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管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2023-01-06 20:41朱天翔李淑娴陈天博姚笑睿马燕君徐晓凌林秋莹黄晓丽李锐雄蓝斌
山东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华法林瓣膜抗凝

朱天翔,李淑娴,陈天博,姚笑睿,马燕君,徐晓凌,林秋莹,黄晓丽,李锐雄,蓝斌

1 汕头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广东汕头 515031;2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粤东心血管病临床中心;3 汕头市中心医院信息科;4 汕头市中心医院药学部;5 汕头市中心医院随访中心

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国内已行或将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超过200 万例[1],每年新增手术量高达8 万例[2]。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选用机械瓣膜的比例高达94.8%[3]。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生口服华法林抗凝,其用量的个体差异较大,且药效易受食物、药物、肝功能等多方面影响。抗凝治疗不当所致的栓塞或出血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总并发症的75%[4]。抗凝治疗的患者需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以便临床医生调整抗凝强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管理,普通门诊因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抗凝效果易受影响,而临床药师主导的抗凝门诊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复杂病情和诊疗。由临床医师和药师联合出诊的抗凝门诊可提高患者抗凝的临床效果[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门诊就诊时间短,传统门诊由于时空限制,无法对社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延续管理。因此,社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往往存在华法林服药依从性低、INR 检测频次低、抗凝达标率低等现象,心腔血栓形成、机械瓣卡瓣、脑卒中等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6]。而针对社区患者,传统的电话随访、纸质化记录效率较低,随访延迟或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为此,2018 年10 月起,我们组建了心外科医师、临床药师、心外科护士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行覆盖“门诊+社区”的抗凝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21 年3 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应用“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208 例、对照组(普通门诊复诊者)208 例。观察组年龄53.50(13.0)岁,其中男87 例、女121 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13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46 例。对照组208 例,年龄52.50(17.75)岁,其中男96 例、女112 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8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26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34 例。两组间各项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在我院抗凝门诊或普通门诊随访的患者;②有明确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史;③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排除标准:①无法提供明确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记录;②拒绝抗凝治疗;③合并有恶性肿瘤;④无法接受信息化随访方案;⑤随访资料部分缺失,且无法补全。本研究经汕头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审批号2019-科研〔055〕号],纳入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两组抗凝管理方法 抗凝管理流程主要参照美国胸科医师学院《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ACCP-9)[7]、《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8]、《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药师指导手册》[9]等进行制定。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组建心外科医师、临床药师、心外科护士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应用信息化随访平台整合患者临床数据,建立抗凝档案,制定随访计划,综合多种信息化手段实行覆盖“门诊+社区”的抗凝管理。对照组:在普通门诊复诊,主要通过电话、纸质问卷等传统随访方法收集相关资料。

1.3 两组抗凝临床效果观察 评价随访期间两组临床抗凝效果。①华法林服药依从性: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是用于评估社区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简便工具[10]。本研究中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MMAS-8[11]评价两组华法林服药依从性。该自评量表共有8个问题,满分为8 分,得分8 分计为依从性高,得分6~8分计为依从性中等,得分<6 分计为依从性低[10-11]。②抗凝目标强度:根据《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8]、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群抗凝目标强度的共识[12],结合种族和地区[13]差异,本研究中抗凝目标强度设为INR 1.8~2.5。抗凝治疗质量的评价采用治疗范围时间分数(fraction of 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FTTR)[14-15],即位于目标范围内的INR 例次数占INR 检测总次数的百分比。③抗凝并发症: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的定义标准,将出血并发症分为: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和小出血[16]。对于小出血事件,同一患者多次出现,按照1 例次计数。参照《关于心脏瓣膜术后并发症报告指南》[17],记录两组血栓形成或栓塞事件,包括神经系统及非脑栓塞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首先应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K-S 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 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Morisky 评分分别为6.75(1.50)、5.50(2.00),二者比较,P<0.05。

观察组、对照组检测INR 总次数分别为2 383、1 766 次。观察组、对照组INR 检测次数分别为9.00(12.75)、5.00(10.00)次,二 者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INR 检测值分别为1.96(0.65)、1.91(0.76),二者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INR 的FTTR 分别为49.64%、41.05%,二者比较,P<0.05。

