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高中生思辨性阅读能力

2023-01-09 05:57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3期
关键词:思辨性文本思维

王 莉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在新课程标准中,为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

《说文解字》中对“思”和“辨”的诠释是“思,容也;辨,判也”。通过这个解释我们知道“思”的本义是深想、考虑,“辨”的本义是判断、区分。《中庸》就针对学习提出“慎思之”“明辨之”这些具体的做法。我们进行解读时认为“慎思”就是要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则是要有明确的判断力。“阅读”是个体主动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得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是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的具体活动。所以教师对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对信息进行加工,进而来建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身体在发育,思维也在快速发展,开始从简单、形象的思维逐渐朝着抽象、辩证的思维发展,并且渐渐开始变得成熟。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着重培养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高中教材中文言文占比较大,古代经典文本是人类思考和语言表达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既能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又能使学生的心智、思辨能力得到全方面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有注重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意识,既让学生学习它更要超越它——吸收其中的精髓并化用到生活中。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提炼。

一、多样学习,奠定思辨基础

在文言文教学中,带领学生疏通文义是第一步,而文言字词的学习又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学习。

(一)加强积累,制作卡片。只有通过不断地接触基础的字词,并做好积累才能获得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所以对文言字词积累不是很丰富的学生来说,尤其需要注意加强积累。例如《劝学》《师说》这两篇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用了很多虚词,其中“而”的用法比较多样,特别是“而”作为连词使用时,表示多种语意关系:在“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关系,在“终日而思”中表示修饰关系,在“跂而望矣”中表示承接关系,等等。这些语义关系有的比较好分辨,有的难分辨,在遇到难分辨的语意关系时就要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多加推敲,多加分辨,多加积累,分辨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掌握住用法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有效归类整理,做好词语卡片。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又提高了他们的归纳能力

(二)自主断句,理清文意。在上新课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文,只有理清文意,才能深入思考,然后针对不懂的地方或者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在教学《劝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读没有加注标点符号的文本,然后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尝试自己给文本加上标点,最后再和课文给出的标点进行比对,让学生特别留意那些自己断句没有断对的地方,那些不对的地方往往就是他们理解存在障碍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尝试去翻译文章,圈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这些读不懂的地方就是需要学生加强学习或者找老师帮助的地方

(三)反复推敲,敢于质疑。字词句的翻译只是基础,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反复推敲,并敢于质疑关键词。例如《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带”字,有学生就提出大雾不应该是弥漫的吗,怎么能呈现带状?这是因为所教学生大多生活在丘陵地区,没有过这一生活体验,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就把握住这一契机,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去体会当时的情境。文言文的学习不单单是学习文本字面的意思,有时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特征来思考

二、群文教学,打开思辨视角

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几年来在我国逐渐形成的一种拥有突破性、关联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方式。师生根据一个或者多个议题来选取两篇或者多篇文本,放在一起进行信息整合,形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理解结构。群文教学是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从同一个角度进行不同理解的教学过程,是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打通了课内课外的知识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选择群文阅读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考虑。

(一)不同篇目,领悟同一作者思想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他曾担任过三十多个职位,多次被贬,辗转多地,但是可以说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对他的影响最大,为什么这样说呢?被贬至这三个地方的苏东坡看似处在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正是在这三个地方,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达至顶峰,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的品德更加高尚,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因此,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地走近苏东坡,笔者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和《赤壁赋》这三篇诗文放在一起教学,形成一个议题“黄州:苏东坡的蜕变之地”。通过这一议题任务,让学生了解他的豁达胸怀与精神品质,并进一步深挖出“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东坡精神的影响。

