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价值传播的再认知与讲好故事的探讨

2023-01-09 10:07汤书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求真圈子共同体

汤书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1 “科学家拥有的科学”与 “大众共享的科学”

科学家精神毫无疑问要建立在科学家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规约之上,概要而言,它包括 “心”与 “行”两个方面。“心”的内涵是求真、求善以及求美的信念,特别是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初心;“行”的内涵是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和个人操守,特别是面对权与利纠缠时 “求真向善”的操守。并非凡是科学家都有良好的科学家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理念环境和机制设计的不同,科学家精神的议程构建与传播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演化走向。

1.1 传统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及其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斯图亚特·霍尔提出:文化首先涉及一个社会、一个集团的成员间的意义生产和交换,即意义的给予和获得。说两群人属于同一种文化,等于说他们用差不多相同的方法解释世界,并能用彼此理解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想法和感情[1]。

传统的科学家组织即科学共同体起源于近代英国,并逐渐扩展成一种全世界追随的职业圈子。这类圈子虽然组织形式多样,但都以探索科学知识和工程化实践为工作目标,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内向化特征突出的共同体。科学家们自成系统 (圈子)、自定规制和平台 “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倾向或不认为需要向其他社群开放交换、交流自己擅长的科学内容,倾向于认为在圈子内交流、交换及共享才具有实质意义。

(2)并不怎么重视向外 (多社会阶层和泛民众)“交代”与 “说明”科学研究工作。认为科学家工作需要的是符合科学规律,即求真和印证,作为职业目标不是很赞同直接介入社会运行与治理、国家和民生工程、科技和产业资本,而是认为这些工作应该交给 “别的圈子”的人去做。

综上得出结论:科学家进入社会民生和国家治理、科学团队创新资源直接参与产业与资本运行,在这一阶段没有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主流价值诉求,科学家精神的立足点在于探索求真、求证和技术实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奉献与求善。

1.2 当代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及其价值取向

当代 (或称现代)科学共同体的新特征是社会属性显著强化,打破内向化圈子并跨界发展,促使开放性大大增强。新圈子在科学社会学的表达中被概括为 “后学院科学”[2]。这类新的科学共同体也有多种组织形态,除了坚持探索科学真实和实验化、工程化实践的宗旨之外,跨界参与社会多行业的强关联性与融入开始凸显。按照当代中国的一种经典说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需要责无旁贷地成为国家经济与创新发展的 “动力组织”。身处其中的科学家为国家、为社会民生的直接贡献也自然成为新的核心诉求,这导致了科学家价值取向新的内涵。突出特征可表述如下:

(1)既然跨界参与或深度融入职业圈子之外的多元行业,而且常常因为创新贡献大成为关键力量,自然会涉及权益共享和分配问题,获得 “回报”或丰厚利益具备合理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各种作为生产关系的 “交代”与 “说明”也就随之纷至沓来:花了纳税人的钱并且分享了利益确实需要 “交代”,争议性科学要 “说明”没有夹带私利,全面融入产业和工程获得的利益 (科技资本)要证得清白与合法,等等。

(2)当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一是民众受到优质科学教育的比例大幅增长,二是网络时代在最广层面提供了人人都有发声能力和权益的技术保障,即通俗说的 “人人都有麦克风”。科技知识和方法积累到一个不错的水平,加上拥有开放话语权的大众很兴奋,摩拳擦掌地积极发声,希望参与到科学技术议题的明辨是非中,要求科学共同体对很多事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似乎也是创新型社会第一阶段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 “众包科学”“开放设计”等的重要原因。

(3)非常典型的变化是科技与资本的普遍 “联姻”,让科技创新的回报公开、合理合法、规模化地建立起科技金融体系。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纳斯达克等交易市场,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发育很快而且覆盖目前全部三大交易所,包括深交所的创业板、上交所的科创板、北交所的新三板创新层,其中作为科技创新源头的原始股东主体都离不开科学家和发明家,多数科技创新团队就是股东主体,有若干主体还是前沿科学领域代表性的科学家。