观察组共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19 例(9.1%),其中大出血1 例(0.5%)、临床相关非大出血1 例(0.5%)、小出血16 例(7.7%)、血栓形成或栓塞1 例(0.5%)。对照组共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27 例(13.0%),其中大出血3例(1.4%),临床相关非大出血2 例(1.0%),小出血20 例(9.6%),血栓形成或栓塞2 例(1.0%)。两组间抗凝并发症总发生率(P=0.211)、各类别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P=0.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脑出血1 例死亡;对照组有3 例患者死亡,分别为脑出血、心功能衰竭、呼吸骤停。

3 讨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需终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且需定期检测止凝血功能并进行药量调整,以保障华法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7]。普通门诊的抗凝管理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抗凝效果易受影响。南京鼓楼医院建立由临床药师管理的抗凝门诊,取得了较好的抗凝效果[18],但药师难以对复杂病情做出更全面的评估、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北京阜外医院建立了由临床医师、药师协作的抗凝门诊,形成较为完善的抗凝管理模式[5],但无法同时提供静脉采血等抗凝护理服务。作为改进,我们组建心外科医师、临床药师、心外科护士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由心外科医生主导抗凝管理的全过程,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临床药师开展抗凝药学监护,对联合用药处方进行监测及预警[19],排查潜在的用药风险;由心外科专科护士在门诊承担患者的健康宣教、凝血样本采集等抗凝护理工作。

随访是对社区患者进行慢病管理的重要方法[20]。传统随访多通过电话、纸质问卷等进行,效率较低,随访延迟、缺失的现象常有发生,且纸质随访资料存储不便,统计繁琐。移动医疗APP为实施远程随访构建了医患沟通平台[21]。应用移动医疗APP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远程抗凝管理的优点为时效性高,能即时进行远程问诊及应答,提升随访效率,节约卫生经济成本;其不足之处为缺少抗凝管理模块,随访信息常呈现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征,难以系统性地采集数据。此外,由于缺乏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接口权限,第三方移动医疗APP无法自动导入临床数据,且存在医疗隐私数据的安全隐患,仍有待于改进优化。因此,本研究基于HIS 构建了信息化抗凝随访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可逐步实现与电子病历(EHR)、实验室检验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等无缝对接,直接提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相关临床信息进行整合,建立抗凝档案,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手术情况、服用华法林的剂型及剂量、INR检测结果等完整临床数据。抗凝团队依托信息化随访平台制定随访计划,由心外科护士综合应用短信息、电话、微信、电子调查问卷及评分量表等信息化手段,对社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远程抗凝管理,提升效率,减少脱落,提高随访数据的有效性及系统性。

为评价华法林抗凝的质量,由于单纯采用出血发生率、血栓形成或栓塞发生率仍不够完善,目前临床多采用治疗范围时间(TTR)、FTTR 等指标[14-15]。其中,TTR可对患者个体抗凝质量作出较好的评价,但计算较为繁琐且仍可能存在误差。FTTR 一般用于对患者群体进行整体评价,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有效,故本研究中采用FTTR 作为抗凝治疗评价的主要指标,即在随访期间内,计算在目标范围内的INR例次数,与INR 检测总次数的百分比。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的FTTR 为41.05%,观察组为49.64%,与广东省人民医院报道的49.53%[22]、北京阜外医院报道的46%[12]接近。一般认为,TTR<50%可能增加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风险;TTR>65%有助于治疗获益[23]。

抗凝依从性差是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中位Morisky 评分、中位检测INR 次数、FTTR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显示,“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华法林服药依从性,提高INR检测频次,提高FTTR。

依据华法林(芬兰奥利安)药品说明书,长期服用华法林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每年8%,其中严重出血为每年1%。在抗凝门诊患者群体中,大出血、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均为每年0.6%[24]。本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发生大出血分别为1、3例,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塞分别为1、2例,与华法林药品说明书接近。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相关非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5%和1.0%,稍高于国内文献报道的每年0.13%[19]。观察组与对照组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7%和9.6%,高于国内文献报道[19]的6.43%。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有关。以上结果均提示,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可能有助于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结果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因本项目为单中心研究,纳入患者数量有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今后工作中,我院抗凝团队将推广应用床边即时检验(POCT)检测INR,探索患者居家自我监测并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远程互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抗凝管理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行覆盖“门诊+社区”的抗凝管理效果较好,能提高患者华法林服药的依从性,提高INR 检测频次和FTTR,降低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猜你喜欢
华法林瓣膜抗凝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烂”在心里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