(二)跨单元整合,学习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都能够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面对不好的事情也敢于犯颜直谏。如可将《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书》《答司马谏议书》这三篇整合到一起,围绕“勇担时代使命,积极劝谏献策”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了解王安石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敢于大刀阔斧地对一些传统的政策进行破除革新,质疑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特权,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不仅不能推动社会发展,反而会羁绊住社会进步的政策进行调整,并且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王安石面对严峻的变法形势,义无反顾地坚持,并且毫不畏惧、毫不后悔,针对这种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该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味劝谏的语言艺术,明白“忠言”并非一定“逆耳”:我们在进行劝谏的时候,可以先摆事实让对方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再讲道理让别人明白劝谏的目的;也可以从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去进行劝说,这样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也便于对方接受劝谏;还可以通过先说出无可辩驳的大道理,再讲不可忽视的大危机,最后说说不得不做的事情等方法让劝谏者接受。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掌握了多样的劝说艺术。学习这些艺术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运用,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按照这样的方法侃侃而谈,借此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劝说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雄辩有力。

(三)联系课内外,多角度看问题

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查阅资料,更全面地掌握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和鉴赏,要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本内容的拓展能拓宽学生的接触面,让他们看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体会到更为活跃的思维空间。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记叙历史性内容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应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了解其历史背景,并从常识的角度看待具体的历史事件。如要了解郑被攻打的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就需要知道《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谈到春秋时期文化离不开楚国,说到战争就离不开郑国,想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还要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了解春秋时期的形势图,当看清春秋各国形势简图时,郑国重要的战略位置一目了然。学生在自读《齐桓晋文之事》时,明白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目的是希望劝说齐宣王不要施行“霸道”,而是去实施“王道”,在国家推行“仁政”。有学生就提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实施仁政可以使天下统一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争频发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不适宜推行仁政,孟子为何还是如此执着?”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这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角度地去查找资料。比方说查询当时全面的社会背景资料。还有文章中涉及人物的多角度的材料。如对孟子,在课文中捕捉到他提倡“仁政”思想的一面,但要想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还要注意他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另外是反对方的多角度材料。如孟子明确反对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然而我们还需要关注齐桓公、晋文公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们能够称霸诸侯,且将人物进行比较,了解到晋文公是诡谲的,而孟子是真诚的。还有同时代其他人物的相关材料,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所作所为对我们的启示。其他国家和时代的材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悲惨世界》中描述的百姓虽生活的时代不一样、所处的国家也不一样,但是他们相同的处境在本质上说明了共同的问题。由此可知,语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内的知识阅读,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语文这一学科。新课标中指出要“打破课程内容壁垒,倡导跨学科、跨媒介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独立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培养思辨能力

(一)营造氛围,积极思辨

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民主型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然后引导真正主体——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渐渐进入真正的知识殿堂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积极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到轻松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勇于跳出思维的束缚。例如教学《齐桓晋文之事》时,可以请两位学生模仿齐宣王和孟子的语气进行对话,把无声的文字有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文章中齐宣王和孟子的语气,以及他们谈话过程中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去假想如果自己就是秦穆公,当听到烛之武的说辞时,内心会想些什么?通过这些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理性指导,深度思辨

在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思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只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积极的思考,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处于优势地位,但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训练。所以,在高中这一阶段注意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将使他们受益终生。《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三篇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首先,可通过设置找出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以及概括文章主旨的任务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对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归因进行探讨,思考三位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有局限性;最后,让学生思考学习《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真正意义在哪。通过层层引导,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提升,从更高的层次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三)形成能力,推动成长

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符号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要去掌握文本中所承载的思想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去加以拓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品质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过秦论》时,能总结出贾谊思想的积极面,能意识到“仁义不施”是秦灭亡的原因,也能发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他又没能看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劳动群众之间始终有着尖锐的矛盾,所以他并不能针对这关键矛盾提出建树性的解决之道。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由此指出封建统治者如果过于奢靡、荒淫必然会走向灭亡,可谓一语中的,但是他也没能看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苏洵在《六国论》中先针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放弃积极斗争,而是采用贿赂秦国这样的软弱方式,来表达他对北宋时事的关心,也表示了对当局统治者的不满与弹劾。但他也没有意识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对于没有注意到秦统一六国的积极意义存在认知局限性。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这些文章之后,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性。不管何时,我们都要铭记初心,让自己在提升思维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起来。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带有普遍的理性,那么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未来一定会因为思辨之花盛开而美丽起来!

猜你喜欢
思辨性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