的提法应该是火了一阵子:“‘新闻美学’的提法能成时髦,我以为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1]即便新闻美学的研究引起了许多非议,研究者们仍然倾注了心血展开了探讨,到1992年,出版了多本新闻美学专著,如张志勇的《新闻美学初论》、蒙南生的《新闻美学论》等。

新闻美学学科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的审美文化活动与美学、新闻学等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新闻美学的产生是人类审美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审美文化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生存实践活动。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生存于世间,不仅需要通过物质性实践活动直接获取生产资料和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往往需要通过精神性实践活动获取具有超越显在功利性追求的审美心理体验。正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2]对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和席勒等人都曾分析过,“自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标志。新闻传播活动同样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尽管其最为根本的目的是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采取某种手段通过某种渠道迅速传播开来,单纯从使用的角度看,信息的准确性和传播的通畅性无疑是处于首要地位的,但是通观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该领域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审美文化现象,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众多审美文化现象的存在促使了新闻美学的产生。

其次,新闻美学的产生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自1750年鲍姆加通将美学带向独立之路以来,纯理论研究在美学研究领域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以致引起现代美学研究者们的感慨,例如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1928年就曾经指出:“美学可能是最没有影响和最缺乏生气的了,虽然美学研究的课题——艺术及与之有关的经验类型——是最容易产生影响和最富有生气的。”[4]由于美学学科来自西方,所以在美学东渐的过程中,1949年前的美学研究及其后的两次美学大讨论中我国学术界仍然偏重于从纯理论角度探讨美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传统的美学研究思路在学理上有其必要性,但是距离人们现实的审美活动较远,所以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或说法,比如“美学不美”“无美之学”等等。田桑也曾经在他的诗歌《美学的黄昏,1990年冬天》中抱怨道:“美学糟透了!从概念直到概念……致命的理论使人头疼,喘不过气。”[5]从中外美学界共同存在的反对传统美学研究思路的角度看,美学自身要发展并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必须要与现实生活和各门具体学科联系起来,关注在各门学科中存在的人们的具体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只有如此,美学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重新赢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再次,新闻美学的产生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闻传播成为一种事业,始自西方17世纪的现代报纸,成熟于西方19世纪早期的大众化报纸,壮大于20世纪的电子媒介。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理论的总结并接受理论的指导。于是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实务新闻学等所包含的话题率先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新闻学难免要碰到学科研究的瓶颈或难题。新闻学和新闻传播事业要发展,不能局限于在狭窄的视野内进行封闭式研究,而要能够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和经验。鉴于人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一切成为历史的必然,美学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学研究也需要用美学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

二、新闻美学学科的定位

新闻美学的学科定位,有大小之分。从大的学科划分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门类之中,新闻美学既不可归入自然科学,也不可归入社会科学,而只能归入人文科学。新闻美学所面对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审美现象,不同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自然现象,因为自然现象总是呈现为实存的物质、呈现为各种各样的物理形态、结构、属性和规律,自然科学强调追求的是自然事物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新闻美学所面对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审美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总是呈现为客观物质形态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及规律等,社会科学强调追求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需要主体采取静观的、对话交流的、忘我的投入状态。新闻美学研究则不同,它要求审美主体采取一种典型的人文科学的反思方式,大胆地参与、卷入到对现实新闻传播情境中存在的审美对象的把握和体验之中,因而无须、也无法进行精确地掌握和描述,但是要遵守新闻传播领域所要求的真实、客观、准确与公正等原则。

从小的学科划分看,有的认为新闻美学是个偏正词组,新闻是修饰、限定美学的,所以将其看成美学的分支学科;有的则认为新闻美学是个联合词组,新闻+美学=新闻美学,所以将其看成新闻学与美学的中介学科;另外有人认为新闻美学是新闻学与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当然也有学者完全否定新闻美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但是我们认为,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既不是新闻学与美学的分支,也不是新闻学与美学的中介,而是既与新闻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又与它们有本质区别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应该具有一系列崭新的内涵。

首先,新闻美学学科研究应注重采取更加多元化的视角。以前新闻美学研究在美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指导下,侧重于从写作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这种角度往往以新闻记者创作的作品为中心,采取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从不同方面来分析新闻作品的美学意味。如此以来,尽管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往往遗漏许多应该研究的内容。因此,为了建设更加完善的新闻美学研究,我们在保留作品美学视角研究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借鉴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思考新闻美学的学科建设。

