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机理与策略

2023-01-09 10:07刘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界科学家科学

刘萱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旸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1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实质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作用

1.1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传播

科学家精神实质上是科技界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练,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可以看作狭义 “科学文化”[1]的社会化表达和接受过程。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2],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知识界和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科学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科学家精神在与社会公众价值体系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被传承、吸收、加工和升华。

科学家精神既是科学文化价值内核的体现,也代表理想化且实际性的科学文化建设方向。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不应停留在科学概念的扩散、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不应局限于对元素和特征的解读和分析、对内涵和故事的挖掘和讲述,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全景式的文化营造。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是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界的自身文化传承、作风和学风塑造;在全社会是以科学家精神涵养社会大众文化,让科学家精神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1.2 科学家精神对科学文化的再造在传播中实现

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家精神,可以认为其 “与其说是一组事物,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因为文化首先涉及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成员间的意义生产和交换[3]。通俗来说就是科学家精神要真正实现其更广泛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必须进行有效的生产和传播,传播科学家精神成为重要且必要的文化环节。科学家精神被公众接受的过程需要依靠各类传播活动实现,只有依靠传播才能让静态的、抽象的科学家精神真正流动起来,产生实际的效用。让公众更清晰地理解科学家精神是什么,让全社会接受和认可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思想和观念、所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让科学家精神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1.3 科学家精神在科学文化建设的各层面发挥作用

科学家精神传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可以落地为需要实现的科学文化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承,让科学家精神成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文化的核心支撑。要通过传播让科学共同体内部达成对科学家精神的共识,让个体能够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从事科研工作、完成科学理想,让群体能够形成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作风和学风。

二是面向社会公众传播,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国内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力量。要通过传播让全社会认识到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领悟到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科学家精神逐渐转化为一种引领社会发展的榜样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崇敬之风。

三是在国际传播视角中科学家精神可以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甚至负责任大国形象符号系统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文化符号既表现了历史的深厚积淀,也投射出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新成就和新积累。科学家精神凝结着中国人民传统的优秀品质和人类共通的科学精神,完全可以通过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巧妙叙事,丰满地体现出现代化强国风貌的同时形成并构建国际科技界的价值共同体。

2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2.1 科技界内部的文化传承

科学共同体可以归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共同体,是非血缘、地缘连结的共同体,其成员朝着一致的方向、在相同的意义上纯粹地相互影响、彼此协调,更多地依赖接近或者一致的意志和精神来形成有机体[4]。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习惯,随着代际传承和内部交流不断扬弃和迭代,是科技界自我文化建设的过程,其传承的价值核心具象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成为中国科技界的文化底色。

据中国科协2020年科技界作风学风调查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很大程度是由科技工作者对于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和科研行为道德底线要求之间的理解模糊和认识偏差造成的。在倡导弘扬爱国、创新、求实、风险、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要明确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和道德底线,并对两者进行区分。传播科学家精神要以底线为原则和基石,也要以榜样为引领和目标,双管齐下弥合知行差距,让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

2.2 全社会科学文化的塑造和建设

现代科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和渗透,影响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但因科学绝对的特殊性,其文化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和内在的规律,对于普通公众的影响和作用力远没有其他现代文化显在。

第一,由于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播缺乏具象化、平民视角的叙事表达,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存在距离感。一方面认为科学和科学家距离自己的生活遥远,另一方面也认为科学家精神是个体精神和精英思想,不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第二,对科学家的传播缺乏立体丰满、多元化的观察视角,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存在矛盾。科学家群体形象缺乏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塑造,帮助公众全景、客观理解科学家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导致一部分公众一方面认可科学家的突出贡献,敬佩科学家的成就和品质,同时对部分科学家存在不信任和怀疑。第三,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平台机制缺乏系统性和常态化的布局。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尚未完全利用好媒体融合的渠道系统。传统的事迹展览和专题宣讲,形式化的广播电视和图书杂志宣传,使得公众将接受科学家精神传播作为任务,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被动接受无法转化为积极作用力。

2.3 中国科技界融入人类科学文化与价值共同体

中国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技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色,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科技界秉持科技向善的基本立场,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和担当。因而,科学家是进行国际平等对话的重要角色,也是对外传播至关重要的纽带和桥梁。

目前,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对话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薄弱,尤其是外部偏见和负面事件被扩大化造成中国科学家形象受损,中国科学家群体也缺乏被记忆的显著特征,在国际标准制定、跨国事务和全球决策中的发声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尚未找到让科学家顺畅展开国际交流和沟通的契合点,也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和路径展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科学家形象,很难让中国科学家精神成为被国际认可和接受,并有机融入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精神。

3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显策略

3.1 建立以叙事为要义的话语体系

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从而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要从源头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话语体系,来进行对内和对外的意义生产和交换。所谓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5]。科学家精神的话语体系建设不仅要有概念层面的东西,还要有更扎实牢固的话语主题和丰盈充沛的话语素材,要依靠生动、丰富、持续的叙事来构建和表达,通俗而言就是要讲好科学家故事。

首先是通过叙事形成话语风格,持续生产和传递叙述科学家精神的独特语料,让受众对科学家精神形成深刻记忆点和印象片段,在熏陶和强化中建立认知。其次是通过叙事形成话语控制,让科学家精神始终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表达,受众也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结构化的叙事内容和负载的精神内核。最后是通过叙事形成话语力量,讲述不断凸显的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母题,让受众能够最大程度被感染并产生极大共鸣。

3.2 构筑以理解和认同为基础的传播框架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关键环节是要达成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足够认同才能相信、接受,也才能内化为意识和行为习惯。所以,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搭建和强化以认同为基础的传播框架。

对于国内的受众而言,关键在于重塑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基模。认知基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其决定受众对信息的处理、接收和反馈,反之,外部信息内容和环境也会重构认知基模。传播科学家精神需要通过媒介框架的搭建和信息的重复刺激,构建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设定,重塑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基模,以便达成认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效果。

对于国际传播而言,关键在于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对于科学精神的共识和理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原则起点应是真实、客观、理性和透明,进而获得国际科技界的理解和认同。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传播的策略选择中要从求同存异开始,通过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分类制定传播策略进行多元化表达,寻找能够达成理解进而获得认可的切口,慢慢扩大和深入,以建立鲜活、积极、立体的中国科技界形象,让世界能够有丰富的窗口和渠道接触、理解中国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3.3 形成以对话为中心的媒介策略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处在媒介生态被新技术重构的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也要符合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规律,从而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对话可以被认为是媒介策略的关键词,对话是充满哲学意味的词汇,从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都赋予对话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此处引入的对话概念是指向更通俗、更社会化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和互信。

对话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而言是思维模式,因而需要建立深层又持续的对话意识。一要转化主客体传受关系为主体间传播关系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固化的单线传播方式;二要培养平等、真诚的对话态度,从形式上建立诚恳的对话姿态;三要长期稳定地保持对话状态,从思想上维持对话的中心位置。对话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而言是综合载体,因而需要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形成有效互动的对话机制。媒介只是工具,要顺应媒介但不受制于媒介,要综合利用媒介而不依附于媒介,所以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要根据自身传播需要搭建全媒体、全方位、全景式的媒介对话平台。互动和交流能够减少信息传输的损耗,重视反馈能够及时修正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达成最好的传播效果,所以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要建立通畅、持久和人性化的对话机制。

猜你喜欢
科技界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界最富有的自主创业女性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科技界的利益集团形成机制:从寄生到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