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构成,一个很重要的新研判是:杰出的科学家本身在当代社会依然是光环不减,如霍金、钱学森、杨振宁、屠呦呦、袁隆平等。但科学与产业及资本融合后的科技资本明星,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拉里·埃里森、马化腾、张小龙、李彦宏及其紧密捆绑的原始创新团队,已经通过资本及市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运营合理回报的制度放大而变成另一种万众瞩目,他们对国际社会、民族国家及民生幸福的贡献同样获得高度肯定,成为明星科学家职业的另一类偶像,从而构成当代科学文化中非常流行的新价值内容。因此,当前讲述和传播科学家故事时,迫切需要将两类科学职业中产生的价值取向融合统一到科学家精神或科学共同体价值观上,融合到新的传播话语体系上,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因对科学家精神中新价值取向的忽视而偏离创新文化的真实场景。

2 新社交场域话语构建对传播科学家价值取向的思考

2.1 传播媒介颠覆性演化的核心特征刻画

人类在20世纪的交流媒介是经典大众传播媒介,如纸面印刷的报纸期刊、声像传递的广播电视,其话语生成及呈现的主要特征为:由于传播平台和传播权主要由投资运行方控制,受众的即时反馈机制很弱,如非控制方许可,受众自主发起 “对话”基本不太可能实现,传播话语权掌控在平台运营方手里。

21世纪的前20年,网络与社交媒介快速成为信息交流主场域,媒介空间的话语构建特征发生了颠覆性的演化,概括为以下四点:特征一:随机动态交互与聚合频繁涌现 (引力中心一定程度的瓦解);特征二:个性化精准推荐大行其道,可能会严重损害新闻发布大众共享原则;特征三:媒介参与和发布权高度泛化,“人人都有麦克风”已可融入算法主体;特征四:“权威”很难持续,需要时时考虑维系动态细分场域话语权问题。总结以上特征,可以用如下表述来描述颠覆性演化初期的现状:参与权、发布权的泛化,导致话语构建多由边际不清晰的利益群体实时动态同构,而且人工智能类前沿科技的入场带来始料未及的传播场域颠覆。

2.2 讲好科学家故事在话语构建内涵与方式上的新思考

在今日社交化、算法化传播全面流行的新语境下,提炼并表达好科学家精神中的新价值取向,选好适应新场域的传播态度至关重要。

(1)不管是科学家本人、团队或科学传播中介,你不能认为有光环而自定义为社交场域里的当然权威,你需要成为特定时段和主题的新圈子的有效参与者。

(2)你确实还是那个纯粹诉求只在科学求真和追求技术验证的科学家吗?当然会有若干科学家是,或者部分科学家基本上是。但在科技产业化、资本化已成为科学文化核心逻辑构成的今天,你不能因为创新服务而获得合理权益,但还在故事内容上扮演纯粹求真奉献的科学家形象,或者是讲科学家故事的传播人还在帮助扮演 “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共探索者。今天,需要价值构成再认知和光明正大的真实传达,否则就不容易在全民 (包括人工智能机器)手拿麦克风的传播场景中获得认同。

(3)新图像: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家与权威主流媒体合作讲好故事的关系确实是一块重要的天空,但科学家价值塑造和讲好科学家故事迫切需要有效进入社交与新社交社区,否则出现与拥有麦克风 “自嗨”的大众时常不在一个频道也是很麻烦的结果。

(4)需要进一步预判的趋势:在媒介话语权构建中,清晰独立的经典责任主体传媒机构和职业从业者正在瓦解与消失,这会带来哪些讲好科学家故事的新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介传播中的应用带来机器算法新闻的流行,“科学真相为什么跑不过谣言和谎言”成为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治理中的焦虑与难解议题,这是大众传播时代从未出现过的挑战。虚假新闻在形式上模仿新闻内容,但其生产过程却跳过新闻媒体的编辑规范和把关流程,在传播语境上脱离了初始信息源,在发布渠道上摆脱了传统媒体的资源限制,从而无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与权威性。虚假新闻虽然在正规认定渠道里不是新闻,但在智能技术集群的助力下,短时间里给大众的感觉仿佛比真的还要更加真实,且比真新闻传播得更远、更快、更深、更广,这正是引发科学界、公众、传媒行业互不信任的全新挑战。

猜你喜欢
求真圈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传承家风 求真 求美——朱玺臻小朋友的绘画追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朋友无圈
你的圈子在哪里