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言论

2023-01-08 05:29
中国司法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全过程依法治国

陈 亮: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历史逻辑证明,脱离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就无从谈起,人民当家作主就没有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就无法推进。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既是推动法治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条件,也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根本前提。首先,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不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其次,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法治建设,不存在“要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问题,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这样一个人为地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立起来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必须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党领导法治建设,要求国家各项事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而促进社会有序运转,实现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国家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陈亮如是说,《法治日报》, 2021年12月29日)

杜焕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法学教育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同时发挥实务部门、政府部门、涉外企业的作用,加强制度设计和资源协同,稳步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一,优化法学学科,完善高校涉外法学专业学科设置。第二,遵循教育规律,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第三,打破培养壁垒,打通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培机制。第四,改变路径依赖,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第五,坚持问题导向,推行国际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推动实施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教育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涉外法治专业人才规则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擅长运用中国规则和国际规则解决涉外法治和世界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胸怀天下、专业话语、行业影响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队伍,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杜焕芳如是说,《法治日报》,2021年12月29日)

时和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全链条人民民主意味着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相互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贯穿了从选举、审议、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全方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体现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覆盖国家治理的各环节,贯通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旨在保障和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广泛权利,让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系统性、集成性和完整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全方位的,原因就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方位的,作为人民根本利益具体表现形式的群众需求也是全方位的。全覆盖人民民主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层结构,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之所在,包含着权力、利益和权利的内在一致性,全面覆盖了政治发展和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育长、教授时和兴如是说,《学习时报》,2021年12月1日]

易一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创造“中国之治”

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形成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要有效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有效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不仅要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要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各环节环环相扣、彼此贯通,让人民的主体地位、民主权利生动具体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一真正的人民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充满活力、深受中国人民欢迎,推动持续创造出更加突出、更加耀眼、更加灿烂的“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易一平如是说,《学习时报》,2021年12月6日)

类延村:以法治方式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具创新的应有之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性主体,政府要发挥“以身示范”的引领作用和治理主体的统筹推动作用,依托依法行政的建设路径,推动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化发展。要强化部门职责和衔接,通过职能法定化提升建设效率。政府以法治形式推动诚信建设的前提是职能法定和依法履职,而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路径。要不断夯实制度基础,持续完善信用专项法律法规体系。政府信用立法发展要以法律确权为基础,提升政府信用立法位阶,通过新增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统一信用建设标准,形成科学系统和衔接有序的政府专项信用法规规章体系,实现信用法治建设的统一。要着重实现政策价值的转型,将“激励”理念全面融入信用政策体系。信用政策的未来发展要解决失信惩戒扩大化的法律争议,努力实现信用政策由“惩戒型”向“激励型”的变迁,为激励型信用立法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形成弘扬诚信和践行诚信的社会氛围。要以诚信理念革新为引导,通过体系化的举措创新夯实诚信建设的动力机制。政府推动诚信建设要以自身为基础和引领,培育现代诚信素养,以公务人员理念的革新推动现代诚信法律认知在信用法治体系中的立法转化和法律实施,继而通过创新举措实现诚信治理的整体发展。

(类延村如是说,《学习时报》,2021年12月8日)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全过程依法治国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坚持党的领导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县乡人大工作的关键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