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养老专业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安徽为例

2023-01-09 05:57顾友民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3期
关键词:养老人才专业

郭 雁 顾友民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2)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需要大量养老专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老年人服务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采用文献梳理法和调查研究法,说明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养老市场对人才需求和学校养老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根据PDCA理论,提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质量提升的策略和实现路径。

一、安徽省养老市场供给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安徽省为人口大省,总人口数在全国排第9位。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7万人,占总人口18.79%,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916万人,其中有两个市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18%,黄山市最高为18.11%,合肥市最低为11.99%。安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1964年比重为2.38%,2000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攀升到7.59%,2020年达到15.01%,较198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预测,未来15年我国需要照护的老龄人口是2020年的2.6倍,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中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数量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低龄老人。因此,在未来15年,我国养老市场对养老人才的需求很大,对养老服务与管理的人才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二)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目前养老市场人才供给以富余劳动力为主,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1.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不足

目前安徽省内开办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多,招生规模较小,每校最多招生1个班级,有的甚至1个班都未招满。2021年静安集团养亲苑能够提供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岗位有20个,九久夕阳红养老集团能够吸纳50位不同岗位的人才,但是这些岗位未招满。可见,该专业人才供给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养老市场的需求。

2.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流失率高

在养老机构养老人才普遍短缺的形势下,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在调查问卷中,九久夕阳红等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目前急需的人才有医生、社会工作者及综合管理者,其中流失较多的是护士和养老护理员。这些人才都是企业长期需要的,而这些老年服务和管理人才更愿意到江浙沪等地区,以及其他收入更高的行业。

3.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对在养老机构实习的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实习学生存在实践能力不强、沟通能力弱的问题,尤其是缺乏老年人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年服务与管理概论和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相关课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老龄人口的需求;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到机构做义工,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4.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读学生对养老岗位认知待加强

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学生普遍还存在岗位认知不强、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不少学生对养老服务与管理职业特点和就业岗位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在选择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很盲目,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并不是该专业,属于调剂生源。入校后,由于入学教育跟进不够,学生对行业认知度不高,仍有部分学生转到其他专业。

5.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持证率不高

调研省内养老机构结果显示,具有保健按摩师、康复保健师、社会工作师以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非常受养老机构的欢迎。然而由于养老护理员短缺,大部分养老护理仅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等传统照料方式上,缺少专业化的康复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比例较低。

(三)养老市场对毕业生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课题组对省内静安养亲苑、振亚长者颐养中心、九久夕阳红养老公寓以及庐园长者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普遍认为,近年来培养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加强。

1.管理岗位能力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养老机构要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应当具备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并且沟通能力要强,能够较好地与老人及其家属沟通,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应当具备扎实的管理知识,有组织协调能力、人员安排管理能力及公关能力,要熟悉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基础护理的知识,熟悉护理操作的流程和规范,有一定的营养与膳食、康复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要具有消防知识和技能,懂得简单的应急救护处理。

2.养老护理岗位能力要求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护理能力,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并且有较强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够完成老人的生命体征测量、给药、冷热疗、清洁、饮食、排泄、转移、穿衣等,还应具备一定的康复知识以及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料能力,能够组织老人进行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

二、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发展策略和实现路径

(一)智慧健康养老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策略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改进工作,建设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理念。PDCA理念强调不断改进,不断循环改进,从而达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PDCA每一轮循环包括四个程序,即计划程序Plan、执行程序Do、检查程序Check和处理程序Act。将PDCA原理运用到智慧养老课程质量建设的策略如下:在计划程序(P)按照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的教学活动方案和标准,尤其是专业课应当根据新技术和新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执行程序(D)按照设计的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在检查程序(C)进行自我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行动程序(A),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在下一个学年教学任务中完善该课程内容,建立更高的发展目标。一般可以在每一学年结束后,通过调研评估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找到原因并提出对策,然后进入第二轮循环,开始新一轮计划阶段(P),根据新的发展目标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重新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方案,制订对策和措施,再次实施方案进入执行程序(D),然后再次进入评估检查程序(C),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进入行动程序(A)。每循环反复一次,教学质量可呈现螺旋式上升,专业建设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课程为实体经济培养一线劳动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修养,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综合素质。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职业素养课程比重。首先,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突出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大技能性和实用性训练。可以增设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增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课。其次,提高实习实训课时比例,将专业技巧和知识贯穿于工作过程之中,开展工学交替模式,增加场景式教学活动。再次,增加学生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强调传统文化传承与礼仪素养的养成。增加社会工作学习课时,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以及调查研究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养老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注重素质拓展训练,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质量建设实施路径

1.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推行现代学徒制或者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厂中校”模式。将课堂搬进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解决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校企合作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情景和工作流程有机结合,在“学中做”中实现“做中学”。例如养老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建共享实验实训中心,在课程教学中,将企业的理念和新技术带入课堂,实现从课程到工作过程再到理论升华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知和职业实操能力,缩短学生与职业养老人的距离,实现校企双方协同育人。

2.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是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建设“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开发场景式教学基地,对基地实训室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升级,争取相应的项目立项及经费支持,实现实训基地场景式教学标准。例如学校开办养老机构或者开设日间照料中心。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模拟对外营业,校内教师也可以担任校办养老院管理人员服务社会,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校内教学课堂与校外老年服务互动,将实践课堂直接搬到校办养老机构或者日间照料中心,学生可以担任服务和管理人员,也可以担任志愿者,实现一体化教学。加强课证融合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开展教研活动,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共同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促进共同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养老服务领域领军人才;二是创造条件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具备双师能力,加强年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三是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自身职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水平。四是大力建设“双师队伍”,鼓励高校养老服务专业教师具有双证书,具备多种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按照市场需求对行业进行分析,了解养老服务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熟知养老服务行业岗位需求,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4.大力开展社会服务

建立“政、行、校、企”四方深度合作与共同育人的社会服务机制。学校和养老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专家和高技能师傅进课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养老企业专家团队将最新的技术技能和前沿行业理念带入课堂,以师傅带徒弟等模式展开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参与养老企业科研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养老企业派人员参与高校课题申报和研究。学校和企业对外开展社会培训,共同建设老年教育基地,开展老年继续教育活动;搭建养老创新服务平台,加强老年服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将社会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养老服务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养老人才专业
人才云
养老生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