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
——以高校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为例

2023-01-08 14:57高扬饶敏
智库时代 2022年17期
关键词:法语外语教学外语

高扬 饶敏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和落实这一根本任务,需将思想政治内容渗透和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便是所谓的“大思政”。“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核心是“协同育人”,即通过构建一个思政教育的有效协同机制,推进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身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在这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将这一堂“思政大课”上好,如何更全面、更多元地将思政内容渗透进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去。

一、“大思政”背景下外语教学的现状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自此拉开了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幕。《纲要》指出,应充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专业及公共课程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的外语人才,亟需在外语教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引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不可否认,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对该语言(即“目标语言”)使用群体的文化深入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不仅能拓展学习者的眼界,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包容性。目前,外语专业的教学,特别是涉及到历史与文化领域的相关内容,多数情况下仍然局限在对目标语言相关历史文化的输入,而忽略了本国文化的融合。但我们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外语技能从业人员,要有跨文化交流双向性的意识,即在学习中对母语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比较,同时将母语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学会批判地看待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与文化》课程是法语专业本科教学中、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旨在通过历时和共时两条线,对法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较为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在了解法语国家的同时,对各种不同知识领域的词汇量有所提高、扩充。该课程体系的特点较为突出,不仅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并且是一门文化交互尤其频繁的课程。其原本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在提升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提高其跨文化的能力,通过涉及目标语言国家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法文材料,让学生对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有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认知。

二、外语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意义

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外语任课教师,应以外语专业技能知识体系为载体,挖掘各专业基础课程中蕴含的全方位育人资源,同时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去,提升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育人效果。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进而有效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效提高民族自信的目的。

(一)有效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交际工具,因此,学好一门外语就是需要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同时也是对自身交际能力的提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各种类型的思政内容,教会学生更多用外语进行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文学等各领域的表达,就是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类词汇及表达的不断扩充,无形中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法语专业的《历史与文化》课程可以说是目前法语本科教学中最适合进行课程思政内容渗透的载体。一方面,课程本身就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生活等各个领域,授课教师可融入思政内容的选择面非常广泛,更容易避免出现“强行植入”的痕迹;另一方面,在保留法国历史文化相关内容的同时,适当增补或扩充中国历史文化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在外语专业技能上有所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中、法两国不同的社会体系进行对比,从根本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势有深入了解。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后,再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平行文本,最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这对提升专业技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有效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中《历史与文化》课程的内容大多侧重于目标语言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正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会无形中导致外语专业的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忽视,从而在日后的交际中,出现文化交际失衡的现象,继而无法流畅地表述和传播我们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目前“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具体到高校的法语专业的《历史与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时政内容和“中国故事”的阅读、翻译和口语表达,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政词汇和表达,例如增加国家大事一览、重要会议精神、民生社会热点等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环节。这种课程设置,能在渗透课程思政内容的同时,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外语交际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三)有效提高民族自信

对授课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目前热门的思政结合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时事政治紧密相关的实时素材,如《中国的象征》《中国的国家机构》《中国的法律和司法》《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法文版本材料,借此让学生时常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眼界也得到了拓宽,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外语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实是在力图改变西方文化主导世界的局面。让学生不仅可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可以通过课程中强有力的文化交互和比较,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学生的身份认同,培育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让学生明白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无优劣之分。通过对中法文化之间的对比,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而不能将其全盘接受。将法语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法语的学习过程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提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样一堂大思政育人理念下的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程,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不仅需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更要鼓励学生主动弘扬中国文化,可以起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审美品德的教育,也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而逐步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三、思政内容融入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反观目前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很多外语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学中始终仅仅关注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传授远远不够;其次,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的好教材、好素材非常有限,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来进行课程思政相关环节设置的支撑材料很少,小语种的相关材料则更为稀缺;最后,仅仅依靠其中一门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协同育人”理念下各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协同尤为重要。

(一)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有所提高

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在目前“大思政”的背景下,对外语教师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引导,同时还要具有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的意识,并且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此外,对于目标语言外来文化的引入也应提高警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因此,如何将“大思政”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中更好地渗透,是我们所有高校老师都要去探索的一条路径,也是所有高校专业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对于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程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视程度,同时,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加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必须对现成教材中的素材加以拓展和延伸,以求弥补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此外,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和更新国内外热点话题,以便依据授课主题为线索,展开课题研讨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将法语语言专业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到一起。

(二)相应教材或材料的缺乏

要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对相关教材或课堂素材的选取要求也会不同。首先,为了达到文化传播的初级目的,应尽量力求素材的经典性,并争取故事还原;其次,为了达到双方文化对比的目的,从而引发学生价值观的思考,需要相关教材或材料符合叙议结合的课堂组织,达到增进理性思辨能力的目的;最后,为了最终将相关教材或材料所蕴含的故事与人物精神更好地理解,需要通过夹叙夹议拓宽故事脉络的补充练习材料,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为了配合不通阶段的学习,需要选取不通难度和类型的课堂支撑材料,但目前国内相应的教材或材料非常有限,小语种的相关材料就更加稀有了。

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程由于涉及到的领域相对广泛,较精读、翻译等类型的专业课程而言,相关素材内容较为丰富,但要想找到一本全面、系统的教材并非易事。“外研社”于2021年新出版了一本题目为《法语讲中国文化(Parler de la culture chinoise en français)》的法文专著,本书从历史概况、哲学思想、语言文学和艺术文化四个大的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类专著不仅可以帮助法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也可为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程所用,可选做该课程使用的教材之一,让学生用学会如何用地道的法语介绍中国文化。

(三)不同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协同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各专业基础课之间经常都会出现协同授课,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同一个内容主题,在《精读》课中注重该主题相关词汇、表达及常用语法的讲解和积累。在《听力》课中会进行相关主题内容音频文档的听力理解练习,最后经过《视、听、说》课程中的小组讨论和演讲,将相关主题学到的知识进行熟悉和运用。这就是各专业课之间的协同合作,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了从学会到会用。

对于法语专业《历史与文化》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同样如此。要实现“大思政”育人理念中的 “协同育人”,成功构建思政教育的有效协同机制,推进各要素协同育人至关重要,将思政内容贯穿至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历史与文化》课程中涉及到的思政内容,应及时地在其他《视、听、说》或《法语写作》课程上得到反复练习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同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出发,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对于外语专业课程的讲授,我们向来都不满足于仅仅是具体语言知识和外语技能的传授,目标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内涵信息,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现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对外语教学的认识,各外语专业课程设计应着力于跨文化交流,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而非目标语言相关文化的单项输入。通过融入中国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母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挖掘并融入其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元素,这才是大思政育人理念下外语教学的新方向。

【相关链接】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由重庆工商大学和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多所著名公立大学合作成立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管理纳入重庆工商大学统一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外教师团队,现有中外教师176人,其中,中教117人占66.48%,外教59人占33.52%。法语教学督导沈豪博士曾获法国“教育骑士勋章”;外教马丁娜获得过由重庆市政府颁发的“三峡友谊奖”。

依托中外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和重庆工商大学在法语、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的优势力量,开设了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语等6个国内四年制本科专业,参加国家计划招生。学院还开办有中加合作“精英项目”、中外双学士交流项目(中法2+2/1+3,中加2+2)、中法本硕连读项目、中英本硕连读项目。

猜你喜欢
法语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