其次,新闻美学学科研究应包含一种“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战争、贫穷、地震、环境恶化、精神疾患、民族种族冲突、传染性疾病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且这些事件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题材,因此,在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人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去传播真善美的事实,同时去批评和揭露假恶丑的事实。例如,汶川大地震中新闻记者们向西方新闻人学习,经常不再将镜头转向遗体和悲惨的场面,而是以报道遗物为主;不再以挖掘和抢新闻为主,而是为伤者考虑放弃进一步深入采访;不再仅仅集中报道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而是报道了大量的志愿者和进行自救的灾区人民等等。上述种种“以人为本”的报道风格的转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理解和赞同。

再次,新闻美学学科研究应重视把握或借鉴最新的理论探讨成果。例如,尽管德国著名的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早在1986年就出版了其学术专著《风险社会》,但是二十多年间,我们认为“风险社会”这个术语只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很难与我们这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向纵深发展,我国各地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一定的时间爆发出来,所以今天我们的社会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风险之中的观点越来越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关注。学者们近年来经常以“风险社会”理论为指导,研究我们社会中存在的突发事件,探究其发生的深层社会原因。新闻美学的探讨也只有广泛借鉴新的理论成果,正视新的社会现实下人们的生存状况以及媒体人与公众的情感趋向,才能客观而又准确地反映现实并为新闻美学学科的完善打下基础。

三、新闻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对于新闻美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了思考。

例如,季水河认为“研究新闻审美的基本规律,必须研究新闻审美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新闻活动主体、新闻活动客体、新闻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新闻活动主体即在新闻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人——新闻作者,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新闻作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及其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活动客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闻写作所涉及的对象,即新闻的素材和题材;二是指新闻作品所影响的对象,即新闻的受众。新闻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主要指新闻作者与报道对象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6]这里,他将新闻的受众看成是新闻活动的客体之一,新闻活动主体只是指新闻作者,这种观点显然是在受到强调“以作者为中心”理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又如,卢焱认为“新闻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方面”“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是新闻美学的主体”,而“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美和新是新闻美的客体”。通过分析,他指出,“作为研究新闻美学的《新闻美学初论》,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美的新闻作品及其创造。这就是包括新闻传播的内容美及其审美选择,新闻传播的形式美及其审美创造,新闻传播中的审美观等。”[7]这种研究视角显然从构成审美关系的主客体两个方面出发,揭示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表现,应该说是抓住了新闻美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但是这种理论观点明显地留下了“以作品为中心”理论的痕迹。

前人提出各自的观点都是与特定时代的思想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致复制了西方上百年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那就是先后经历了由以作家为中心到以作品为中心、再由以作品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发展历程,当然,三十多年来的新闻美学研究也大致经历了相似过程。综观新闻美学的前期研究成果,学界主要是强调了“以新闻作品为中心”,突出了新闻的本体地位及写作原则、技巧等。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与当时对新闻本身的强调有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对于以前片面强调新闻的宣传价值,究竟什么是新闻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在众多的分析中,有的学者单就新闻的指称意义就归纳说:“‘新闻’是个多义词。有时指新鲜事……;有时指新闻文体……;有时指新闻作品……;有时指新闻信息……;有时指新闻事业、新闻工作……;有时指新闻学……”。[8]从新闻的这些意义指称中,新闻作品的存在无疑处于主要地位。二是与从事新闻美学的研究者的背景有关。研究者们大都是由业界从事新闻写作工作和学界从事写作教学工作的人员组成,这就必然导致特定时代背景下,从写作学或写作美学角度以新闻作品为中心成为新闻美学研究的特定对象。

我们认为,新闻美学研究不应单纯以静态的新闻作品为中心,而应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新闻传播的整个活动领域,因为新闻离不开传播,离开传播新闻将不复存在。1949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说过:“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9]尽管这里对新闻内涵的界定不够准确,但是这个定义揭示出新闻与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黄旦分析道:“新闻离不开报道(传布),因为世上不存在不经报道(传布)的新闻,报道又不等于新闻,因为它只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它所产生的结果。”[10]从新闻与传播二者的紧密关系来看,新闻美学也应该将其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因此,邓利平对新闻美学的界定就显得更应引起关注:“所谓新闻美学,也就是以审美的眼光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探讨新闻的美学价值、新闻美的创造以及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审美关系。从广义上来讲,所有新闻传播活动现象,都应当是它所涉及的研究范畴。”[11]

