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党建文化研究

2023-01-06 13:17刘小燕李佳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课程

刘小燕 李佳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因此,党建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切实将党的领导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于办学治校的每个领域、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人才培养的每个方面。

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发展,协同前进,缺一不可。课程思政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为思政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二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高校做好思想工作首先要做好党建工作,重视党建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 深入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推动思政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建设始终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光辉成就。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属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文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精神是我们一代代需要传承与发扬的。在新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扬党的精神和文化,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国家重要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讲话中强调的: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党组织要掌握好把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 。目前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日常生活中会时常受到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因此,必须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行积极的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含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需要高校以党建工作为基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政课程建设发展为途径;另一方面更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为着力点,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高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引导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而,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需要将党的优良精神与作风等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去领会感悟、实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解答思想、价值、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建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政治文化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党建文化为基础,课程思政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地位,促进了党建工作文化的创新改革。党建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有着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2 革新课程教学体系,融入党建文化内涵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进行思想领导的基本经验,是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为我们党进行党建文化建设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高校在办好思想政治课程的同时,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实现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构筑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文化和党建文化的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大国方略到人工智能,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基本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全员育人的高度出发,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深化高等教育教学,将思政建设和党建文化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革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融入党建文化内涵,切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建设。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和党建元素,实现思政、党建教育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深化党建文化内涵,真正担负起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革新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课程出发,使课程承载党建,让党建寓教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将党建精神文化贯穿到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嵌入融合党建文化要素,明确党建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课程为平台,注重产教融合,将生产实践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将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与党建文化相关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深入学习。同时,将网络平台应用于课程建设中“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党建工作管理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工作执行力度,还可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党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党建知识学习与交流”,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的联动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所以在抓好课程,守好一段渠的基础之上,注意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均关系着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育德意识是教师在日常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关注思想政治、道德和党建文化教育资源,把握好教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品质的意识。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全方面、多方位地展示课程专业、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的主要内容,使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营造出以大学生党建文化为主的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氛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环境下,具有时代特色的党建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

所以要通过课程思政革新营造良好、和谐的大学生党建文化,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党建文化活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多彩的校园党建文化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由衷地产生社会责任感,真正提高大学生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热情。

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党建文化传播新阵地

提高现时代,高校在教育教学发展建设中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高校党建工作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龙头作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新鲜活力。学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核心,加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把培养、教育、发展、塑造人才作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时代,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党建文化传播新阵地,是高等教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方针政策,关心高校党建工作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党建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润物细无声地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党建文化教育的实效。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思维,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全方面、多角度深度思考,创新教学模式,寻求多种解决的途径和融合点,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为突破点打开课程思政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推进党建工作、党建文化与大学生教育教学的相互推进、相互融合、协同并进,切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充分调研、结合实际、创新发展,制定交叉融合、长远发展的发展规划,在教学模式中突出改革创新、求真求实的特征,积极探索党建文化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精神文化引导作用,拧紧党建引导这根弦,不断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党建的工作水平。高校党建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在生命线的带动下,使二者的工作焕发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建设者和继承者,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在坚持先进思想理论为指导的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好党建文化思想成果的教学转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构建党建文化传播新阵地。坚持与时俱进,做好党建文化思想成果的教学转化,要提高课程思政与党建文化的结合意识,丰富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党建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党建与课程思政的交叉融合意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党建文化认知意识和思想,并积极主动与沟通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和党建文化意识。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融合的内容和形式,全方面、多方位融合,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合理利用高校学生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平台和资源,构建协同发展平台,通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党建文化,加强高校党建阵地。在课程思政建设与党建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协同创新发展平台。为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提供发展创新的场所,增强高校师生在课程思政和党建文化建设的交流和归属感。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和建设,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实践、创新的机遇,通过学习认知,实践操作,深化高校师生对于党建文化的认知,促进高校党建发展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党建文化传播新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 结语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功能,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大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做好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工作。在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发展,通过革新课程教学体系,融入党建文化内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党建文化传播新阵地,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发展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革新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发展,将党建文化融合深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与时俱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课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