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全面依法治国夯基固本

2023-01-08 05:29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
中国司法 2022年1期
关键词:决议依法治国法治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推进和实现了一系列丰功伟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发展动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此作出精准的概括和总结,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步调一致向前进意义重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更具有夯基固本的里程碑作用。

一、《决议》的主题、内容和意义

从《决议》主题来看,《决议》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取得第三次重大理论突破的历史交汇点作出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经验总结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我们党在历史上先后于1945年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历史决议都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加强了全党团结,对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保障。

从《决议》内容来看,这份在党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的《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正确党史观,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建党精神、执政规律的认识,继往开来,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宣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政治方向,提供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有助于高举旗帜、引领航向,带动全党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有助于我们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有助于我们充满信心、鼓足底气,更加坚定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奉献终身的决心。

从《决议》意义来看,一是深刻感受伟大成就,鼓舞人心。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百年。纵向来看党史百年,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开展了伟大斗争,建立并持续推进着伟大事业,取得并还将继续取得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横向来看党史百年,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国家积贫积弱、社会一片凋敝、民族危亡在即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由乱到治,由弱到强,而美西方则因推行霸权主义自乱阵脚,由强转衰,如此“东升西降”的横向比较,对比十分鲜明。二是深刻领悟宝贵经验,弥足珍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个坚持”总结概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它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经过长期积累的保护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三是深刻体会历史使命,勠力奋进。总结历史,总是为了向前看,在风云变幻中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要求我们树立大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两个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在哪,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

二、《决议》总结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夯基固本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决议》总结并提出了“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内容如下。

(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总基调和贯穿始终的主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领导,保证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人民至上落实法治为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如果说“江山就是人民”的金句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权的人民性,那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则是社会主义政权民主性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三)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中国道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察史以明道,观史以鉴今。放眼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能够在东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铸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法治文明,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是我们这个“广土巨族”代际相沿传承创造而来的,在历史中孕育生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植根的文化沃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它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回顾百年党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到一点,就是要尊重人类法治发展规律,从实践出发,从国情民意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成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和文明中国,实现中华治道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这就意味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站在人类法治和道义制高点上提出世界法治发展方案,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而言,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二要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法治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为世界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四要建立健全涉外法律工作体系,增强涉外法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推进中国法域外适用也即“中国法国际化”体制机制建设。五要切实推进国际执法司法合作,加强多边、双边法治对话。六要大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全面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深入探讨,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法治的话语权和主导性,需要从观念创新、理论构建、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要向世界清晰地表述、宣介中国的法治理念及其途径,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改造和引领国际关系法治化。

猜你喜欢
决议依法治国法治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三读决议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