总之,新闻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它包括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等,是由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精神性关系,一种人如何通过主体知觉达到对新闻传播媒介、文本、符号等形式的体验而发现其中所蕴涵的人生意义,以最终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审美沟通。另外,从传播媒介上看,那种以报纸新闻美学为主的传统新闻美学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新闻美学应将其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除报纸之外的其他承载传播新闻的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

四、新闻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新闻美学的研究方法,除了从美学的视角外,应该关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新闻学的研究方法,有其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前,新闻学理论基本上采取了政治学角度,把新闻媒介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和分析对象,新闻理论基本上是党的新闻机构理论。改革开放后,对新闻本身的关注超越新闻机构占据了首要地位,于是学者们赞同新闻学是事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成为主流。西方的新闻学研究,起初也是从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切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当代传播学的兴起,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新闻学成为了主流,正如韦弗和格瑞在《美国新闻学与大众传播研究——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除了“对受众的效果和使用媒介的关注,在这个国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正在进行的新闻研究课题。”①由于传播学注重各种实验、调查等微观上的研究,所以其对传播过程中涉及到媒介、效果、受众等要素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对于历来在各方面都讲究宏大叙事做法的我们从事新闻学和新闻美学研究,就显得尤为可贵。

新闻学不仅是机构学、事学,而且还是人学,而新闻美学则是一门更加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因而从学科建设上看,新闻美学更应该在广泛借鉴其他学科方法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

对于新闻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有的学者同样也做出了思考。例如,卢焱指出新闻美学应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来,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2]。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一切学问的根本指导思想,新闻美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而且这样笼统地谈新闻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显得有些简单、概括、抽象,因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作为一门具体的新闻美学学科的建设,其研究方法能否更加具体一些。

既然前面讲过新闻美学学科是以人们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主要采取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由具体的审美现象出发的研究方法,迥异于从抽象的本质或定义出发的研究方法。由于它既要注重对个体的审美经验的研究,即注重主体对信息、文本、符号、媒介等的体验、鉴赏和评价,也要注重对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理论规范的研究,即对在场的某种超越性追求以及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所以说它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的统一。

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由波兰的罗曼·英伽登、法国的杜夫海纳所开创,他们创造性地借鉴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之“回到事物本身”“本质还原”“意向性”与“悬隔”等基本原则,并将其具体运用到美学的研究领域而得来的。在胡塞尔那里,所谓“回到事物本身”中的“事物”,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指呈现于人的意识中的东西,他称这些东西为“现象”,所以“回到事物本身”就是指回到现象、回到意识领域。而要“回到事物本身”就要抛弃传统的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采取现象学的“还原法”,也就是将通常有关客体和主体的判断“悬隔”起来,加上括号,存而不论。他认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就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意向性”本质,而所谓的“意向性”即指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世界离不开意识,如果离开人和意识,世界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尽管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中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非常浓厚,但是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加以改造,就能够将其奠定在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杜夫海纳通过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所开创的审美经验现象学的方法,更加强调了主体的体验、主体间性、审美知觉以及建立在审美知觉基础上的审美经验,例如,他对审美经验的分析就相当深刻,他说:“我们敢说,审美经验在它是纯粹的一瞬间,完成了现象学的还原。对世界的信念被暂时中止了,同时任何实践的或智力的兴趣都停止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对主体而言,唯一仍然存在的世界并不是围绕对象的或在对象后面的世界,而是……属于审美对象的世界。”[13]

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90年代我国进入了审美文化的大众化时期以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审美现象存在比较广泛。比如,新闻记者时刻注意选择合适的新闻报道主题,并适当借鉴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恰当运用语言和音像等符号去创造美的新闻作品,然后编辑等新闻把关人尽量发挥各自所掌控媒体的优势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最后处于新闻传播的接收者地位的广大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选择接受不同的信息,并转而将自己的意见传播开来或反馈给传播者一方等等。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也导致了新闻传播语境的变化,虽然审美走向生活和生活走向审美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审美文化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显著后果,就是审美文化的平面化、无深度、庸俗化,甚至是鄙俗化,表现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就是由起先的报纸的副刊和周末版的推广现象,到后来的娱乐报、娱乐专栏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娱乐节目的火爆现象,各种炒作、爆料、绯闻等充斥了各种媒介,于是娱乐化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娱乐还是愚乐等话题也就进入了理论探讨的视野。总之,面对这个喧嚣和多元的世界,如何辨别真假优劣、如何提倡正确的、批判鄙俗的价值观,采取审美经验现象学的方法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注释:

①转引自黄旦1995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新闻传播学》的前言第3页。

猜你喜欢
新闻学美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外婆的美学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纯白美学
“超学科”来啦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